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內容摘要:筆者在研讀《中介語與對外漢語教學》一書的基礎上,綜合了書中的相關理論(具體包括:中介語理論產生發展的脈絡、現代漢語的特點以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學對策和方法),結合實際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之語法教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夠充實語法教學實踐層面,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之語法教學的研究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關鍵詞:中介語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語法教學
中介語是在應用語言學以及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在中介語理論產生以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盛行對比分析和錯誤分析的方法,但由于這兩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對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否認人的主觀意識和內部思維,過于強調機械的語言結構的對比;錯誤分析則認為二語學習的主要障礙是語言內部自身的結構和系統,而不是母語的影響),而且二者都忽視了母語對二語習得的積極作用,因此中介語理論便應運而生。中介語研究母語對第二語言的雙重影響,其新的角度使得第二語言教學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一.中介語理論簡介
語言學家塞林克于1969年首次提出“中介語”這一概念,并在其論文《中介語》一文中進行了系統闡釋。所謂“中介語”,就是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的、伴隨著學習進程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的語言系統。
(一)中介語理論系統
中介語理論的主要代表是塞林克、科德和奈姆瑟,其中塞林克的中介語理論最具有代表性。
塞林克在界定中介語概念以及系統闡釋的基礎上,總結出中介語產生的五種原因,分別為:語言遷移、目的語規則的過渡概括、訓練造成的遷移、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并提出“石化”現象(即語言能力停滯在某一階段),且別開生面地從心理學和神經學的角度來解釋語言的僵化現象。
科德提出了“個人特異方言”的概念,同樣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向目的語靠攏的一種動態的語言系統。此外,科德還區分了失誤和偏誤,指出失誤是偶爾出現的錯誤,偏誤則是規律性的、系統性的,能夠反映出學習者的內在大綱和學習的過渡情況。
奈姆瑟也提出了意義相似的“近似系統”的概念,即學習者的語言系統是一個逐漸接近目的語系統的、不斷變化的連續體,學習者接受目的語系統也是一個逐漸消化的過程。奈姆瑟認為,學習者的言語是其近似系統在特定時間的定型產物;學習者在習得過程的不同階段的近似系統構成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連續體;學習者的近似系統具有規律性和普遍性。
(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中介語的特點
中介語作為一種逐漸向目的語過渡的動態語言系統,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中介語是具有可變性,是伴隨著學習進程不斷向前發展的;第二,中介語具有系統性,它介于兩種語言之間,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成系統的失誤;第三,中介語的偏誤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中介語不是直線向目的語靠攏,而是曲折地發展。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中介語由于結合了學習者母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特點,又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從學習過程的角度觀察分析,二是從語言要素的角度觀察分析。
從第一個方面來看,有以下特點:一是民族性,一個民族的語言蘊含著該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特色,不同民族的漢語學習者都體現出自己民族所獨有的文化內涵。并且民族性更集中地體現在語法上,比如,韓語的句子結構是“S-O-V”,所以韓國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常常造出類似于“我飯吃”這樣的錯誤句子。二是動態性,但動態性存在一定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兩種語言的差異程度、學習者接觸漢語的頻率和數量、學習者自身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以及教師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等。三是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語音、詞匯、語法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聽說讀寫能力發展的不平衡性。四是個體差異性。個體差異性往往是由于個人能力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條件等的原因造成的。
從第二個方面來看,則主要涉及漢語語音、詞匯、語法、聲調特點,主要是漢語本體知識的分析研究,在此不做過多論述。
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之語法教學
上文中已經提到過,一種語言的民族性更多更集中地體現在語法上。因此,教外國學習者學習漢語時,必須要以漢語的語言特點為主要線索,并以此為依據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一)虛詞教學
