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堯 李杰

摘 要:文章選取河南省鄭州市東風渠作為此次調查對象,因其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形成了獨有的濱水景觀特點,在擁有中原地區濱水景觀的共性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通過現場調研并結合GIS地圖的方法來獲取數據和實地資料,并對東風渠的濱水景觀進行景觀評價,針對河道兩旁植被群落構成、營造文化氛圍、提高景觀品質等方面提出建議,促進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文化系統發展完善。
關鍵詞:東風渠;濱水景觀;景觀評價;鄭州市
城市濱水景觀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城市景觀質量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濱水景觀不僅可以為動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兩旁的綠化帶也可以凈化水質,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緩解熱島效應,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感和舒適度。此外,東風渠還是鄭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擔著城市防洪、防澇的功能。根據鄭州市經濟發展的最新要求,結合生態城市以及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相關要求,依據鄭州河流濱河景觀實際情況,進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對象概況
(一)研究區概況
鄭州處于華北平原以南方向,北臨黃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氣溫12℃~15℃,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從熱帶海洋吹來的東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植被種類多樣,以常綠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為主,與華北地區相似。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鄭州就是重要的內陸商埠;如今的鄭州是中國中部地區的特大型都會和主要經濟中心之一、中原經濟區的中心城市、長江以北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
東風渠是鄭州市區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時也是黃河和鄭東新區水域的連接線,如圖1所示。東風渠-金水東路段河流濱水景觀帶是鄭州重要的濱水景觀帶,植被群落構成較為豐富,景觀配置方式以草-灌-喬為主,由于植物較多,所以夏季較為舒適,遮陰效果好。本文在東風渠河段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進行生態調查和分析,具體采用現場調研結合GIS地圖來獲取數據和實地資料,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濱水空間氛圍營造、景觀功能、濱水設施質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二、東風渠河流景觀空間及設施分析
(一)濱水空間
植物群落是構成濱水空間的重要元素,通過不同地形、植物的季相變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圍合,可以布置出不同的植物空間序列。東風渠植物圍合空間的現狀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1.植物搭配層次感缺失
在進行綠化帶設計時,樹種搭配要考慮速生和慢生相結合、常綠和闊葉相結合,以使在不同時節的更替變換中不會產生綠化空白期,空間圍合效果不會減弱,能夠維持較為穩定的觀賞作用。
2.植物景觀參差不齊,對灌木的應用不重視
通過調查發現,柳樹、楊樹在東風渠濱水景觀中應用較好,帶來強烈的鄉土氣息,與草坪搭配,形成草-喬的簡潔配置風格。縱觀河南地區的濱水景觀帶不難看出,本地區的景觀現狀整體不如蘇杭等地,想要營造出一個高質量景觀,還需加強對灌木的應用。如圖2所示,草、灌、喬之間的搭配過渡不自然,地皮有明顯的裸露,給人呈現的視覺效果較差。
(二)濱水設施
濱水設施主要分為觀賞類和休閑互動類。東風渠作為新建景觀,景觀功能性較好,能夠滿足人們簡單的需求,但以下問題仍需注意:
1.觀賞類景觀缺少與河南地域特色相關元素的融合
每個景觀段的文化性不突出,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色彩搭配與材料運用在表現形式上有些不足,景觀整體的景觀質量不高。
