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博



摘 要:人們對于“公共藝術”一詞的使用一直存在爭論,直到今天,其藝術觀念和設計表達仍沒有統一的、明確的定論。公共藝術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很長的一段過程中逐漸演變而來的。文章對公共藝術的城市文化特征和傳承發展進行了分析,并基于我國國情,將公共藝術的設計文化語境取向作為都市文化精神傳達的系統符號進行研究。
關鍵詞:公共藝術;藝術觀念;文化語境取向
注:本文系2020年校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鄉村旅游背景下的巢湖長臨河古鎮傳統民居民宿化改造設計研究”(2020zs16)研究成果。
一、公共藝術的發展與城市文化特征
(一)公共藝術的國際視野與發展淵源
我們在公共場合常常看到那些向公眾展示的藝術作品,無論它們是作為少數人的欣賞對象,還是作為走入百姓尋常家的日常生產、生活必需品,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是藝術家和設計者的情感表達。伴隨20世紀的歐美的設計運動,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區別于古典樣式的藝術表達手段出現在大眾面前。它來自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美國,以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實行“公共藝術計劃”并直接贊助公共藝術為標志[1]。在二戰及其以后的美國城市環境公共藝術建設的潮流之后,公共藝術的腳步也悄悄踏上亞洲許多城市的雕塑藝術領域。公共藝術在美國得以開花結果是有歷史原因的,在國際大背景下,源自美國的公共藝術在向著符合多數人文化和教育需求的方向傾斜,由追求城市中個人和家庭居住條件的充裕到追求城市公共建筑、公共設施和公共環境的完美與精神的享受。更為重要的是,當今商業經濟的興盛推動了公共藝術的發展,公共藝術已經不再是物質層面上的理想表達,而是為了城市化建設和滿足市民精神需求的一種歷史性空間延續的階段體現,它取決于公共藝術領域的實際狀態。
人類在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精神信仰和宗教膜拜,而后才有藝術的表達,這個過程是歷史性的、階段性的。舊石器時代的洞巖壁畫,它的逼真度至今仍讓人們嘆為觀止。藝術正是在這雛形的基礎上一點一點地發展起來,每個階段性的成果都是人類文明的流露與創造。而如今,在科技的發展下我們的生活也隨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的情感也正成為藝術家和設計者共同的表達對象。總之,我們要理解公共藝術的歷史延續,藝術本身的發展及文化消費觀念的變遷才是反映當代藝術現象的重要基礎。
(二)公共藝術的觀念范疇與城市文化價值
就字面意義來說,公共藝術的觀念范疇主要是其廣泛化的藝術存在,而其廣泛化正是封閉性的對立表達,這是廣義與狹義藝術表達形式的主要區別。我們今天所見、所聞、所感的大眾藝術作品,諸如地景、城市雕塑、歷史性空間的標識物、攝影、書畫以及建筑立面的元素表達等等,都是對公共藝術本質和延續的闡釋。據臺灣目前比較流行的對公共藝術理解的說法,公共藝術更多是表達一種時空上能與公眾發生廣泛關系的藝術樣式,如表演、歌舞等。筆者認為如今大眾對于公共藝術的理解還是處于比較寬泛的層面上。一方面,公共藝術從歷史及其沿革的情形來看,它長期處于一種動態的、持續發展變化的狀態之中[2],每個時期公共藝術的呈現都是不同的,這是因為藝術在文化觀念上的最終追求不同;另一方面,這與人們的慣性理解和社會公眾意志是有關系的。公共場所和公共空間是產生公共藝術的必要條件,它們是公共藝術的主要載體。以工業為主題的中山岐江公園在設計元素的表達上就很有講究,設計者對老船廠做了改造,諸如保留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鐵路和廢棄的廠房,這在案例中是一種創新,它們不僅流露了設計者的思想,而且將歷史和當代聯結起來。人們漫步在其中自然就能想象到昔日船廠的繁忙場面,這種表達手法一下子將大眾與公共藝術的距離拉近。這種貫穿時空的手法在拓寬了公共藝術范疇的同時,也將大眾的懷舊思緒保留了下來。而公共藝術的狹義理解主要是公共空間的雕塑、壁畫形式等等,通俗一點說,就是公共場所的藝術。不可忽略的是,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公共藝術和環境藝術、城市雕塑混為一談,因為公共藝術代表了藝術與社會關系的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二、我國國情下公共藝術的生態傳承與藝術媒介
