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摘? ?要:隨著社會人才培養方向及學生自身發展需求的轉變,STEM教學模式亟需藝術元素對其進行豐富與完善,通過創新性的STEAM教育模式對傳統學科的教育內容進行平衡。為保證藝術與STEM教育中其他學科的有效對接與整合,需要準確界定藝術教育的理念與定位,從創造力、理解力、學習力三個角度突出藝術學科的價值,并基于藝術的角色定位,提出STEAM教育發展進步的途徑。
關鍵詞:STEAM教育;藝術;整合模式;價值
STEAM教育中的“A”是Arts的縮寫,譯為藝術?!癆”集中了精致藝術(也稱美術)、人文藝術等,關注學生審美的鍛煉和培養,強調以藝術的眼光理解和解釋世界,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隨著STEAM教育理念與實際效用的廣泛鋪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漸認可藝術在STEAM教學模式中的價值。但是,在現階段的STEAM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著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藝術元素的教育功能及應用價值認識不足、與藝術相關的教學活動僅實行于表面、未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價值觀等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明晰STEAM教育中引入藝術元素的主要原因,以及藝術在STEAM教育中的角色定位,進而整合出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結的整合模式,為STEAM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踐參考。
一、藝術在STEAM教育模式中的理念解析
(一)藝術性詮釋
藝術性詮釋所概括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整體上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用藝術作品對現代理念進行詮釋。藝術學科在風格塑造與表達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其他學科難以替代,例如,可通過創造出的藝術作品來表達作者的思想理念、傳達特定的情感氣氛等。另一部分是用藝術作品詮釋現代現象,例如,隨著物理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總結出了龐大復雜的理論概念,而蛇吞尾圖則能夠具象、藝術地對物質空間進行概括性闡述,在表現物質空間層次劃分的同時,傳達出物理學科的循環概念。
(二)設計性思維
設計性思維是藝術學科與其他科學學科的有效連接點。設計性思維在這兩類學科中的應用都有著較高的相似度,但是藝術學科對于設計性思維的運用偏向于創造力的發展,而科學學科對于設計性思維的運用更加偏向于實用技能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設計價值與意義。設計性思維主要依靠個體的認知與知覺,并將情感意義與功能性思考指向實踐技能。設計性思維能夠根據主體意識對事務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優化,并通過合作、共情等元素來彌合客觀推理與主觀意識之間的差距。
(三)美感素養
美感素養是通過審美活動而逐步建立的心理感受。美感素養是一種對客觀物體進行審視的技能,它使人們在審視藝術作品、藝術材料等時,能夠對藝術對象進行認知解釋與創造。人們對于美的認知具有共鳴性,而美感素養也會隨著時代變化、認知轉變、行為方式等因素進行迭代發展,此外,人類個體的識別思維、有意定向、情緒意圖等也會影響美感素養的發展。培養學生美感素養,可以以上述因素為出發點,提升學生將陌生環境轉換為具有共鳴感環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適應水平。
二、藝術在STEAM教育中的角色價值
(一)有利于創造力的提升
在培養科學學科的系統中,歸納思維占據主要地位,其能夠輔助學生確定處理問題的針對性方案,而藝術學科能夠提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輔助學生探尋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的解決方案。歸納思維和發散思維的相互統一、相互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學生對于高階問題的處理思維。基于藝術的本質而言,STEM教育中增添藝術內容,能夠提升整體教學系統的創造力,STEM教育系統中科學學科的培養旨在鍛煉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而藝術則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與創新能力。
(二)有利于理解力的發展
藝術能夠豐富個體對于世界的觀察與理解,同時,藝術能夠輔助學生對于形象化內容的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科學學科的概念認知與學習探索。相關研究表明,藝術學科的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在理解、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展。藝術學科允許并引導主觀情緒參與作品創作,利用對藝術知識與作品的學習體驗,認識并理解差異化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身價值觀,而后進行個性化的藝術作品創作。對5~18歲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藝術學科對數學概念理解影響方面的調查,其中包括音樂訓練、美術訓練、運動訓練等多種藝術形式訓練等。結論表明,藝術培訓與空間理解與邏輯推理具有正相關性,不同的藝術形式也會對學生數學理解能力產生不同的影響。
(三)有利于學習力的進階
