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將生態旅游概念融入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綠道開發中,基于對該地區生態旅游綠道網建設現狀及主要問題的分析,制訂規劃目標與原則,進而通過提煉綠道網在串聯旅游業態與生態環境方面所具有的“藤、脈、蔓”效應,提出了三項實施策略,以期推動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旅游業發展,并為我國生態旅游綠道網的建設提供路徑指導。
關鍵詞: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生態旅游綠道網;設計研究;規劃目標;旅游業態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聯2020年度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研究成果(20201slktyb-016)、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支持項目”(2020101410801010556)研究成果。
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綠道”理論及實踐經過演變與發展,已經成為相對成熟的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與資源、提供游憩休閑空間,以及促進產業發展的生態網絡系統。鑒于生態旅游綠道網在區域發展中所表現出的生命力,近年來遼西北低山丘陵區也逐步推進生態綠道網的建設。該區域由西部的努魯兒虎山、松嶺、醫巫閭山,以及東部的科爾沁沙地和小凌河沿河沙地的低地平原共同構成,面積約620.9萬公頃。
遼西北低山丘陵區是遼寧省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但受到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起,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近十年間,隨著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治理和保護工作的推進,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也帶動了旅游業的開發。如果在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綠道建設中更好地與生態旅游結合,將會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增強旅游景觀的體驗感,推動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產業經濟發展。
一、現狀分析
隨著國內生態綠道網的開發建設,旅游業藉此平臺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生態旅游綠道網的發展尚存在一些問題,通過綠道理論及其規劃設計的探討,分析得出以下問題:
(一)缺乏與生態治理相結合
遼西北低山丘陵區擁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區位,具有前沿性的生態屏障作用。而在經濟產業高速發展過程中,由于人為的不合理開發,缺乏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治理,造成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生態穩定性受到削弱,出現水土流失嚴重,干旱嚴重,土地沙漠化、鹽漬化威脅嚴重的環境問題。
同時,在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發展旅游型產業中,忽視了人口、資源和生態保護屏障修復與建設的矛盾,城鄉環境整治力度較弱,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調整完善相對欠缺,從而影響該區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文化遺產的呈現度較低
遼西北低山丘陵區具有北方地區獨特的地域文脈條件,擁有歷史古跡、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優勢,但目前在旅游業發展中缺乏對文化遺產的系統性合理利用,歷史遺跡呈散狀分布。部分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價值極高,但知名度較低,缺少對珍貴紅色文化的開發與利用,難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例如朝陽市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資源在旅游業中的呈現度較低;遼西北三市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在旅游綠道網建設中未充分發揮其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遼西北獨特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也缺乏一定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如何在發展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掘區域得天獨厚的文化內涵,整合旅游資源,將分散的文化遺產納入整體網絡之中,使其充當生態旅游業中的重要角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產業資源特色體現不足
近年,遼西北低山丘陵地區在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特色產業已成為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的有力支撐與強大后勁,但在探索特色產業的聯動開發上還缺乏解決方案。比如,遼西北三市形成的特色種植、林果業、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業、瑪瑙工業以及阜新農莊經濟和發展農業新技術的特色產業以新業態出現,這些產業資源構建了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發展特色產業的路徑。
但在這些特色產業中,能夠融入生態綠道網建設過程并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的項目很少,進而忽略了特色產業對生態旅游業發展的潛在增值作用。針對豐富的產業資源,如何能夠以生態規劃概念,合理有效地參與生態旅游綠道網絡體系建構,同樣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規劃目標與原則