漢語屬于孤立語,最大的特點就是缺乏詞形變化,不像拼音文字那樣有性、數、格的變化,漢語主要的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語言表達以意合為主。這樣的語言形式簡潔靈活、富于變化,也間接反映出中華民族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這樣一來,虛詞部分就在語法教學中占有了重要地位(語序不屬于語法范疇),因此,要特別重視虛詞的教學。
首先,漢語中的虛詞數量很多,但并不是每一個虛詞的使用頻率都很高,因此虛詞的教學要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教師應該先把那些使用頻率高的虛詞教給學生,從而盡量幫助學生在日常交際能有效地表達自我。此外,就某一個漢語虛詞來說,其用法又可以分為主要用法和次要用法,教師應當先教主要用法,再教次要用法。第三,可以先教有相似特點的虛詞放在一起進行教學,然后再進行總結,在總結中比較相似虛詞的異同,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比如,在講過“在、于、從、往、到”等介詞之后,對這些表示時間、處所、方向的介詞進行總結,并比較異同:“在、于”是靜態的;“從、往、到”是動態的。
其次,虛詞教學要和中國文化相結合。比如,漢語介詞體現出中國文化中“時空一致”的特點,即介詞的使用既可以表時間,也可以表空間。例如:“在去年”中“在”表時間;“在北京”中“在”表空間。
最后,要重視虛詞的位置教學。漢語中虛詞的位置十分靈活,在什么條件下可以省略,在什么條件下不能省略,是一門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以助詞“的”為例,“的”的位置與三個因素有關:語義聯系的緊密程度、是否具有直接語法關系、是否需要強調。例如:“我的偉大祖國”,“偉大祖國”語義緊密,具有直接語法關系,省略“的”。“我昨天進的城”,表示強調進城的時間是昨天,“的”不能省略。
(二)漢語特殊句型的教學
以連謂句為例。
首先,必須要向學生介紹連謂句的概念、特點,讓學生對新知識有大概的了解和認知。教師講解語言要簡潔明了、盡量用最簡單的話語做出最準確的解釋。在學生有了基本認知以后,教師可以列舉大量例句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
其次,要善于利用學習者的母語,必要時將漢語與學習者母語進行對比,特別是將要學習的語言項目在兩種語言中都存在卻又有所差異時,這種對比更加必要。
最后,利用組合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連動句。即先要求學生說出簡短的小句子,然后把這些句子連起來組合成連動句。例如:引導學生把“他推開門”“他走進教室”“他開始上課”組合成“他推開門走進教室開始上課。”這樣的方法能使學生熟悉漢語連動句的構成情況,更好地理解連動句。
(三)語法教學的常見方法
一是歸納法,即先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進行大量練習,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出語法規則,這是一種從實踐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方法。
二是演繹法。演繹法與歸納法正好相反,是先講清語法規則,使學生對語法結構有了一定認識以后再接觸語言材料,然后在語法規則的指導下進行練習。這是一種由抽象到具體、由理論到實踐的方法。相比較歸納法來說,演繹法更符合成人的學習特點。
三是比較法。這里的比較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習者母語和漢語之間的比較,同樣也可以用于漢語間新舊知識的比較。但漢語間用來比較的語法現象應該是類似的,是有聯系的。這種方法既能夠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鞏固舊知識,也有利于學習者對漢語知識形成系統化的認識。
三.思考
第一、漢語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等語言要素的學習著實令習慣于使用拼音文字的外國學習者傷透了腦筋,其中漢語語法的學習尤為枯燥乏味,因此不少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畏難厭煩情緒。但學習本身就是一份苦差事,學習者要想成功掌握漢語、達到流利交談的程度就必須要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打下良好結實的基礎。學習語言就必須要在運用中學習,在練習中進步,枯燥和痛苦是每個學習者都必須經歷階段,除了反復練習以外別無他法。也就是說,語言是練會的,一定量的練習是必需的,而不是看會的,玩會的。
第二,語法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風格的教師往往會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教學方法沒有好壞之分,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語言水平以及教學目標的要求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并靈活地選擇最適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第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對象是外國學習者,對于他們來說,現代漢語本體研究中所用到的專業術語難度極大,且這些專業術語名稱也不在他們需要掌握的內容范圍之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專業性太強的術語,以免造成學生理解困難。教師的講解語言應該是簡潔明了的,能夠用最貼近生活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如何用最簡單的話做出最科學易懂的解釋,是每一位對外漢語都需要掌握的一門技能。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姚曉波.中介語與對外漢語教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7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