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繼承
內容摘要:《論語》一書有138處直接出現“君”或“君子”的詞。這些直接描述“君”或“君子”的詞,或專指國君或侍奉國君的人,或直接正向論述了君子要具備的若干格性或者素養,或將君子和小人進行了對比述說,為讀者展現了作為理想生命格性的一種參照。本文試從專指正面說、直接正面說和對比直接說分別述之。
關鍵詞:論語 君子 理想生命格性 直接說
據筆者仔細統計,《論語》關于“君子”的述說有500余條,或專門指事,或直接間接,或對比分析、或列述負面清單,都寄寓了“君子”這一理想生命格性的豐富內涵和特質。其中專門指國君或者對侍奉國君的人的要求的有38條,直接正向說君子的有78條,還有直接對比說君子的有18條,試分別述之。
一.直接專指說
據筆者統計,君子專指國君或與國君相關的人和事,共47處、38條,其中23處只是專指國君本身。還有23處,除了說國君國王之外,捎帶論及了侍奉國君國王者應該具備的格性,即如何做大臣、國君應該如何對待大臣等等。不管怎樣,這一系列的“君”“君子”強調了一個核心要義,那就是:國君、大臣要有“君子”這一理想格性。這些理想格性包括:第一,大臣要有大臣的樣子,服侍君主要盡忠不欺騙,要盡禮守規矩,要弘揚仁道,要小心謹慎、莊重嚴肅、行動迅速,要能舍身忘死、全力以赴,不侮辱君王交給的使命。而且,勸諫國君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做成事放在首位。第二,國君要像國君的樣子,要以堯帝為榜樣,要懂得禮,要按禮節來使用臣子,要關心臣子。另外有一處“寡小君”,特指國君的妻子。
二.直接正向說
本統計中,“直接說”專指每一句話中直接出現了“君子”一詞,而且是積極正向的,不包括間接提及、負面清單以及和小人直接對比的內容,但僅直接正向的內容就多達73條。至于意指相近但未出現“君子”一詞的,筆者另外歸納到“間接說”當中,撰文述及。在“直接正向說”里,君子應該是什么樣的,即君子理想的內涵和特質是什么?筆者經過整理分析,嘗試膽將這一內涵和特質概括為總旨、治學、修身、做人、做事、為政、弘道七個方面。
第一,總旨,即《論語》一書的核心要義。《論語》的總旨或許可以概括為“君子務本”四個字。“君子”一詞作為“務本”的定語,作為立本和生道的主語,其人本思想、生命本旨是很明顯的。籠統地翻譯,就是君子要務求生命根本,把生命建設好了,就有能力去立身、去弘道。。恰如《論語》中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因為人的生命建設做好了、優秀的人站立起來了,才使得大道得以發揚光大。多數學者在翻譯“本”字的時候,慣常以“基礎”“根本”帶過,或解釋為“仁”“仁德”,也有解釋為“修身”的,甚或各執一詞、爭論不休。聯系這句話的前言后語,得知本章講“學而”。還舉例說孝悌是仁的根本。但說開了去,君子要務的這個“本”到底應該是什么呢?似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哪一方面都不足以概述之;治學、修身、做人、做事、為政……呢,又似乎不能盡表其意。筆者不防將這個“務本”解釋為生命建設。這似乎勉強能講得通。因為“本”字的本意就是樹根,相對于樹的根來說,人的根就是生命。沒了生命,達道載道弘道無從談起;沒有把生命建設得更加美好,就無法保障將人立起來、將道傳承弘揚好。“務”字用得好,在北方農村,人們有個接近于方言的詞,叫做“務勞、務農”,就是指把地種好,農民對無土地的敬仰和愛護尤其苦心經營可見一端。再通觀整部《論語》,所有的關于君子的格性,都旨歸生命建設,《論語》的核心要義都是在教導人們如何成為“君子”——達成生命的理想狀態或者質地。
第二,治學方面,《論語》中關于治學的方略主要集中在“間接說”當中。直接論及的,“就有道而正”“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弗畔”“學以致其道”“得見君子”等等。君子首先要選擇好師從對象或者學習榜樣,要向有道行、堅持正確價值方向和道路的人學習,做到廣泛涉獵、約之以禮、堅守正道。君子治學不僅僅是謀生,更重要的是要能夠領會所學要義并發揚光大之,讓更多的人能看見君子,就可以了。
第三,在修身方面,舉例較多,主要飲食處居、形象樹立、自我革命、信念修煉等幾個方面。飲食和起居方面,能吃飽、住的安全就行,不可奢華。舉止容貌要文質彬彬,質樸和文采兼具,表里如一;要端莊,衣帽整齊、目不斜視、說話言辭和悅;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生氣;要謙虛、有定力。要身體力行做個君子,不要怕改正錯誤,因為每個人的過錯太多太明顯,只是每個人自己不知道;君子務本就是馳而不息改正錯誤的過程。要不憂愁、不畏懼,經常反省自己,做到問心無愧不內疚;要做到“三個修煉”:把生命建設好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更多的人。這些是修成“君子”的核心課程之一,足見《論語》苦口婆心之處,修身是一項工程,要謙虛功進、嚴以律己,修成知行合一、內心安定。
第四,做人方面,包括自我作用發揮、言論、戒備以及內心思慮等方面。君子為人不能像器皿一樣,徒做擺設、用途有限;不要到做壞事的人那里去,免受其污;崇尚勇敢,義以為貴;不要被事物外表尤其功名利祿的東西迷惑了;以忠厚誠信為主,受人所托、值守終身。要用朋友的品德來幫助自己提高仁德;為人莊重,莫爭長論短、拉幫結派;要一生矢志不渝地奮斗、向更加優秀邁進。君子要慎言,言論真實、敢說敢當,做到名正言順、符合事理邏輯;不聽一面之詞,要少說多做,杜絕推托和巧辯;對于自己不知道的,不發表言論,說了就一定要做到;君子要戒備三件事:戒色、戒斗、戒貪得無厭。要認真做到九件事:看明白、聽清楚,臉色和、容止恭,謹言慎行,虛心請教、多思多義。
