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如是說。縱觀歷史,造就時代者,大多青年也,而時代也成就了無數有志青年。其實,時代與青年是密不可分的。缺少有志青年的時代,亦如同失去鮮花和青草的大自然,顯得死氣沉沉;而青年本就是依托于時代的概念,網絡上習慣用“00后”、“90后”代表如今的青年,也說明青年是無法離開時代而單獨存在的,不同的時代會造就不同的青年。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新的時代往往是由一個人或一群人所開啟的。公元前537年,15歲的仲尼立志于博覽群書以至韋編三絕,于是“儒”成為了悠悠五千載中華文化的基石孔子也因之被尊為“至圣”。可是,如果沒有在青年時期獨守枯燈,徹夜苦讀,仲尼又如何能提出超越時代的“禮”與“仁”,影響中華數千年文明?改變時代的青年,其實并不鮮見,1659年,年僅16歲的牛頓被迫回鄉做農民,但他不安于現狀,堅持要求完成學業,最終在高中校長的幫助下順利完成學業,并進入劍橋大學繼續學習。當我們把“經典力學之父”“微積分的創始人”等諸多璀璨的名號賦予這位偉人時,同樣不應忘記那名16歲的倔強少年。古往今來,影響時代進程的偉人不計其數,他們在少年時代就立下遠大志向,并為之不懈奮斗。
時代也同樣成就著青年。朱重八原本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本應終生與黃土為伍。可萬幸的是他出生在1328年——元朝末年。階級的矛盾,民族的矛盾,都使得這個國家近乎四分五裂,這樣的時代給了他一個機會,給了所有被欺壓的漢人一個機會。于是他奮起反抗,帶領無數同樣憤怒的壓迫者,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于是名為朱元璋的皇帝出現了,于是大明出現了。若非亂世,這位出身貧苦,沒讀過多少書的少年又怎會有如此機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大多讀書人的志向,有些人生逢其時,有幸青史留名:李白、張繼、文天祥——然而有些人卻“生不逢時”,只能泯然于茫茫歷史中。
至此,我又想到了自己——又或是我們這一代。無疑,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科技不斷進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便利。經濟飛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大顯身手的機會。對于人生,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與期許。作為青年,我們更應該把握當下,努力充實自己,不負青春,亦不負時代。
上海市市北中學 (上海市 2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