在改革開放后,公共藝術逐漸成為中國公共領域和市民社會的需要,并穩定而快速地發展起來,目前中國的公共藝術的狀況尚處在量大于質的局面。最為關鍵的是,大多數的藝術作品沒有很好地同中國傳統視覺符號結合起來,從而導致了“千品一面”的格局,出現一個好的作品,就有諸多城市跟著模仿。這除了和國民的心態有關,更重要的是,市民的參與性沒有調動起來,公共藝術大多數是在商業經濟的簇擁下生長起來的。在這里筆者想提出的是,注重本土自然風貌和地方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才是當代中國的公共藝術的主要出路。當然公共藝術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在西方公共藝術的影響下有所偏向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在探索、交流和創作的過程中,結合中國本土的文脈,將中國多元、開放的公共藝術發揚光大。
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帶有藝術的一般物質特性,也同樣擺脫不了對物質性媒介的依賴。許多藝術家從事觀念藝術創作,必須在意態文本方案中完成對藝術媒介的物性把握。而且,公共藝術區別于宗教信仰、哲學觀念,就在于它自身的物質性。
三、公共藝術的設計文化語境取向
(一)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場所精神
公共藝術主要體現的是大眾的參與能力,代表的是公民意志與權利。公共藝術作為一個社會單元,尊重每一個人,為個體和集體的公民作出貢獻。相對于西方而言,無論是開放的、言論自由的集會廣場,還是半私密的社交空間,比如博物館、茶樓空間等,都體現了公共領域的物質觀念。例如華龍寶的玻璃鋼雕塑作品《青春之旗》就很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公民的參與意志,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感悟。
隨著公共藝術范疇的擴大,大眾對它除了有物質層面的追求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價值觀念上的需要。大部分會所等公眾娛樂、休閑設施原來是建立在社區內部的,只供住在小區的人們使用,現在在經濟效益的催化下,會所大都建立在社區的街道入口,這樣公眾的參與性和商業效益都得到了提高,這就是當代公共藝術在商業效益提高下的歷史延續,成都市的左岸會所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我們看蓬皮杜藝術中心,它將碩大的建筑框架結構暴露在外,是為了使人們的視野面向戶外,并加強人與自然的親和力,設計師把人們參與公共建筑的心理用藝術手法表現出來了。
當代藝術的“公共性”與城市、社區和生態的關系這幾年一直倍受關注,也是許多大型國際雙年展、三年展所關注的主題。如2006年位于中關村西區的第三極創意天地打造“中國第一家非官方開放公共藝術中心”,主題為“在城市的上空”。這一新理念的提出對于什么是公共性、什么是公共藝術是一個補充,并將公共藝術帶出了庸俗而混亂的城市雕塑模式,在精神的實質上與當代藝術結合。新的公共藝術是人們對藝術的親臨與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傳統和當代的公共藝術的紐帶。當今藝術越來越深入人們的心理和情感,樸實地表達了人們對藝術的關注,新的公共藝術也因此處在公共性與私密性的交界處。
(二)公共藝術的當代性價值表達
