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萍洋
內容摘要:金隄提出的“等效翻譯理論”為古詩翻譯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在該理論指導下,譯者能夠更加關注譯文接受者的感受,從而嘗試更加接近地傳遞原詩所描寫的客觀事實及所包含的意境氛圍、氣韻精神。本文主要以古詩《題西林壁》四個英譯文為例,通過從“具體事實”和“意境效果”兩個方面對四個譯文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探討中國古詩詞在“走出去”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等效翻譯理論 中國古詩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是我國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佳作之一,被認為是一首富含中國人生哲理的古典詩作。它不僅是對中國廬山景觀的宏偉描述,也傳遞了一種中國傳統的人生感悟。張海鷗(2001)認為,“這首詩突破了山水詩寫景的傳統范式,另辟蹊徑,把寫景與言理巧妙結合起來,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極富理趣。”在對它的研究中,有的認為詩中表達的是一種“當局者迷”的寓意,也有的認為該詩主要傳遞的是“看事物應從多個角度才會更清楚”。但無論是哪一種蘊意,都體現了《題西林壁》一詩研究與傳播的價值。但學界對它的關注度似乎并不是很高,對其的研究尤其是“走出去”的層面更是寥寥無幾。本文搜集了《題西林壁》四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探討等效翻譯理論對詩歌翻譯的指導意義。
1.等效翻譯理論
等效翻譯理論就是金隄(1998)在尤金·奈達“動態對等理論”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與發展。翻譯等效理論主要應用于文學翻譯的實踐,其中強調的是效果對等,且所謂對等也不意味著完全對等, 而是達到一種最接近的源文本對源語受體影響的效果(堯文群:2010)。
等效翻譯理論主要強調接受者的概念。金隄認為翻譯是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不僅要看到作品信息,還應注重譯作接受者的反應,因為接受者是信息傳遞的終點,若信息只有來源而沒有對象,傳遞就無法完成。因此,“翻譯對接受者(聽眾或讀者)的效果,應該與原文對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這是由翻譯的根本性質決定的(金隄:1998)。”這里所說的效果主要就是指信息對接受者的作用,應該包括信息的全部作用,也就是接受者從中所獲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具體包括為作品的主要精神、具體事實以及意境氛圍三大要素。
2.《題西林壁》英譯中的等效分析
《題西林壁》是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后的總結。其中所涉及的人生哲理淺顯易懂,如果將其中的哲理加以引申與類比,也許也可以認為“對一首古詩的理解,不同的譯者可能也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而由于不同的譯者都是想把一種語碼所表達的意義用另外一種語碼表達出來,所以他們都盡力從各自的角度去闡述、理解原詩(黃國文,2006:2)。”《題西林壁》較為知名的英譯版本不多,能夠搜集到的且為萬昌盛、王僴中(朱麗云,2000:212)英譯版、王守義、諾弗爾(1989:88)英譯版、許淵沖(2000:139)版以及Burton Watson版(文殊,1989:251)。本文主要從具體事實層面以及意境效果層面對其進行分析探討。
2.1具體事實的呈現
《題西林壁》雖是一首蘊含哲理以景抒情的詩,但它首先是蘇軾對江西廬山壯麗景色的感嘆與贊美。詩的一二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原句主要突出“看”,無論是“嶺”還是“峰”,都是從游客的視角來呈現廬山的奇特風貌。
萬、王譯為:The sidelong ranges become steep peaks in a vertical view,
The scenes so vary when seen from high or low, from far or near.
在上述譯文中,譯者主要是通過意譯的方法,重在呈現廬山的形態及不同角度的景色變化,把view和seen后置,將ranges和scene作為主語,以become和vary生動地向讀者傳遞了這一奇妙景象,與原文詩句存在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Watson譯為:From the side, a whole range; from the end, a single peak: ? ? ? ? ? ? ? Far, near, high, low, no two parts alike.
