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達
內容摘要:在教授經典的文言篇目《鴻門宴》時,總是有老師評價項羽有勇無謀。本文借助《史記》《資治通鑒》中關于項羽奪回軍權、破釜沉舟、彭城之戰和最后一戰等記載,得出項羽善抓時機、巧用兵法、知彼知己、作戰有方,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的結論。而他之所以最終失敗,不是因為有勇無謀,而是太多的限制性信念擊潰西楚霸王。
關鍵詞:項羽 人物性格 有勇無謀 限制性信念
高中和高職的語文課本里一直保留著一篇經典的文言篇目《鴻門宴》。兼有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語文協作組成員、校學科帶頭人、督導老師等身份,筆者不止一次聽到老師們在分析《鴻門宴》中項羽人物形象的時候,評價項羽“有勇無謀”“寡謀輕信”“優柔寡斷”。不僅如此,在一些教學參考、教案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評價。那么,項羽真的“有勇無謀”嗎?
對于項羽的人物特點,歷來都是眾說紛紜。的確有人評價項羽有勇無謀,比如東漢的郭嘉就認為項羽“恃勇無謀”。但也有人對項羽做出了極高的評價:“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代才女李清照贊嘆項羽生為人杰、死為鬼雄。清代才女李晚芳更是贊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那么,項羽到底是有勇無謀的莽撞漢呢,還是人杰英雄?
為了判斷這一問題,我們不妨重讀歷史,去找一找答案。
一.通過相關故事分析項羽是否有勇無謀
(一)取得軍權
據《史記》《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叔父項梁在項羽的輔佐下趁機起事,義軍逐漸壯大,接連打敗秦軍,形勢一片大好。不料,項梁在定陶戰役中被章邯成功偷襲,兵敗被殺。他擁立的名義首領楚懷王跳到前臺統領軍隊,任命宋義為上將軍,統領全軍去援助被秦軍圍攻的趙國。這就意味著項家的義軍領導權被剝奪了,項羽面臨第一次大考驗。
宋義統領義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用坐山觀虎斗之法,準備漁翁得利。反觀作為副將的項羽,這時候卻不動聲色,他沒有在丟掉兵權之后立即武力奪回,而是足足等了46天。等什么?當然是時機。假如項羽一開始就斬殺主帥宋義,那就是徹頭徹尾的造反,義軍將士很可能群起而攻之。但是,一旦宋義漏出破綻,端掉他就理直氣壯、順應民意了。46天后,這一天,天寒大雨,軍中無糧,士卒們饑寒交迫,怨聲載道。宋義卻大宴賓朋,為兒子送行。項羽大罵宋義膽小怕事,貽誤軍機,徇私枉法,不恤士卒,于是沖進帳中,斬殺宋義,順利奪回軍權。關鍵是將士們心服口服。
由此可見,項羽不但很有耐心,而且善抓時機,有理有節有策略,理直氣壯地奪回了軍隊的指揮權。這足見項羽有勇也有謀。
(二)破釜沉舟
取得了軍權,項羽的第一仗就是巨鹿之戰。為了打敗秦軍,項羽領兵過河后,打破鐵鍋,鑿沉渡船,不留退路。于是楚軍只懂向前不肯后退,在與秦軍交戰時以一當十,殺得秦軍節節敗退,一舉殲滅了秦軍主力,為滅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人認為,破釜沉舟是項羽僥幸獲勝。但其實,這一策略來自《孫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這樣說來,項羽是巧用了兵法。
不但符合兵法,破釜沉舟還符合心理學原理,這個原理就是應激反應——讓將士們面臨絕境,不勝則亡,導致將士們猶如困獸,迸發出平時沒有的精神狀態,從而超水平發揮。不但符合心理學原理,破釜沉舟還符合經濟學原理,這個原理叫做沉沒成本理論——項羽殺了主帥宋義,將士們面臨選擇,項羽這個主帥你跟還是不跟?大家當時選擇跟了。項羽下令把鍋給砸了,只帶三天口糧去打仗,跟還是不跟?將士們又選擇跟了。等過了河,項羽又下令把船給砸了,現在口糧很少,船也沒了,前面就是聲勢浩大的秦軍,要活,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打贏秦軍。項羽給將士們的沉沒成本越來越大,最后大到了以生命換取勝利。將士們別無選擇,只有拼死一戰。
這樣看來,破釜沉舟絕不是項羽的一時沖動,它既合乎兵法,又符合心理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在這場戰役中,項羽的謀略非同一般。
(三)所向披靡
一戰成名后,項羽又打了七十余戰,從未失敗。可見,他的軍事才能相當了得,堪稱戰神。后來項羽一統天下,自立為西楚霸王。
巨鹿之戰后,義軍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秦王朝分崩離析。不料,懷王派劉邦繞過秦軍主力直搗咸陽,率先入關。項羽大發雷霆,擺了一場鴻門宴。宴上,劉邦屈服。于是,項羽分封了漢王劉邦在內的十八路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事實上統一了天下,成為一代領袖。