公共藝術的當代性是與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藝術有區別的。當代性是一個有著時間的跨度,同樣是社會主體下多元文化的意識形態。成都市的活水公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以水為主題的設計首先就確定了水這個具有歷史性跨度的元素,我們可以看出,水這個千年不變的主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把人們心中對水的依靠和寄托表達得很到位。再看成都市的新天府廣場,它體現的是中華千年的多元文化,兩個形似托盤的標識物體現了傳統太極云圖的正負符號,設計者又用具有當代意義的抽象龍脈文化為廣場增加了歷史時空的意識砝碼。這種手法在青島主體雕塑——“五月的風”上也得到了體現,設計者運用了風的意象和大紅的色調,表達中國紅的正統,意象與正統的對立也再次將城市雕塑的當代價值觀念表達出來。
(三)公共藝術的戶外歷史空間性
公共藝術在表達歷史變遷上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它不僅能體現單體的、具有歷史性的標識物,還能體現一系列有空間序列的、公共領域的文化傳承。公共藝術體現了那些具體環境下構筑物,如我們身邊的標志識別系統,環境雕塑、亭橋等景觀藝術的組合體,當這些隨周圍的建筑或規劃一直延續下去,會逐漸成為人們身邊具有歷史性的戶外空間,并以紀念性的作用駐留在特定的場所之中。除了具體環境外,公共藝術的產生,還面臨抽象的精神環境,如文物承載著一代代人的希望、想象、理想和對現實的態度。漢代石刻建筑“閣樓”“干欄式”“斗拱”等造型豪放粗獷,圖式樸拙自然,其審美親和力遠勝過冷冰冰的美學書籍。
(四)公共藝術的物質開放性
源自西方的公共藝術在中國發展的時間并不算太長,很多人將公共藝術等同于城市雕塑、環境藝術等,因此公共藝術如何立足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中國公共藝術的道路又將如何走下去也成為目前一個嚴峻的課題。洛陽理工大學成立了公共藝術教育中心,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雕塑殘缺尋美》《談藝術形式的構成要素》《徽州古村落環境藝術簡析》等論文的發表,都體現了公共藝術的教研成果,將公共藝術提上日程,體現了其開放性的影響。公共藝術的開放性,一方面指公眾繼續參與現實的可能性,一方面指它提供給公眾的想象空間。西南交通大學九里校區正門門口的地標性雕塑,除了在造型上體現了交大以開闊的心懷歡迎來自天南地北的莘莘學子,雕塑的選材、位置都體現了它在校區中的重要性,人們可以來這里休閑,也可以瞻仰它。公共藝術,理應為藝術接受者提供繼續創作的可能性空間,公眾不應當只是被動地接受、觀賞一件公共藝術作品,而是需要主動地創造它,并在這種創造活動中實現自己未完成的藝術。因為,人的“靈魂最深刻的泉源,是一條不可規范的水流,向著未來敞開”[3]。朱成把《永恒的微笑》置入中國式的榫卯建筑結構中,把米勒幽婉悵然的《晚鐘》鑲嵌在屋脊的露天橫梁上,把象征堅定信心的《大衛》聳立在人群往來的拱橋背后,這一切都為公眾留下了無限聯想的空間。今天我們看到的公共藝術,其區別于一般商品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夠給人的精神生命帶來智慧的增長。設計者在創造公共藝術時,在商業繁榮之外更應要突出其精神價值。上海徐家匯的諸多教堂,以及那些矗立在外灘的許多如銀行等50年代以前的舊建筑,它們的保留表現了人們對歷史的精神寄托。這種精神財富是抽象的、具有精神凝聚力的,是一個城市發展歷史的最好見證。
四、結語
公共藝術設計是城市空間對話的地標和文化精神的傳達的系統符號,我們需要在尊重城市自身歷史文化延續性意義的前提下,搭建多元文化紐帶,創造富有文化品位的公共藝術作品,在先進理念的表達手法下,綜合運用公共藝術的藝術表達和環境營造方式,追求意象互生的美好境界。
參考文獻:
[1]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當代公共藝術文化及價值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
[2]王維仁.文化建筑與公共空間:大敘事與地方敘事[J].建筑創作,2016(4):66-73.
[3]劉濤.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列斐伏爾和福柯“空間思想”的批判與對話機制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5):73-92,127-128.
作者單位:
安徽農業大學輕紡工程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