Watson的譯文中,在視角轉換的翻譯上與其他譯文的vertical view不同,他將“橫看”譯為了from side,“側看”譯為from end,更具畫面感。其實原文的“橫看”,就是從正面即更寬的那一角度看,“側看”就是從更窄的那一端看。對原文讀者來說,在角度理解上十分明確且不會有歧義,但在英譯時,目標語讀者會不理解為什么橫看是嶺而從側面看就是山峰,且直譯過去的話,反而是從side看是峰。因此Watson譯為side和end,更好更清楚地向譯文讀者描述了這個方位感。其次,在嶺和峰的表達上,譯者使用了“whole range”和“single peak”,這比原文所表達的信息更為豐富,正面看是連綿不絕的山脈,而從側面看就是一個山峰。
總體上,上述兩個譯文在具體事實的呈現上和其他兩個譯文一樣,都忠實而貼切地傳遞了蘇軾所描繪的廬山奇景,但與其他兩個譯文不同的是,這兩個譯文在具體事實的描述和呈現時,采取了和不一樣的視角,因此給讀者的信息層次感更高。
2.2意境效果的傳遞
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常常提及“意境”一詞,尤其是在詩歌中。在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意境可謂是精髓所在,離開意境, 詩歌也就不成其為詩歌了。達到意境之美,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追求及評判標準,談其翻譯問題,必然涉及意境的移植(潘智丹:2017)。許淵沖提出的詩歌翻譯“三美原則”,實際上便旨在將原詩的意境之美保留和傳遞。而等效翻譯理論下的詩歌翻譯最重要的也是意境效果的傳遞。下文主要從形式、韻律及語言具體分析如何達到意境氛圍的等效。
首先從詩歌的形式上看,除了王、諾的譯文在形式上作了很大的變動外,其余三個譯文都保留了原詩七言絕句工整對仗的形式,采取一行英文對應翻譯一行中文,共為四行,在形式上做到了等效。而王、諾的譯文在形式上與原文詩句大相徑庭,更像是現代詩的行文格式。原詩的第一二句各成四行為一小節,三四句又共成四行為一小節,且無任何標點,句子劃分不夠明確。因此相比其他三個譯文來說,該譯文在形式上并不忠實,且與原文的效果有明顯出入,沒有達到“等效”。
其次從押韻、韻律看,原詩雖沒有押尾韻,但由于漢語具有平仄格律美,通過押平仄也能達到一種韻律之美。萬昌盛、王僴中的譯文中第一句句尾的view和第三句句尾的you押同韻,第二句句尾的near則和第四句句尾sphere押韻。許淵沖的譯文也同樣押了尾韻,一二句句尾分別是side和wide,三四句則分別是face和peace。雖然二者押尾韻的方式和句子不同,但都注意到了原詩中的韻律美。相比之下,其他兩個譯文就相形見絀了。
最后從語言風格上看意境效果的傳遞。原詩在詞匯上多為動詞,如“橫看”、“成”、“側看”、“不識”、“身在”,和“遠近高低”共同構成一副極具動態感的畫面。英譯時,也需要考慮將這一動態效果更好地進行傳遞。萬、王的譯本通過become和vary這類表示動態意義的詞來呈現動態感;王、諾的譯文也通過使用“appears”“stare”等詞傳達動態感的畫面;許淵沖的譯文則是通過人的視角,沒有明顯的動態變化感,而Watson的譯文使用了省略句,動詞幾乎省略,更是缺乏了動態的畫面感。在人稱視角的表述上,不同的譯文也采用了不同的人稱代詞。萬、王的譯文用了you,your,以第二人稱視角呈現廬山不同的面貌,王、諾的譯文以及許淵沖的譯文,均用第一人稱復數we作為觀賞廬山的視角,Watson則使用了第一人稱單數I的視角。原詩中并無人稱的使用,但其實就是詩人以自己的視角去欣賞、去感嘆,因此用I或者we更貼近原詩的情感和氛圍,更顯親切感,而用第二人稱則會顯得“敘述者(詩人)又有居高臨下的口吻(黃國文,2007:17)。因此從語言風格上看,四個譯文一定程度上都貼合原詩的意境氛圍,但都沒有完完整整地做到等效,這也說明在大部分的詩歌翻譯中,意境氛圍的傳遞是有限的,只能是最大程度的等效,但一定會有所流失。
3.結語
《題西林壁》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親切自然且耐人尋味。本文從等效翻譯理論視角,對比分析其四個英文譯本,發現在詩歌具體事實的呈現上,基本不太有難點,譯者都能夠忠實貼切地向目標語讀者傳遞同樣的風景畫面。但在意境氛圍以及主要精神的傳遞上,往往會有效果上的流失,譯文讀者無法完全與原文讀者感同身受,“等效”的體現并不明顯。未來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中,譯者應有意培養讀者意識觀,更加關注譯文接受者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對詩歌意境氛圍的傳遞方面,讓譯文接受者感受到中國古詩的的氣韻與精神。
參考文獻
[1]黃國文.翻譯研究的語言學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金隄.等效翻譯探索[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3]潘智丹.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翻譯新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1): 95-104+149.
[4]王守義,諾弗爾.唐宋詩詞英譯[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5]文殊.詩詞英譯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6]許淵沖.新編千家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0.
[7]堯文群.從《茶館》英譯本的翻譯實例評文學作品的等效翻譯[J].電影文學,2010(8):145-146.
[8]朱麗云.中國古詩一百首[M].萬昌盛,王僴中(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