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瑞
內容摘要:中美不同的地理環境,使得兩國產出不同的農畜產品;中美不同的飲食歷史,使得兩國具有不同的餐具和餐桌禮儀。中美飲食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現象的眾多表現形式之一。本文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作為理論指導,對比研究中美飲食文化的不同點,并從傳統思想文化和地理環境兩個方面分析不同點產生的原因。本研究可以為中美飲食跨文化交際做貢獻。
關鍵詞:中美 飲食文化 文化維度 對比研究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前往美國,他們在美國學習、工作的同時,美國的飲食文化是他們每天都要接觸的內容;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來中國學習、工作或生活。美國人生活在中國,也不可避免地會大量頻繁接觸中國飲食文化。新到一個國家生活,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往往會感受到很大的飲食文化差異,甚至遭遇文化沖突。本文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為理論指導,對比研究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并分析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本研究可以為中美飲食跨文化交際做貢獻。
一.飲食文化的定義和文化維度理論簡介
(一)飲食文化的定義
何宏認為飲食文化是指人類在食料生產、烹飪制作、用餐使用等過程中,所產生的與飲食相關的烹飪技術、用餐形式、飲食結構、飲食習慣、餐桌禮儀、飲食觀念、宴客習俗等行為活動的總和(17-22)。
(二)文化維度理論
文化維度理論是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來衡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一個理論框架。通過研究,他將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歸納為五個文化維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化與女性化、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權利距離、不確定性規避。
首先,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維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維度是指人們看重個人目標相對于集體目標的重要性程度;其次,男性化與女性化維度。男性化社會強調男權,重視父權、夫權、家父長制這些權利制度。在女性化社會中,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互相重疊,男女社會地位平等;第三,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維度。長期導向的價值觀重視長遠利益。短期導向的價值觀強調的是眼前利益和當下享受;第四,權力距離維度。權力距離是用來表示人們對組織中權力分配不平等情況的接受程度。權力距離有大小之分,在權力距離大的國家,人們更畏懼權威。在權力距離小的國家,人們不太能接受社會中權力分配不平等的現象,對權威也不太畏懼。第五,不確定性規避維度。不確定性規避是指一個社會對不確定性和模糊情境的畏懼程度,以及通過措施、制度等來消除這些不確定性及模糊情境的傾向。不確定性規避高的國家把生活中的未知和不確定視為大敵,千方百計加以規避,而不確定性規避低的國家對這些不確定坦然接受。
二.文化維度視角下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維度下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更偏向于集體主義,美國更偏向于個人主義。中國的集體主義反應在飲食文化上就是,中國人請客吃飯都喜歡采用圓桌共餐制。中國人在吃飯時,為了能形成一種團結、和諧的氛圍,使用的一般都是圓形的餐桌,大家團團圍坐,共同享有桌上的豐盛食物,席間大家高談闊論、相互敬酒、互相夾菜,用這樣的方法來表達尊重禮貌與熱情好客;美國的個人主義反應在飲食文化上就是,美國人請客吃飯喜歡采用分餐制。美國人吃飯習慣用長條桌子,實行分餐,各自點菜,各持一份,且尊重個人意愿,席間不允許替他人布菜,不喜歡高談闊論。
(二)男性化與女性化維度下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更傾向于男性化的國家,美國是更傾向于女性化的國家。這一點反應在飲食文化上,就是中國的餐桌禮儀,注重男權。中國人請客吃飯,男性長輩、男性領導都需要上座,女性親屬、女性下屬需下座。在中國某些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女性甚至不能上桌吃飯,即便某些女性上桌吃飯了,如果男性長輩、男性領導沒有動筷子,別的客人也不能動筷子吃飯;美國的餐桌禮儀,強調男女平等,強調對女性的尊重。如果男性請異性吃飯,男性需要等女性拿起餐巾,并把餐巾鋪在雙腿上表示開始用餐后,男性才能將自己的餐巾鋪至雙腿開始用餐。
(三)短期導向與長期導向維度下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長期導向的國家,美國是短期導向的國家。中國人更重視長遠利益,美國人更重視眼前利益。中國是長期導向的國家,反應在飲食結構和飲食觀念上就是,中國人的飲食是素主肉輔的飲食結構,因為中國人認為這樣的飲食結構對身體健康有益。“五谷為養,五果之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是中國的一句老話,蔬果外加適量肉食加主食是中式餐飲的經典搭配;美國是短期導向的國家,反應在飲食結構和飲食觀念上就是,美國人的飲食是肉主素輔的飲食結構,美國人更注重自己當下口腹之欲的滿足,至于肉吃多了會不會讓人發胖,會不會對人的身體健康有不好的影響,美國人的重視程度沒有中國人這么高。
(四)權力距離維度下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權力距離高的國家,美國是權力距離低的國家。中國是權力距離高的國家,反應在飲食文化上就是,中國的宴客習俗在安排座位時,注重長幼尊卑有序。中國人宴客,在座次方位上講究以南為尊,次為西向,主人需與貴客相對而坐,年長者、輩分地位高的人需要上座,其余的人余按照長幼尊卑的順序依次就坐;美國是權力距離低的國家,反應在飲食文化上就是,美國人宴客,在安排座位時,注重人人平等。美國人在宴客時,男女主人需分別坐在桌子兩端,賓客坐在兩旁,所有的客人包括小孩都圍長桌坐好,所有座位都沒有尊卑、好壞之分。
