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曉
關鍵詞:典型國家 創新驅動發展 經驗啟示
2003年以來河南省GDP一直穩居全國第5名,然而河南省科技創新能力的全國排名一直嚴重落后于其經濟排名;截至2020年,河南省仍然不在科技部認定的12個創新型省份之內。加快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升級,是“十四五”時期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而創新驅動是實現戰略目標的核心抓手。“十四五”時期河南省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設具有一定世界影響力的中部地區科技創新高地,形成創投中心、財智中心、科創投融中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共同發力的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努力構筑未來參與全球競爭的新高地,為此,需要認真總結和借鑒國外典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經驗,對標先進經驗查找河南創新驅動發展差距,找準新一輪產業革命背景下河南省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的著力點,減少發展成本,縮短摸索時間,推動河南省由經濟大省向創新強省跨越,把河南省打造成為中部地區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和樣板區,順利實現在我國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破局”。
一、“創新強國”:美國創新驅動發展經驗
美國是當今世界擁有最強大創新體系的資本主義國家,依托雄厚的基礎科學強力支撐技術創新和專利發明,維持其超級大國和世界霸主地位,是我國趕超的終極目標。
(一)持續實施技術移民政策
從184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通過移民政策吸引到歐洲600多萬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移民美國,為美國工業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1949—1975年美國引進國外科學家接近20萬人。1980—2000年,美國以優厚的工資福利和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為移民誘餌,收割了世界各地尤其是亞洲國家赴美留學的高端人才,為美國信息經濟的騰飛提供智慧服務。新世紀以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技術輸出國家,美國依然撥出龐大的經費,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技術人才移民美國,從而牢牢維持著美國在科技和經濟領域世界第一地位。
(二)注重法規和制度建設
早在1790年美國就制定了專利保護法,并在1802年成立聯邦專利局來實施專利法,保護發明創造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早在1901年美國就建立了作為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前身的國家標準局,并不斷推進技術標準制度化建設,為技術發明的快速推廣和市場化應用提供制度保障。
(三)強化財稅金融政策支撐
美國較早實施研發財政補貼、企業研發支出稅收減免等財政稅收政策以及政府購買的方式,激勵企業技術創新。1953年美國成立小企業管理局,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援助和創新創業所需的法律服務和信貸指導。1983年美國開始實施小企業技術創新獎勵辦法,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成果商業化提供金融資助,保障了創新成果轉化的速度和質量。
(四)重視軍民科技融合發展
美國實行軍工產業私有化戰略,政府優先向技術領先的私人企業采購軍工產品,倒逼軍工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美國比較注重軍工技術的民生應用,促使軍工技術不斷向民用技術轉化,較好地實現了軍民技術高質量融合發展,比如互聯網技術就是美國軍方通信網絡技術民用化發展起來的。
二、“質量優先”:德國創新驅動發展經驗
德國以雄厚的科研實力傲視全球,是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杰出代表。在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中,德國就有西門子、寶馬、大眾汽車、奔馳汽車、奧迪、拜爾和巴斯夫等企業躋身其中,入圍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德國制造就是“質量”的象征,即便是在全球經濟因金融危機的沖擊而衰退的困難時期,德國也因其強悍科技創新能力維持經濟逆勢較快發展,順利走出全球經濟危機的泥淖。
(一)注重政策和戰略引領
德國比較注重專利制度建設,改善技術創新的政策、法律和行政環境,強化技術創新成果評估和應用前景預測,政府免費或者低費用為企業提供專利服務,幫助公共資助的科研成果申請專利,成效顯著;例如,在2013年德國僅在歐洲專利局申請的專利就超過3萬項,比同期英國、法國和瑞士等歐洲發達國家總和還多;在2014年德國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處于歐洲前列,位居世界第4名。為了應對全球科技革命的挑戰,早在2013年,德國就率先提出了“工業4.0計劃”,以前瞻性的產業戰略,推動德國經濟智能化和網絡化發展。
(二)重視教育全方位投資
德國是尤為注重教育投資的發達國家之一,早在1810年,德國就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即柏林大學,為工業革命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科學家,使得創新成果批量涌現,為19世紀德國占領世界科技前沿奠定堅實基礎。德國不僅注重高等教育,而且注重對6—13歲兒童的教育投入,注重少年兒童科技興趣的培育。教育的全方位投入對德國創新驅動發展起到了人力資本長期累積效應,保障了德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優勢。
(三)注重國家創新體系構建
德國不斷完善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創新系統效率,加速創新成果產業化步伐,進而轉化為企業和國民經濟競爭力。德國高校科研經費80%投向工程技術、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等領域,大量原始創新投入促使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德國大學和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密切,暢通了科研成果轉化渠道。德國比較注重中小企業創新集群培育,推動數量龐大、貼近市場需求、“小而精”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成為行業的“隱形冠軍”。
三、“科技立國”:日本創新驅動發展經驗
二戰后東亞島國日本通過“科技立國”戰略的實施,短短30年時間國民經濟迅速從崩潰的困境中復蘇和崛起,再次邁入世界科技和經濟強國行列,甚至經濟總產值在2010年前穩居世界第二,眾多產業占據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
(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與時俱進
1945—1973年,日本政府實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實行對歐美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國策,以金錢換取時間,極大地縮短日本工業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時間,為經濟發展的后來居上贏得了寶貴時間。20世紀70—90年代,日本政府實施集成創新戰略,使得日本能夠在電子信息產業革命中占得發展先機,促使日本經濟生產率跨越式提升。新世紀以來,日本政府根據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實施了自主創新戰略,依靠原始創新保證了日本在眾多新興戰略性產業中占據價值鏈的中高端。
(二)以企業為中心推進產學研合作