生態旅游綠道網是以生態環境和旅游景觀為依托,以綠道為架構,以促進區域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型旅游體系。因此,本文提出在遼西北低山丘陵區,將綠道網絡體系與生態旅游有效融合的整體建設思路。具體目標與原則如下:
(一)生態保育優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生態保育主要包括棲地保護和環境復育,保護生物物種多樣性與棲地多樣性,針對已受破壞或污染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與重建工作,以維系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生態旅游綠道網的合理開發是體現生態保育價值的關鍵,能夠充分結合現有地形、水系和植被等自然資源特征,發揮綠道對生物廊道的保護與建設作用,完善生態基礎設施,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物種多樣性的修復,形成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和健康的關鍵性空間格局,同時很大程度上緩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改善生態環境。
但這項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空間治理從單純的線性整合向網絡集成的方向轉變,遵循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生態自然格局,強化對生態用地重要性的認識,強調不同類型生態用地之間的有效鏈接和生態用地作為一個網絡體系的特征。保護自然環境中的生態功能區,挖掘生態基底,形成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運營和管理,把生態保育價值的提升貫穿旅游綠道網建設的全過程。
(二)網絡化景觀覆蓋
目前區域內的諸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尚處于散布狀態,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網絡化梳理及規劃,通過生態綠道的有機串聯,使其具有連通性,優化綠道節點和路徑,使各個旅游景觀形成網絡狀結構系統。讓各個節點間產生有機聯系,構造“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模式,發揮景觀整體效果的同時,加強自然、歷史和人文景觀節點的溝通,使區域特色與文化氛圍得到強化和放大,這對遼西北低山丘陵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作為代表性的生態綠道,與獨特的地域特色有機結合,在規劃設計中發揮生態環境的基底作用,整合旅游資源,發揮整體效應,將生態環境與旅游景觀融為一體的同時突出特色景觀的感官體驗。加強作為綠道網組成部分的綠廊系統和服務系統的建設,實現綠道建設發展節點、慢行道、標識系統、基礎設施和服務系統的網絡化構成,使景觀得以更好地發揮欣賞與情感寄托的功能,在構建生態旅游綠道網的環境下,實現彰顯景觀文化氛圍、烘托歷史主體地位的效果,以滿足旅游者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需求。
(三)旅游業態多樣化
在產業融合浪潮的帶動下,傳統旅游業也面臨著多樣化轉型發展現狀,需要與其他相關產業進行不斷的溝通、融合,不斷進行繼承與創新,以產生新興旅游業態,例如文化旅游、工業旅游和紅色旅游等,構成具有新動力的旅游業態。目前,國內多地旅游業已實現了與林業、工業、畜牧業等其他產業的結合。因此,遼西北低山丘陵區也應在原有傳統旅游業的基礎上,有效融合生態綠道的各項功能,進行補充和更新,發掘其他產業融合價值,促進旅游業態向多樣化發展,實現生態旅游綠道網的創新,制定鄉村旅游的開發戰略,構建鄉村旅游格局。同時,根據實踐和建設情況,將旅游資源與郊野型綠道、都市型綠道相融匯,在拓展旅游產業開發路徑的基礎上,形成全方位的旅游型綠道網,從而帶動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實施策略
我國開展綠道旅游的實踐相對較晚,在綠道建設上也與國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遼西北低山丘陵區對生態旅游的開發缺乏整合載體,而生態綠道網則能夠彌補這一欠缺。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針對性策略:
(一)以綠道為“藤”,串聯沿線生態景觀
選線以生態環境分析為基礎,結合區域生態景觀格局和城鄉綠地系統,確定生態綠道網整體框架,建立生態保護體系。由于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生態脆弱性限制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要通過以植被覆蓋度治理、水土保持治理、土地資源整合為主的三大整治理念進行生態保育,落實推進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國家級生態建設工程和千萬畝經濟林、青山工程,以及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等省級建設生態工程。
近些年,遼西北低山丘陵區實施了在干旱地區貧瘠山地栽植多涵養樹種的生態保護政策,在重點水土流失區建設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利用油松、樟子松、白榆、刺槐、沙棘等植物進行水土保護所形成的山林,形成了具有生態屏障作用的林地景觀;采取水平槽、竹節壕、梯田、谷坊等方式治理荒山、荒坡、荒溝處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而形成了梯田、谷坊與山林構成的特色景觀。
除生態建設工程外,遼西北低山丘陵區擁有朝陽喀左凌河第一灣、鳳凰山等優質的自然景觀,與生態建設工程共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觀節點,形成優選綠道網串聯的生態節點,確定綠道選線布局密度與綠道容量控制,從而通過綠道以“藤”狀結構串聯各分散的生態景觀,來構建具有生態保育的旅游綠道,構建生境鏈和生境網絡,防止生境的割裂與退化,維護和保持現有的生態資源,實現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和諧共生。
(二)以綠道為“脈”,整合沿線人文景觀