學習具有階段性與延續性,學生只有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才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轉變。因此,長效學習與發展機制的建立具有實際意義與應用價值,而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興趣愛好的影響。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質量。首先,藝術學科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通過繪畫、聲樂、舞蹈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對于基礎藝術內容的理念認知與實踐能力;其次,藝術學科的培養不僅可提升學生的個體效能感,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實現興趣愛好與學科知識的良性循環;最后,通過問卷調查、實踐檢測、訪談對話等手段對藝術與學習力的影響關系進行研究,研究結論表明,基于藝術活動或藝術作品產生的注意力,個體中與解決問題有關的大腦部分就會變得活躍,即藝術學科的引入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三、藝術在STEAM教育中的發展途徑
(一)明確跨學科大概念的認知
當教育模式由STEM轉向STEAM時,教育實踐活動應當將教學重點置于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大概念、基礎概念、思維習慣以及實踐活動中去。在STEAM教育模式中,大概念是兩種及以上數量的學科進行融合而形成的內容。設計開發STEAM教學模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多個學科之間的大概念,并基于學科特性進行標準制定,同時將標準與評價相結合。例如,將STEAM理念下的多媒體技術運用到中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STEM理念下的多媒體技術來展示美術自身的魅力,如此,可以讓學生欣賞到更多美麗的藝術作品,使藝術作品的展示更加全面。與此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發言、創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使美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
在選擇STEAM教學課程單元的教學主題時,教師不僅要考慮自身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內容,還應對學科合作所涉及到的知識進行深入補充。在應用跨學科大概念時,教師應注意區別不同學科的定義與教學方式,保證學生充分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與聯系,以促進對STEAM各個學科的學習與理解。
(二)強調基于藝術的實踐活動
教師、課程規劃人員以及相關的管理人員在開展STEAM教育時,應主動將藝術融入至實踐教學中,提高以藝術元素為教學基礎的重視程度,并將藝術概念、實踐與STEM教學相結合。首先,應在STEAM教學中合理引入形式多樣的藝術元素,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教學結構的完整性;其次,各學科之間要平均整合式開展STEAM教育的基本思路,充分發揮各學科間的協同效用,形成藝術的跨領域學習;最后,藝術作為STEAM教育中的關鍵性內容,從多維度、綜合型的應用角度來說,只有保證學生對藝術的深層次學習,才能充分激發學生思考與參與,在明晰學科聯結關系與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深入藝術實踐,掌握更加全面的學科知識。
(三)充分挖掘藝術教育資源
藝術作品對人的影響主要依靠其強大的情緒渲染力與文化內涵的熏陶來達成教育功能。開展STEAM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線上平臺、創客空間等,教育資源通道的拓寬為豐富教學內容和保證教學質量提供物質保障,而不同的教育資源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教育影響。目前,應用效果較好的教育資源開發案例就是博物館教育,博物館本身具備巨大的知識資源儲備,其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都有著相應的藝術呈現,在STEM教學模式向STEAM教育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完美地將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銜接,既豐富了教育模式的內部結構,也更加突顯了藝術教育的優勢。博物館作為新興的教育環境符合融合式教學的發展理念,并將跨學科作品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對于不同學科領域學習與探索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藝術在STEAM教育模式中起著關鍵性的引導與輔助作用,對現代化課程的規劃與教學體系的完善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STEAM教育中藝術元素的引入,改變了STEM教育中單純以技巧、知識、標準為主的理念,使學生通過藝術學習,形成辯證分析事物的能力。為實現STEAM教育模式的科學性與時效性,同樣也應對教育模式進行深入研究,提升藝術在STEAM教育模式中對于學生及其他學科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繼偉,段? ?紅.知識建構視角下STEAM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0,(05).
[2]梁慧珊.STEAM教育理念在高校音樂公選課中的應用[J].大觀(論壇),2020,(08).
[3]龍興明,鄭? ?霜,張小玲,王? ?珊.STEAM視域下綜合實訓類課程的創新設計與實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