后來,劉邦悄悄地發展壯大。公元前205年,劉邦趁著項羽平定齊國叛亂之機,借為義帝報仇之名,聯合五路諸侯的兵馬56萬,浩浩蕩蕩進攻楚國,這就是精彩絕倫的彭城之戰。
漢軍來勢洶洶,占領彭城。項羽的形勢相當不利:其一兩線作戰,其二兵力懸殊,其三路途遙遠,其四后方淪陷。但是,項羽卻帶領3萬騎兵趕回彭城,殺得劉邦落荒而逃,路上幾度拋兒棄女。其父、其妻被楚軍捕獲,漢軍幾乎全軍覆沒,各路諸侯紛紛背叛。
項羽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麻痹敵人。項羽派主力繼續對抗齊軍,只是悄悄帶領3萬騎兵殺回,出其不意。因此,漢軍占領彭城后瓜分珠寶,搶奪美人,飲酒作樂,被勝利沖昏頭腦,毫無防備。
其次,繞過重兵。彭城東北方向,劉邦設置了多道關卡。但是,項羽沒有直接回彭城,而是先向西,再往南,不但繞過了樊噲的三十萬大軍,甚至成功地繞過了守衛彭城北門的重兵,讓漢軍的幾十萬大軍形同虛設。
第三,乘虛而入。趁著夜色,項羽繞到守衛松弛的彭城以西,凌晨突然攻城,漢軍根本來不及反應。甚至,項羽很可能是安排了內應。
最后,分工明確。從戰況分析看,西楚騎兵主要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直攻主帥,項羽顯然料到劉邦夜寢楚宮,應該是自己帶隊親自沖殺,造成劉邦落荒而逃,來不及指揮作戰,導致漢軍無人指揮,橫沖直撞,互相踩踏,損失十余萬人。一個是趕殺逃兵,楚軍利用速度優勢,又熟悉地形,利用漢軍的恐懼,有意將他們趕往谷水、泗水,又殲敵十余萬。后來追殺漢軍,將十余萬漢軍逼入睢水。
可見,幾十萬漢軍毫無戰斗力,像無頭的蒼蠅,不但任人宰割,還相互踩踏。而楚軍3萬人,勇猛冷靜,知彼知己,避實就虛,目標明確,處處體現了項羽作戰有方。
之后,劉邦一路狂奔,對壘中還被射傷。后來由于楚軍長期征戰已經疲憊,又糧食不接,才同意了鴻溝和議,楚河漢界,中分天下。
(四)最后一戰
鴻溝和議后,項羽撤軍,劉邦卻突然毀約,追擊項羽。項羽率軍反擊,結果又是劉邦大敗。于是劉邦堅守城池,等待援兵。
公元前202年,韓信帶兵30萬為前軍,會同各路大軍60萬,包圍楚軍,項羽退守垓下,四面楚歌,只好突圍。項羽跑到東城,只剩鐵桿28人,而追兵數千。項羽的最后一戰也是相當精彩。
項羽把28人分成四隊,向四面突圍,斬殺一員大將。四隊突圍后變成三隊,在漢軍調整隊形的時候,又斬漢一名都尉,殺上百人。楚軍完成突圍、斬將、奪旗三勝,只損失2人。
雖然是榮譽之戰,但這最后一戰也足見項羽善用兵法,知彼知己。
由此可見,項羽不是有勇無謀,而是足智多謀。
二.項羽最終戰敗的原因分析
既然有勇有謀,這位沙場上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英雄豪杰怎么會功虧一簣呢?筆者認為,是限制性信念擊潰西楚霸王。
限制性信念就是阻礙人們成功的想法和念頭。西楚霸王有太多的固有思想:
(一)君子理念。君子理念講究光明磊落,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就明顯體現了這一思想。此外,古人提倡“君子之交淡若水”,淡化物質交往。韓信、陳平、酈食其等人都說項羽對有功之人不能及時封賞。這不是項羽吝嗇,而是出身貴族的西楚霸王不喜歡用物質籠絡人,那樣太俗氣。他需要的是淡泊名利的勇士,對自己心悅誠服。可惜的是,君子理念并不適合政治斗爭。
(二)分封而治。項羽出生于楚國貴族之家,在他眼中,分封制是常態,唯一的集權制王朝——秦朝瞬間滅亡,項羽不想步其后塵。問題是,長期的分封制導致爭權奪利,打打殺殺,大家已經厭倦。在當時,分封制已落伍,集權制才是群眾的呼聲。
(三)衣錦還鄉。關于定都問題,項羽不聽勸阻,而是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得勢了,一定要讓父老鄉親知道,這才值得。其實,真正的自信是不需要別人贊美的。這一信念,導致項羽定都彭城,放棄了地勢險要、物資富饒的關中地區,而劉邦恰恰占有了它。于是,項羽仗仗取勝,卻不能保持;劉邦損失慘重,卻很快補給。打仗就是打后勤,衣錦還鄉的理念讓項羽失去了后勤補給。
(四)失敗可恥。面對烏江亭長的救命之船,項王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拒絕逃走。失敗了,太沒面子;只有勝利者才是光榮的。其實,這是對自己的苛責,是對自己的不完美不夠接納。如果把失敗當作一種經歷,一種體驗,那它就是人生難得的財富。
至此,我們發現,西楚霸王不是有勇無謀,而是足智多謀,因此在沙場所向披靡。但太多的限制性信念擊潰西楚霸王,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
參考文獻
[1]史記[M].上海古籍出版社,(西漢)司馬遷,2015
[2]資治通鑒M].岳麓書社出版社,(北宋)司馬光,2009
[3]深入項羽之心,方識霸王本色——項羽形象之我見[J].張博倫.漢字文化.2019(S2)
[4]《鴻門宴》賞析——項羽,悲劇的浪漫主義英雄[J].王帥兵.作文.2019(48)
(作者單位:南京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