自古以來,遼西北都是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與遼海文化三股文化之流的交匯處,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性,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景觀和文化旅游資源。因此,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歷史古跡資源豐富,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就位于朝陽市境內。朝陽市還具有數量龐大的化石資源,被譽為“化石王國”,同時還是三燕王朝的都城(陪都),朝陽由此被稱為“三燕古都”,形成了濃厚的三燕文化。它體現了一種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也體現出豐富的民族特色——漢族與鮮卑族之間的民族大融合。作為遼東重鎮和遼海文化發祥地之一的鐵嶺,擁有具有濃郁關東特色的繪畫、曲藝、薩滿教等民俗文化。此外,鐵嶺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二人轉文化,被譽為“二人轉之鄉”。阜新地區是明清以來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接點,其漢蒙融合的文化特色為區域增添了濃厚的民族風情,其宗教文化獨具特色。阜新瑞應寺、普安寺等是集悠久歷史背景的佛教文化圣地,被譽為我國北方藏傳佛教中心。
遼西北低山丘陵區人文景觀獨特且豐富,是集紅山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和佛教文化為一體的區域空間,深具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要想破解文化遺產呈現度低的問題,就要將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通過綠道的“脈”狀結構,使具有宗教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旅游地相關聯,以建設獨具地域特色的生態旅游綠道網。
另外,在以游覽文化遺址、紅色旅游資源和藏傳佛教景觀為主脈絡的綠道旅游網中,應增添濃郁關東特色,以及以“金兀術塑像”等為代表的金文化民俗參觀項目,發展遼西北獨樹一幟的風情旅游綠道網(圖1、2)。
(三)以綠道為“蔓”,融合特色產業觀光
目前,遼西北經濟發展與遼寧省內其他地區相比還相對落后,近年來,通過融合地區資源優勢逐漸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因此,在生態旅游綠道網建設中,應該抓住這一契機,以綠道為“蔓”,將特色產業與旅游業融合,建立生態旅游的同時,更好地發掘該地區特色產業的旅游價值。
例如,阜新的瑪瑙采集和加工歷史悠久,豐富的瑪瑙資源和先民的采掘加工共同造就了阜新的瑪瑙歷史。因此,可以先通過整合這一區域資源,構建瑪瑙產業集群,繼而營造出集群式發展態勢,并衍生規模較大的瑪瑙集散中心、加工中心和文化中心,在此基礎上將這些瑪瑙產業集群融合到生態旅游綠道網中,打造特色產業的觀光項目,在豐富綠道旅游系統的同時,也實現了對區域特色產業的推廣。再如,鐵嶺西豐縣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已形成以鹿、柞蠶養殖和中藥材種植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內擁有世界性的鹿產品加工基地和鹿茸經銷的集散中心。朝陽市主要經濟林樹種——棗樹的種植有悠久的歷史,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大平頂棗之鄉”。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朝陽市棗樹種植的面積不斷擴大,大棗質量不斷提高。
在此情況下,微觀上可以將其作為生態旅游綠道網的串聯節點,在該節點中,規劃相應的農業采摘項目,加強綠道游憩體驗感。宏觀上,鐵嶺的鹿、柞蠶養殖和中藥材種植,以及阜新林果業和朝陽的特色種植都是良好的農業型觀光項目,如將三市的特色產業進行有效聯結,構建區域性產業觀光網絡系統,發揮生態旅游綠道網“蔓”狀結構優勢,則可以較好地體現區域資源特色以及其生產流程和管理組織方式,占領綠色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創新發展特色產業觀光優勢。
四、結語
構建生態旅游綠道網已成為當下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撐手段之一,同時也是遼西北低山丘陵區未來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經濟發展優勢的重要實現路徑。本文結合生態環境、區域文脈和產業發展特征對遼西北低山丘陵區的綠道景觀規劃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以期為我國相關理論研究及實踐提供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王玲.遼西北低山丘陵區退耕還林工程生態功能監測與服務價值評估[J].防護林科技,2019(5):83-84
[2]祝仕貴.城市生態綠道在園林景觀規劃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0(16):116-117.
[3]生態廊道的構建[J].園林,2018(4):1.
[4]崔敏,劉文敬.“綠道”理念指導下的森林城市建設實踐:以重慶市都市區綠色空間串聯網絡規劃為例[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 第四卷.福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2010:639-649.
[5]王福振.遼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及對策[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7(5):1-2,8.
[6]“重大民生問題研究中心”調研組.以文化旅游發展動力助推“突破遼西北”:遼西北文化旅游資源考察報告[J].決策咨詢通訊,2009(3):57-59.
[7]閆靖英.中國瑪瑙之都[J].今日遼寧,2009(1):64-67.
[8]韓玉禎.遼西北半干旱地區棗樹樹形改造關鍵技術集成[J].現代農業,2019(10):55-56.
[9]王昊天,陳珂,李秀義.綠色發展視閾下遼西北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研究[J].遼寧經濟,2019(9):57-59.
[10]趙德平,沈海泳.遼西北文化與旅游資源發展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商論,2017(13):48-49.
作者簡介:
孫慧穎,大連理工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林墨飛(通訊作者),博士,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