(五)不確定性規避維度下中美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不確定性規避高的國家,美國是不確定性規避低的國家。中國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高,反應在飲食習慣上,就是中國人喜歡吃熟食,不愿意冒險吃生食。因為中國人認為熟食經過高溫消毒,沒有細菌,對身體健康沒有潛在風險,更有益于身體健康。比如,中國經典名菜“佛跳墻”是使用了“炒、燉、蒸、氽、燒、煨、煮”多種烹飪手法,用整整七七四十九個小時把有的食材都做熟,把食材的精華和精髓都烹飪出來;美國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低,反應在飲食習慣上就是,西方人更注重肉質的口感,喜歡冒險吃生食。西方人喜歡吃牛排、鵝肝。很多客人在點餐的時候,都會跟大廚叮囑自己要幾分熟的牛排,鵝肝,絕大多數客人通常不會要全熟;此外,西方人做蔬菜沙拉,只要將蔬菜洗凈,撕成小塊,加入沙拉醬拌勻就可以吃了。中國雖然也有涼拌菜,但中國的涼拌菜大都需要在滾水里先焯一下,然后再撈出來涼拌,中國人很少吃全生的蔬菜。
三.中美飲食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對集體主義推崇備至,在儒家看來,人的價值可分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一個人只有實現了自身的社會價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彰顯自我價值。儒家文化還主張個人要融入集體、依靠集體,要成為集體的一員并在其中團結協作、共謀發展。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圓桌合餐制;美國個人主義萌芽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17、18世紀,洛克、盧梭等啟蒙運動領袖人物,宣揚“雖然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于社會而存在的”,這樣的觀念對美國人也有很大影響,促進了美國個人主義的發展。美國的個人主義強調人格獨立、個性自由,注重隱私。在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下,美國形成了分餐制的飲食文化。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觀念,此外,中國封建禮教還倡導“三綱五常”的道德規范,“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在“五倫”觀念和“三綱五常”道德規范的影響下,中國成為了更傾向于男性化的國家,反應在飲食文化上就是在就餐安排座位時,男性長輩、上級應上座;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之初,《獨立宣言》就宣揚“人人生而平等”,此后,“人人平等”的觀念就深入人心。所以,美國人在宴客時,沒有男女尊卑之說。此外,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是以捍衛女性、保衛女性為使命和榮耀。在“騎士精神”的影響下,“女士優先”便成為了傳統歐美禮節的基礎。所以,美國人在宴客時,還遵循“女士優先”的禮貌原則。
(二)地理環境的差異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中國大部分省份都屬于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種植業在農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林業和漁業的比例較小。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等,以南地區廣泛種植水稻,這種農業結構使中國人形成了以谷物為主的飲食習慣。加之我國古代生產力發達,各民族一直采用火來烹飪食物,所以絕大部分中國人喜歡吃熟食,只保留有極少的生食習慣,這種習慣歷經數千年也一直未變。
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暖濕氣流給美國2/3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的降水,適合牧草生長,加上美國耕地面積小于草原面積,所以其畜牧業發達,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在早期,美國的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處,無法進行固定的收種,所以他們在飲食方面就形成了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的特點,且他們的主要食物也為肉奶類,大多來自放牧的牛、馬和獵物等。在這樣地理環境和農業傳統的影響下,美國人形成了肉主素輔的飲食結構,并養成了喜吃生食的飲食習慣。
四.總結
中西飲食文化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差異。本文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作為理論指導,對比研究中美飲食文化的不同點,并從傳統思想文化和地理環境兩個方面分析不同點產生的原因。本研究可以為中美飲食跨文化交際做貢獻。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變流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必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融合中不斷互補。
參考文獻
[1]Andrew,Milner. Cultures in Contrast: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Americans[M].Boston: Intercultural Press Inc, 2008.
[2]何宏(He Hong).中外飲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賴紅玲(Lai Hongling).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模型看中美文化差異[J].語文學刊,2012(07):87-88.
[4]娜塔莎.中西飲食文化內涵與觀念.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
[5]吳先輝.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現狀及其研究方法初探[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