趙云平

關鍵詞:碳達峰 碳中和 節能減排 綠色發展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莊嚴承諾,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此相適應,中共中央“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明確地方、行業的碳達峰目標和行動方案,并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各地進展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圍繞實現碳達峰目標,我國產業政策、投資方向、科技攻關都會發生變化,內蒙古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處理發展與減排的關系,是必須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我國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背景
現代物理學有兩大基本定律,一是能量守恒,二是物質不滅。從農業社會大量消耗薪柴到工業社會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人類生產生活的進步史就是一部能源消費總量增加和品類變化的變遷史。這些含碳能源燃燒后會形成二氧化碳,因而經濟增長往往伴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加。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生態環境完全可以通過生物固碳和光合轉化實現環境自凈,但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而大量增加,就會形成“溫室氣體效應”, 對世界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導致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等一系列問題,因而降低碳排放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從發達國家碳排放的經驗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強度呈現倒U型曲線規律,即在經濟增長初期,碳排放強度會呈現激劇擴大態勢,但隨著人均GDP水平持續提升,消費結構變化和技術進步等因素會導致碳排放強度達到峰值后呈逐步下降趨勢。但由于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對世界氣候和環境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必須采取人為措施降低碳排放量。
從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這一人類共有家園的大目標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應該承擔的責任。但由于實現低碳減排涉及能源技術突破、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替代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不可能短期內一蹴而就,在現行技術水平下,降低碳排放往往意味著經濟降速、發展剎車,從這一意義上講排放權也就是發展權。因而盡管降低碳排放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但到底誰來減、哪里減、減多少等義務承擔問題則成為世界各國博弈的難點。對于發達國家來說,由于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因此擁有較強的資金和技術實力承擔減排責任。而對于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地區來說,面臨著加快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急迫需求,降低碳排放往往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人均國民收入仍然處于世界中下水平。但在此背景下我國仍然主動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這是我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目標下,對全人類做出的大國擔當。
二、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政策取向
所謂“碳達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低碳能源替代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從實現碳減排的技術原理看,下圖所示的恒等式可以清晰地看出,理論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路徑無非有三種:首先是優化能源結構,即應用低碳能源品類替代高碳能源品類;其次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即單位能耗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生產總值;再次是優化經濟結構,即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降低耗能產業比重,優化消費結構并倡導低碳消費等。
根據這一原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采取的主要對策也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的。一是實施能源消耗總量與強度雙控,提出到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確定,“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累計降低13.5%和18%。二是實施低碳能源替代,提出到2030年我國要實現12億千瓦以上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25%左右。三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出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深化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推進能源梯級利用,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加快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等。四是強化生物固碳。提出繼續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到2030年我國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
三、內蒙古的機遇挑戰及對策
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碳排放大區,人均碳排放量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目前萬元GDP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億元工業增加值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排放量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十三五”規劃國家要求內蒙古碳強度下降17%,單位GDP能耗下降14%,內蒙古未能完成國家任務。“十四五”期間國家碳排放及能耗指標將會更加趨嚴趨緊,內蒙古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環境指標約束,必須準確把握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探索出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共贏的新路子。
(一)積極爭取國家傾斜性節能減排政策
從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技術水平下,排放權即意味著發展權。內蒙古作為欠發達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快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仍然是目前經濟工作的重心,推動節能降碳既要仰望天空更要腳踏實地,充分考慮區情特點。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保障基地,特定的產業結構決定了較高的能耗和排放水平有其客觀必然性,同時現行國家能源輸出地和用能地的能耗分擔核算制度也存在嚴重不合理問題。鑒于此,內蒙古必須積極爭取國家差別化的節能減排政策,為經濟發展騰挪更大的回旋余地。
(二)加快推動傳統能源基地轉型升級
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內蒙古必須轉變現行資源開發模式并加快轉型步伐。一是統籌煤炭資源開發,建議關停一部分熱值較低的褐煤礦井,將煤炭生產指標統籌到煤炭熱值較高的盟市和礦山,通過優質優價降產提效,并通過跨地區統籌經濟指標核算和財政轉移支付進行適度利益平衡補償。二是促進能源化工產業鏈延伸拓展,繼續支持一批煤炭深度加工轉化項目,促進煤基化工產業向新興復合材料環節和產品制造產業延伸升級,通過提高產出效益降低單位增加值能耗及排放水平。三是積極引導能源使用方式變革,推動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和耗能大戶節能管理,大力發展綠色節能建筑,加強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節能,建立健全能源審計監察、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技術補貼等制度機制,嚴控能源消費總量。
(三)繼續做大做強風電光電產業并促進能源替代
實現2030年碳達峰目標,全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需達到12億千瓦以上。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國風電加光伏發電合計裝機4.46億千瓦,意味著未來10年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要增加兩倍。內蒙古2020年風電裝機3786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1232萬千瓦,是全國第一的新能源大區,但相比巨大的風能太陽能資源潛力,內蒙古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抓住國家碳達峰行動機遇,促進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規劃建設基于新能源就地消納的轉化基地,將規模化的新能源發電基地與大型耗能型產業基地就近布局并一體化統籌,建立區域微電網、智能電網等輸配電模式,突破煤化工、金屬冶煉、新型建材等行業使用不穩定電源相關技術,建立起風光火互補、清潔發電與用能產業一體化銜接的低碳型產業體系。
(四)加大營林植綠力度并積極探索碳匯交易機制
按照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2030年我國森林蓄積量要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到2018年已經完成新增51.04億立方米任務,這意味著到2030年每年需要增加1億立方米左右森林蓄積量。內蒙古作為我國重要生態屏障區,應抓住這一戰略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實施一批生態系統修復、生態廊道建設、城鄉防護林體系、大規模國土綠化等營林植綠項目,進一步強化內蒙古生態環境優勢。與此同時,積極探索碳匯核算及交易機制,促進生態價值變現為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