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圈“唯流量”現象該終結了
有口碑,卻沒熱度;頻上熱搜,口碑卻“撲街”。口碑與流量之間形成反差現象,在近幾年的影視行業已司空見慣。“IP+流量”成為這幾年許多影視劇的標配,但同時,這也導致作品同質化、套路化嚴重,演員無演技,作品無內涵,“白甜寵”現象一時竟成為潮流。
流量終究扛不起收視大旗,而優秀的作品必然會帶來流量。2020年,我國電視劇產量同比降幅不少,希望減量能成為推動提質的重要契機。觀眾的審美素養會越來越高,不會一味地被流量牽著鼻子走。因此,影視產業要從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營養,并緊跟時代變化,圍繞題材選擇、劇本創作、拍攝制作等關鍵環節下功夫,最終依靠內容輸出來獲得口碑和流量雙豐收,尋求商業屬性和文化價值的平衡點。
造謠老藝術家的自媒體該涼了
一段時間以來,某自媒體營銷號把老藝術家向梅的晚年生活描述得極其凄涼,可事實上向梅的家庭成員之間感情深厚,晚輩也很孝順。據報道,“晚景凄涼”已成為營銷號騙取流量的專用套路,此前楊在葆、張洪杰、嚴順開、王曉棠、王馥荔等表演藝術家、前央視主播張宏民等,都曾成為自媒體造謠對象。
自媒體謠言之所以橫行,就是因為造謠成本幾乎為零。就算被監管部門教育一番、把他們營銷號封禁了,只需換個馬甲就可以繼續出現。造謠老藝術家晚景凄涼,這樣的自媒體該涼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謠言治理問題入選了今年的兩高報告。在司法機關及相關部門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時,網絡謠言受害人也要主動拿起法律武器,讓造謠的自媒體營銷號、不負責任的發布平臺等受到法律的制裁。
“到此一游”的陋習該改了
近日,一段令人氣憤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3名游客接連用硬物在八達嶺長城城墻上刻劃。一名女性游客在刻劃后,隨即將手中的硬物遞給同行的男性游客。據最新通報,3名違法行為人已被延慶警方查獲,并被行政拘留并處罰款。
文物古跡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損壞文物,刻下的不是名字,而是丑陋,“到此一游”之類的陋習該改了!管住亂寫亂畫的手,喚醒人們對重要歷史文物的珍視,要加大曝光和強化宣傳齊抓,嚴厲懲治和變“堵”為“疏”并舉。既要讓不文明游客為自己的不文明行為付出沉重代價,也要不斷創新解決方案,提升游客的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讓文明出游成為一種自覺,成為景區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