2.休閑互動性景觀缺少與之相對應的“互動性”元素
周圍的植物的層次較差,綠化面積較少,設施旁的植物層次過渡仍需考量,給人呈現的景觀效果不理想,如圖3所示。同時還應考慮游憩空間人的行為特點,根據其年齡段不同來設置不同的景觀設施,滿足人的需求。
三、改造設計策略
(一)從植物配置的角度來說,豐富植物種類,增加空間層次感
建議增加冬季觀景植物以及不同高度的喬、灌、草植物組合方式,如刺槐、八角金盤、南天竹、蠟梅等。行道樹建議增加品種,不僅僅局限于懸鈴木,楓樹、銀杏等也可以作為行道樹使用。同時,建議東風渠濱水河岸帶增加灌木的運用,重視其色彩變化,如搭配使用鋪地柏、絲蘭、迎春、石榴等。
(二)從營造文化氛圍的角度來說,強化濱水空間特色,營造水文化氛圍
一方面建議深層挖掘相關文化元素,將如東風渠的建造歷史、河南省特色文化歷史等融入濱水景觀當中,增強景觀的“敘事性”;另一方面可以將相關文化元素演變為景觀設施、小品融入其中,完善東風渠的景觀文化氛圍。在彰顯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本地已有的景觀特色,把握好自然景觀與文化內涵之間的平衡關系。
(三)從景觀質量的角度來說,提升設施質量,營造品質空間
建議增加濱水文化的可識別性,在以后在景觀設施的設計上加強對細節的刻畫,從不同的角度構思設施造型,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色彩搭配;在濱水空間文化功能營造手段上融入河南文化元素的同時,還要借鑒國內外優秀設計案例,盡量給不同節點的景觀賦予不同的文化主題。在植物群落組合搭配上要合理控制常綠落葉的比例,增加常綠樹種類,營造四季變化豐富的植物景觀。同時,根據綠地空間和功能的具體情況,合理控制喬、灌、草的比例,從而進一步提高景觀品質與美感。
(四)從游憩空間人的行為特點的角度來說,體現差異化人群需求,注重空間人性化設計
建議區分不同年齡段的活動空間:對于兒童來說,空間的趣味性和安全性是設計的重點。兒童想象力豐富,但易受傷,專注度低,應盡量設置有趣的互動方式,但同時也要考慮設施尺度,如選擇色彩豐富但葉片無毒、無刺的植被栽種在場地內,提升教育科普性的同時也提升了空間的安全性。對于青少年來說,空間的聚集性和破壞性是其主要的休憩特點,所處空間缺乏有趣的視覺吸引點,空間功能性單調,會使其感覺到無聊空虛,他們會進行一些破壞行為來打發無聊的時間,建議豐富青少年活動場地的景觀設施來吸引群體注意,減少對設施破壞行為發生的概率。對于老年人來說,老人平均每天約有10小時的閑暇時間,游憩活動行為也會大大增加,在活動設施的設計上要考慮老年人的身體尺度,提供安全舒適的活動場所。
四、結語
濱水景觀是一種生命,它不僅承載和延續了一個的城市文化特色,也對城市自身環境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通過現場調研并結合GIS地圖來獲取數據和實地資料,以濱水空間的營造為入手點,得出提升濱水空間整體氛圍營造的途徑,并通過對東風渠植物配置、設施質量、人群需求的調查分析,提出改善的相關建議。通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第一,東風渠景觀具有較好的生態性,但空間營造感缺失。整體差異性不突出,植物種類豐富,綠化面積占比較大。喬-灌-草的搭配缺少層次感,灌木的運用還需加強。
第二,東風渠景觀功能性較好,但文化性和創新性不強。形式功能過于單一,只能滿足人們的普通需求;部分節點沒有很好地挖掘河南省的文化資源,地域特色不明顯,給人的印象不深刻,導致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第三,東風渠景觀設施較多,但景觀質量不高。河岸帶的座椅隨處可見,但缺少互動性景觀,缺少大型聚集類場所,如廊架、涼亭、茶座等。沒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不同需求設置相應的景觀設施,導致游客體驗感下降。
城市隨著發展會對濱河景觀提出更高質量的要求,我們應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濱河景觀未來的發展,要根據城市自身特色和經濟基礎來確定長遠的發展計劃和發展思路。希望本論文相關建議的提出能夠為東風渠濱河景觀的發展提供參考,使其達到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韓陽瑞.吉林市濱水綠地的景觀評價與環境效益分析[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7.
[2]孔德政,趙亞楠,劉藝平,等.鄭州市東風渠濱水景觀分析與評價[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5(1):69-74.
[3]李波.當前河南省城市景觀設計狀況[J].經營管理者,2008(12):148.
[4]郎小霞.城市濱水空間特色研究:以青島歷史文化風貌區為例[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
[5]王學軍,王福慶,杜冰峰.鄭州市生態水系規劃建設思考[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1(18):21-22.
作者單位: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