第五,做事方面。君子通過治學修身,獲得一定素養后,關鍵在于把事做好。《論語》在直接論述君子的理想格性方面,為我們例舉了很多。君子做事不拘小節、態度謙遜,要符合道義禮儀,要明確正確方向,要秉持仁德、先做后說。同時,要勤勞敏捷,要救濟急難,不偏袒別人。要謹慎決策、待之以禮。守喪要專心致志,感同身受。要尊崇五種美德:樂于助人、善待百姓、勞而無怨、處事不驕、威而不猛。
第六,為政方面。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可見終身學習理念是貫穿“君子務本”始終的。《論語》里面很多地方提及怎樣為政,尤其以禮儀為重。簡單舉例來說,要先學習禮樂然后再做官,不能先做官再去學習禮儀,那有些不合邏輯;言行謹重、恭敬君主。要立足崗位、盡職盡責。要與君民交心,得到信任后便于施政。要以民生民心為本,匯聚起人民創造歷史的磅礴偉力。還要不慢待同事同志,以消除政敵。君子要準確研判形勢,掌握在盛世和亂世的處世技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或許后者有只顧小我、不夠擔當之嫌,但畢竟,不枉費于亂世、保全性命、留得青山,應該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第七,弘道方面。一個人修成君子、成就自我、奉獻社會的同時,還要將“道”弘揚傳承下去,這是君子的根本使命。《論語》“直接說”指出,君子之道沒有先后,關鍵是以弘揚仁德、喚醒世人為使命,并做到有始有終;要尊賢重德,容納眾人、同情無能的人。要以謀求道為主、謀求食最次;要心存大義,不為貧窮等困窘羈絆。君子遵行三點:仁德、智慧、勇敢,做到不憂慮、不迷惑、不畏懼。《論語》警鐘般告誡人們:每時每刻都要記得仁德,不論是吃一頓飯的時間還是在最匆忙的時候。
三.直接對比說
《論語》中出現了18條君子小人對比說的句子。《論語》里的“小人”,可能更多的是指身份比較卑微、素養不高之人,或許并無特意遍地的意味,只是為了和“君子”形成比照。“對比說”將君子和小人放在截然想反的對立面去考量,在提出君子應該如何如何的同時,還強調杜絕那些小人所為。簡單來說,“對比說”18條內容可分為修身、德行、做人和做事4個方面。修身方面,君子以修行仁德為己任,小人則只圖安逸;君子明確底線從而嚴于律己,小人則關心恩惠從而見利忘義;君子胸懷寬廣坦坦蕩蕩,小人則常常因為小事而煩惱憂愁;君子整體和諧、各具特色,小人則陽奉陰違、看似一團和氣,實則勾心斗角、不講團結;君子拿自己開刀律己擔當,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則習慣性推脫責任,對自己寬松、怪別人卻苛刻無情。德行方面,君子的德行像風,寬廣而善適,能應對各種困難;膽小人的德行修為太淺,就像孱弱的草一樣,稍有風吹草動,便隨風傾倒而不支了。君子里有不仁德的人,小人中卻沒有仁德的人;君子和小人學道的目的不同,君子是為了愛人,二小人學道擇時為了奴役別人。做人方面,君子將團結、不內斗,小人多內斗、不團結;君子通曉于義,小人則只知道利;君子心態平和、大方大氣,小人則小氣;君子遵循天理而通情達理,小人只關注一己之私;君子處窮困而堅守志向節操;小人處窮困便隨波逐流、墮落甚至胡作非為;君子敬畏天命、身居高位的人和圣人的言論;小人則有不敬畏,因為其不知道而且輕視。做事方面,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但小人搗亂,助力別人做壞事;與君子相處比較容易、但輕易想取悅他很難,然而他知人善任,但小人就不一樣了,他表面看似輕松美好,實際上笑里藏刀,尤其寬以待己、嚴以責人方面。通過對比,作者還說,不要讓君子做小事、要委以大任,不要給小人重托,讓他們做些小事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論語》中直接論述的“君子”,作為傳情達意的文學符號,其終旨統攝的是人及其修身做事的理想格性、規范和標準;從甲骨卜辭、殷商舊典到“十三經”直至今天,“君子”一詞的含義不斷豐富,但其基本義可概括為“有德有位者”,這為每一個人理想生命狀態的修行提供了重要指標性闡釋與參考。筆者認為,整部《論語》的核心要義應該放在人上,即“君子”,是“君子”作為一種理想生命格性的探尋和樹立;而“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的格性都是“君子”形象的構成部分。也就是說,站在符號學的角度,圍繞著《論語》的所有符號,包括孔子、孔子弟子以及《論語》提到的所有人物,包括《論語》文本本身,也包括后來所有“我注論語”者,以及圍繞著《論語》所誕生的所有思想板塊,“君子”形象概述和追求應該中心旨歸。古往今來,“君子”便成了人的生命格性的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6.12
[2]陳詩師 鄧名瑛論君子人格的精神特質.倫理學研究[J].2019(11)
[3]涂懷京 趙瑩潔.《論語》“君子”素養的四維建構.教育史研究[J.]2020(06)
(作者單位: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