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瑛
摘要:城市景觀的重要節點是辦公大樓環境,是人們工作娛樂的重要場所。辦公大樓環境設計的重要性也逐步的突顯。課題對這類型的大樓的環境設計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辦公大樓;景觀設計;設計研究
近些年來,我國城市的環境設計在盲目模仿國外時,許多的城市失去了自身原有的魅力,城市發展的要求滿足不了城市辦公區的環境景觀,從而辦公區的環境景觀與社會整體發展諸多不相匹配,迫使人們工作的環境單調,缺乏生氣,生活的有機性被破壞。
一、設計要素分析
(一)設計的概念和風格
設計概念對于辦公大樓景觀環境設計的項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項目的定位及方向是由概念的確定而決定的,從設計階段一直貫穿于整個項目施工完成是設計概念的需要,所以參與項目的專業人員都需要了解到景觀設計概念的意圖,這樣才能最好的落實,實現最初的設計概念,并且令所有接觸項目的人們都能非常直接的感受到。
(二)人文關懷的需求
近些年來,城市的環境變化引人注目,城市的生活、工作的緊張與喧鬧,城市空間的擁擠、空氣的污染以及人們對自身工作、生活品質的需求亦越來越高,城市環境景觀設計中的問題逐漸出現。意義是環境景觀的建設在對該區域辦公人員以及周邊居民的人文關懷。理想中的辦公區環境是在滿足人類的希望與渴望,激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升華人們精神境界。同時,良好的辦公區環境景觀不僅使人們在進行各種實踐活動時,感受到安全、衛生、方便、舒適,還可以讓人們充分感受到辦公區的文化和時代氣息,讓人們產生歸屬感并且獲得自我實現。在此之外,辦公區的公共空間,支持著人們的社會的交往與公共的生活,通過形式產生的秩序感和美感,讓人們所處的空間環境與特定的情感能聯系起來,從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良好的引導,塑造著人們的行為風尚。
(三)功能布局和空間組合
總用地面積為16000㎡,在總體規劃的需求下,根據功能、地形條件,利用建筑、道路等把辦公區空間劃分成三個具有各具特色的功能空間,動靜結合,相輔相成,共同營造簡潔、秩序、富有人文特色的現代辦公環境。在平面構圖布局上使它們互相呼應,有主有從,有節奏有韻律,以取得和諧統一,活潑古樸、莊重大方的景觀效果。
中心廣場位于主樓前,是作為工商銀行對外展示形象的主要窗口,是市民的必經之路,也是這次設計方案的重點之一。中心廣場沿主入口軸線由大門、廣場構成具有節奏變化的景觀秩序。中心廣場主要是為辦公區工作人員戶外交流的場所,以硬地鋪裝和草坪相結合,采用了簡潔明快的設計。由于是高層的辦公大樓,其室外的交通聯系與組織有其本身的特點。除了工業園區以外,辦公大樓室外空間一般都很局促,人流與車流量大,進出的時段較為集中,基地、建筑以及車庫的出入口呈現分散、立體分布的特征,人流、車流較為復雜,辦公區分布在市中心,人流很多的地方,為了方便,大多數都會駕車來,所以周圍的停車位也是能讓客戶滿意。
辦公大樓圍墻外側用色葉灌木組成色帶,形成了視覺上的享受,也形成了高度上的錯落有致。圍墻內以高大挺拔的喬木銀杏、黃槐、香樟等作為臨街綠化帶的背景,又以夾竹桃、紅楓、四季桂等小喬木置于大喬木前,形成中層;再以早熟禾、大麥草、紫云英等草地作為第三個層次,這樣形成高差變化、層次分明、繁花似錦、樹影婆娑。整個植物配置注重植物高度的變化,常綠與落葉植物的交替,季相的變化,做到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賞。
二、辦公大樓設計分析
(一)設計原則
辦公大樓環境的使用者是在辦公大樓中工作的人員,周邊居民及路過人員。優美的視覺效果是吸引他們進入并使用辦公大樓環境首要因素。人們要在其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在視覺上應該是具有美感的,也就是所謂的形式美。然而由于審美標準具有十分濃厚的主觀性,使辦公大樓環境展現出千變萬化的形式,故只能充分把握共同的視覺條件和心理因素,得出相對具有普遍性的形式美原則。
(二)設計結論
1.對辦公大樓環境景觀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對研究范圍以及辦公大樓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
2.著重研究了景觀生態學、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學、場所理論以及人體工程學在辦公大樓環境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3.針對辦公大樓環境景觀的理論研究以及設計原則,提取高品質辦公大樓環境景觀設計的方法。從物質環境與文化環境兩個方面探討了辦公大樓環境景觀的設計手法。
三、結束語
辦公大樓外部環境的研究是一個比較大的課題,涉及的因素很多,難以完全闡述清楚,而且由于知識和實踐有限,本論文難免有不夠深入、值得推敲之處,對于課題涉及的一些問題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仍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與完善的。
參考文獻:
[1]王歆藝.探析花園式辦公樓景觀設計[D].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
[2]丁一巨,羅華.德國的瑞士再保險辦公樓景觀設計[J].園林,2003.
[3]安德玉.淺談辦公樓室外景觀設計[D].新材料新裝飾,2014.
[4]楊琴,余華平.紅色故鄉江西都縣黨政辦公大樓景觀設計[J].現代園林,2007.
[5]毛仲羽.城市辦公樓環境景觀設計的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