日本政府和民間組織積極合作,成立了“產學協助委員會”,協調政府與學術界及產業界之間的關系,鼓勵企業以項目合同的形式委托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技術研發,并以法律的形式和稅收減免的方式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自主、自愿與企業合作開展科研合作,形成以企業為中心、學研為配角的具有日本特色的產業創新體系。
(三)以儲備技術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由于四面環海、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國土面積不大等原因,日本政府和人民具有極強的憂患意識,日本政府認為唯有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出口產品高技術化,才能維持和增強日本三次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在新形勢下日本政府注重推進高精尖技術研發,重點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以超前科技意識,推行“應用一代、儲備二代、研發三代”的滾動式創新驅動發展計劃,確保日本在前沿技術領域的持續領先地位,并通過儲備技術的迭代應用,不斷培育出經濟新增長點,進而帶動相關產業高質量飛速持續發展。
四、“創新國度”:以色列創新驅動發展經驗
被譽為“創新國度”的以色列依托不足900萬人口和21463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早在2011年就實現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全球競爭力年鑒2014》顯示,以色列經濟體創新綜合排名高居世界第3位;根據《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以色列位居全球30余個創新驅動型國家的前列,技術創新對GDP的貢獻率超過90%。
(一)強化資金保障
自20世紀60年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以色列政府用于第二產業研發的經費支出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超過14%。以色列研發投入強度在2011年就占GDP的4.25%,2017年更是高達4.8%,一直超過日本、韓國、德國和美國等創新強國。
(二)強化人才保障
以色列政府始終保持對教育的高投入,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一直不低于8%,為培育創新人才提供經費保障。以色列政府不遺余力開展職業培訓教育和社會業余教育,鼓勵創新人才根據工作需要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知識和技能“充電”,鼓勵國民實行終身教育,政府免費提供相關教育服務或者提供教育補貼,以提升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技能和科研素養。
(三)強化政策保障
政府推出加速專利審查模式,強化財政扶持高技術中小企業,促進創新成果的研發和市場化步伐。以色列先后頒布了《創業創新促進法》《工業研究與發展促進法》《以色列國家研究與開發理事會法》等政策法規,有效地促進了經濟與科技之間的耦合聯動發展,為建立高效的創新驅動發展體系提供政策支撐。
五、典型國家經驗對河南的啟示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十四五”時期河南省需要系統整合各種創新要素、推動創新主體協同發力、合作共享創新平臺載體、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功能,才能確保創新驅動發展提質增效。
(一)系統整合創新要素
有效整合人才、資金、場地和儀器設備等創新要素,才能形成創新合力。創新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要素,研發資金是創新驅動發展的資本要素,場地是保障科技創新的基礎性資源,先進的科學儀器是實現技術創新的重要武器。因此,“十四五”時期河南省需要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增加研發經費投入,打造科研成果應用場地,采購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以互聯網技術為抓手,以高質量的創新要素為基礎,推進各類創新要素耦合聯動,形成各類創新要素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打造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
(二)創新主體協同發力
明確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機構、專業智庫、產業協會等創新驅動發展主體的功能定位。發揮好政府的政策引領、財政支持、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的作用。企業需要積極面向消費者、對接市場,追蹤前沿技術,開發高技術產品,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科研院所重點追蹤和從事產業技術創新,以創新成果的產生和應用實現以點帶面加速創新驅動發展。高等院校不僅要擔起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文化傳承等責任,還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聚焦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金融機構以風險投資、科技金融等形式,發揮項目篩選、催化創新成果市場轉化的功能。專業智庫發揮好產業發展規劃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定與實施成效監督和評估作用。產業協會發揮好產業標準和行業規范制定的作用,實現產業鏈聯通發展。完善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機構、專業智庫、產業協會等創新驅動發展主體協同融通模式,打造出優勢互補的創新驅動發展利益聯合體,形成創新驅動發展合力。
(三)合作共享創新載體
推動全省高新區、經開區、航空港、科技園、工業園、產業園、創業園、軟件園等不同層次的綜合型創新載體協調發展,發揮綜合創新載體集聚創新要素、推動科技創新、實現成果產業化發展的功能。建設門類齊全的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果孵化器、技術研究院(所)、眾創空間、創意驛站等單一型創新創業平臺載體。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契機完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打通單一型載體和綜合型載體之間的聯通渠道,實現創新資源的合作共享,暢通重點產業、先導產業、新興戰略產業的基礎研究、新產品開發、創新成果轉化、產業集群發展的路徑,建設鄭州、洛陽、開封、許昌、焦作、平頂山一體化發展的創新生態圈,培育河南省創新發展新動能。
(四)發揮政府市場功能
創新驅動發展是生產要素、創新要素和外部環境有機組合的新函數,有效發揮政府管控和市場導向作用,是優化生產要素、創新要素和外部環境組合模式的重要前提,因此,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是河南省創新驅動發展實現提質增效的核心保障。政府要以全球視野強化制度供給,持續優化法制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推動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優化產業知識產權運用和協同保護體系,加快行政性的放管服向法制性的放管服轉變,營造開放、協同、包容的創新生態環境。河南省各級政府要從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出發,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糾正創新驅動發展進程中要素扭曲配置的局面,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設施高級化,運用好規劃、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等手段,規范市場秩序,激發創新活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創新資源的主導作用,推動創新主體圍繞國家戰略和市場需要,用好國內國外創新資源,研發高新技術產品,培育新興產業,最終在政府和市場協同作用下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創新動力,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質量實施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