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憲峰
沈陽大學僑聯在省、市僑聯以及學校黨委統戰部的正確領導和幫助下,緊緊團結在沈陽大學黨委周圍,緊密圍繞學校轉型發展及中心工作,順應新時期僑聯工作的新要求和新需要,加強學習,武裝頭腦,恪盡職守,積極工作,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以僑為本,為僑服務,真心實意地為學校歸國華僑和僑眷辦實事、辦好事,團結和引導廣大歸僑僑眷為推動我校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 創新背景
落實中央、省市委統戰會議精神,沈陽大學成立了僑聯,如何圍繞市委和學校黨委中心工作,在僑聯成員皆為兼職的情況下,把僑聯工作開展起來,既不影響本職工作,又要把兼職工作做好,實現雙贏,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黨委把僑聯工作納入大統戰工作格局,形成學校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二級單位積極支持,以黨建帶僑建,形成“一個中心、三個結合”,僑聯搭臺,多方聯動的僑聯工作模式。
2 主要做法
“一個中心、三個結合”,就是圍繞市委和學校黨委中心工作這個中心,結合僑聯本職工作、結合部門(學院)工作、結合合作方的業務工作,一個活動,調動多方資源,多方協同,多方受益。多年來,沈陽大學僑聯以基礎建設為重點,積極抓好僑聯組織的自身建設,僑聯委員成立工作小組,分為綜合辦公室、對外聯絡組、活動策劃組和宣傳報道組,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為順利開展僑聯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以開展活動為載體,組織起來、活躍起來,盡快打開學校僑聯工作局面;以“為僑服務”為宗旨,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做細做實每項工作。
2.1 沈陽大學僑聯搭臺,市僑聯、市老歸僑聯誼會、沈陽大學國際交流中心、沈陽大學夕陽紅學院、沈陽大學國際學院多方聯動,舉辦“青春敬夕陽,歸僑度重陽”聯誼會。聯誼會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慶重陽活動,我校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李剛作《重陽節民俗文化》專題講座;夕陽紅學院的教師與老年學員現場展示書法和繪畫創作;“留學生認中國爺爺奶奶”環節讓老人和來自異國的留學生再一次切身感受到中華傳統孝道文化的內涵與精髓。本次聯誼會活動充分利用國際交流中心、夕陽紅學院等部門的資源,不僅搭建了工作平臺,也為自身工作開展創造了機會,為今后的工作探索出新的方向。
2.2 校僑聯、校招生就業處與市僑商聯合會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業就業培訓基地”。為沈陽大學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連續四年與市僑商聯合會共同主辦僑商企業校園招聘會,成果顯著。
2.3 沈陽大學僑聯和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校招生就業處協同沈陽市僑商聯合會舉辦僑商企業專場校園招聘會。沈陽大學僑聯與市僑商聯的合作,推動了僑商企業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對接,進一步提升了僑務資源在促就業方面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效發揮了統一戰線的資源優勢,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和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2.4 校僑聯與遼中區僑聯締結友好僑聯。開展校地僑聯合作,充分發揮有利條件,進一步探索和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完善交流互動機制,全面加強校地僑聯組織的聯系,凝聚僑心,共同發展,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僑聯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為我校與遼中區發展建設及共同締造幸福沈陽做出貢獻。
2.5 校夕陽紅學院與遼中區豪林購物中心合作,攜手創辦遼中分院。分院的建立滿足了沈城中老年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了“幸福沈陽共同締造”行動的落實。
資源共享、條件互用,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在校內外產生很好的反響。下一步要拓展合作和工作空間,積極為沈陽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作出努力。比如,沈陽大學特色文化資源豐富且具有鮮明的遼沈區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實驗室與課程體系建設完備,沉浸式深度體驗效果顯著,管理和運行規范,社會認可廣泛。可以把校內資源整合在一起,建設中國華僑文化交流基地,依托這一平臺,可以更為密切地聯系海外僑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努力滿足海內外華僑傳承、傳播中華文化的需求,更好地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這樣可使僑聯工作向更廣更深方向發展。
3 工作成效
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僑聯搭臺,多方聯動,這是一種連橫方法,沈陽大學僑聯委員遍布學校各重要崗位,本職工作繁重,多方聯動的工作模式既最大化地利用了資源,也提高了自身本職工作質量與效率,同時更加強了各部門溝通與協作,這種工作模式相當于資源整合,根據活動的目的,把多方資源進行最優化組合,使活動更具實效性,這種工作模式還要向縱深探討并加強推廣運用,這樣便可降低工作成本,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礎上,下一步要在工作實踐中進一部完善工作模式,通過工作實踐,逐步構建起比較成熟的、便于普遍推廣的高校僑聯工作模式的框架。
沈陽大學黨委統戰部 (遼寧省沈陽市 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