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蘭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君子既能善用萬物,亦可超然物外,而不會被外物所役使,成為物質的俘虜。
“使物”是人類的本能,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懂得通過打磨石頭獲取工具,以方便日常的捕獵及生活,利用工具便讓人類區別于動物,也讓人類駛上了進化的快車道。新石器時代,人類“使物”的本領又上升了一個層次,打磨得更加精細的石器幫助人類鑿開了青銅文明的大門,奴隸制社會也應運而生。只是,為了“使”更多的物,人心變得險惡,社會變得復雜,人們被物引起的私欲蒙蔽了雙眼,麻木了理智,發展的腳步也由穩健前行變為踟躕止步。
由此可見,“使物”,雖是人們生而有之,但卻不是生而能之,這需要我們后天修行領悟,才可明白“使物”的真諦。而“不為物使”則不然,這需要后天用心養成,以至心思通透,達到豁達的人生境界。
恰如管子所言,“不為物使”是君子修心養德的銘文。何為君子?心胸豁達謂之君,德才兼備謂之子。所謂君子,應有“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德行,應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抱負,更應有“超乎事物,蕭然物外”的灑脫。能兼齊三品于一身者,古往今來,寥寥數人而已。在我心中,歐陽修可稱上一人,即使被貶滁州,猶能在其位,謀其政,處變不驚,不亂方寸,心系百姓,造福一方,閑情偶至,亦能寫下《醉翁亭記》這樣的千古美文,將“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瀟灑意趣展現得淋漓盡致,更被后世傳為佳話。其實,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司馬光“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直道而行”的通透,蘇轍“不以物傷性”的達觀,都彰顯著君子“不為物使”的人生追求。
能做到“不為物使”,已是人中龍鳳,若能在此基礎上,重審“使物”,則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贊。兩者關系好比量變和質變,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先學會“使物”,而后駕馭外物,最終,經歷沉淀,跳出“物”的藩籬,以“不為物使”之豁達,應于“使物”,從而達成理想抱負,如此這般,豈不逍遙自得,身心安泰。
或許,我們還在提高修為的路上,或許,我們也常常陷入“使物”與“不為物使”之間的誘惑陷阱,但如果我們正心凈氣,拿捏好“使”的尺度,防范好“物”的迷惑,調整好“使物”的心態,一以貫之,持之以恒,終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近,完成君子的使命。
上海市第二中學 (上海市 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