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翔正 琚勝利

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共同體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組織形式,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省作為中國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的高原,在中外合作辦學、來華留學生教育、境外辦學等方面開展了比較豐富的實踐,為高職教育共同體構建作出有益探索。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背景下,“走出去”的江蘇企業急需中外合作培養人才;而江蘇高職院校在服務企業“走出去”方面的辦學能力差異大,急需構建高職教育共同體。為此,需要強化高職教育共同體意識,推進基于群體認同的行動;為高職教育共同體提供保障,強化協同行動的制度建設;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權利均衡的協調機制。
關鍵詞 “一帶一路”;高職教育共同體;高職教育國際化;江蘇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33-0056-05
2017年2月,在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類命運共同體被提及6次,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出中國步入世界舞臺中心的責任擔當和現實追求。共同體是基于共同的價值觀和群體認同的形式,在共同體成員之間依靠相互依存的合作機制或有機聯系來維系的組織、團體及社群[1]。實施高職教育的各方行動者,基于共贏的價值認同和共識,有機結合在以團結合作的形式而形成的群體或組織中,其以實體或者某種形式而存在,既是倫理共同體,也是利益共同體[2]。
“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觀念、系列認知行動過程以及立德樹人育人目標都本能地契合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3]。中國高職教育立足于全球治理的時代,從學習趕超逐步實現了趨前引領,深化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方向推動著構建高職教育共同體。我國高職院校肩負著新的使命,在全球教育話語體系里融入高職教育,既是高職院校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實現跨越式全面發展的歷史機遇。
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9)的“國際影響力50強”榜單中,江蘇省占據19個席位,比2018年增加1所學校,占入選學校總數的 38%,繼續穩居全國第一位。《江蘇省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的20條重點任務中,“打造國際化平臺”位列其中,要求提升開放辦學水平,實施江蘇職業教育“鄭和計劃”,建設江蘇高職院校“一帶一路”培養合作聯盟。服務江蘇企業“走出去”,在境外建立一批職業教育辦學機構,面向國際推廣江蘇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和核心課程標準[4]。
江蘇省現有高職院校90所,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第一輪建設單位(2019)的高職院校有 20 所,其中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7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13 所,均居全國第一位。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中,超過70%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超過79%屬于“雙師型”教師,他們兼有學術水平和職業實踐經驗。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時代背景,梳理和分析江蘇省高職教育國際化和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現狀,分析江蘇高職教育國際化是高職教育共同體的實現路徑,探索和研究高職教育共同體的構建策略,對奠定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社會根基,尋求政校企的廣泛參與和普遍共識,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合作邁上新臺階意義重大。
一、構建高職教育共同體的必要性
(一)高職教育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教育部出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提出要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協力推進教育共同體建設。教育部、財政部共同發布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2019)提出:打造國際化的中國職業教育品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服務。由此可見,國家層面非常關注以全球視野謀劃改革發展。構建高職教育共同體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該共同體將培養大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二)高職教育共同體是促進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織形式
為提升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和國際認同感,構建科學合理的理論話語體系,對外文化交流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性內容。作為教育發展的一個類型,因為其更強調技術技能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所以能夠有效回應 “一帶一路”倡議。因“政校企”協同“走出去”需要應運而生的高職教育共同體,作為一種有效載體和形式,對內有利于我國職教文化發展,凸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持續性;對外有利于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拓展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和生存空間,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認同感[5]。
(三)高職教育共同體是實現國際化人才供需均衡的重要渠道
高職教育共同體通過“政校企”等多主體資源共享,可以實現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互惠互利。高職院校在理論教學、國際化人才培養和項目設備研究開發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而“走出去”企業在技能骨干、生產設備、生產環境等實習實訓方面具有相對優勢,為滿足國際市場競爭需要,企業會不斷更新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在政府政策主導、資金保障的支持下,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高職教育得到企業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支持,能夠促進沿線發展中國家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就業率和減貧脫困,并彌合文化隔閡,為促進社會公平作出重要貢獻。高職教育共同體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和供給的過程,就是優質職教資源開放共享的過程,更是創新培養“在具有民族意識的基礎上,并要胸懷天下,習得在全球化社會中適應生存的觀念、態度、知識和技能”[6]的世界性公民的過程。
二、江蘇省高職教育國際化為高職教育共同體構建奠定良好基礎
(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起步早、項目多、質量優
20世紀 80 年代初,南京大學開創中外合作辦學的先河,聯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創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來自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網的數據顯示[7],截至2020年8月,江蘇省有中外合作(本科)辦學機構14個,項目88個,中外合作(專科)辦學機構6個,項目179個,合計287個,居全國第一,“十三五”以來已培養 6 萬名國際化人才。自2011年起,江蘇省著力引進世界一流大學開展合作辦學,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學及優質學院與江蘇高校建設了多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提升了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蘇州獨墅湖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于2012 年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這是全國首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2020年8月,江蘇省教育廳評審出西交利物浦大學等50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為“江蘇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范性建設工程”。經過20余年的引進和培育,江蘇高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獲得全國乃至“一帶一路”沿線職教界的認可,其特色和優勢日漸凸顯,具備了教育“走出去”的基本能力。
(二)輸出江蘇職教模式,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
2011年,江蘇省教育廳印發《關于大力發展外國留學生教育的意見》,鼓勵高職院校開展留學生教育;2014年,江蘇省教育廳出臺的《留學江蘇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在江蘇學習的來華留學生,2020年要達到5萬人,江蘇要成為外籍人士來華學習主要目標省份;2017年,江蘇省教育廳出臺的《江蘇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卓越計劃》提出支持“留學江蘇”縱深發展。在資金保障上,設有“茉莉花”留學江蘇政府獎學金、地方政府獎學金、高職院校獎學金、企業獎學金等;從2015年起,在針對來華留學生學歷教育生均撥款政策等方面,高職院校開始與本科院校享受同等國際化政策支持。江蘇省高職院校的留學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并成為“留學江蘇”計劃的新興力量。《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19)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高職來華留學生(全日制)的規模1.7萬人[8],江蘇高職院校的留學生規模在全國占比49%。2016年江蘇省遴選“留學江蘇目標學校”,3所高職院校入選“目標學校”,占比13%;7所高職院校入選“培育學校”,占比41%,高職院校肩負起“留學江蘇”教育項目的重任。
(三)創新教育模式,實施海外辦學
2018年,江蘇省實施《外國留學生優才計劃高技能人才項目》,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和柬埔寨工業技術學院合作的“中柬合作電商谷及培訓中心項目”等8個江蘇項目,入選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評選的“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江蘇省建設了眾多海外職業人才培訓基地和分校,區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及非洲、大洋洲、美洲等五大洲,包括中新(南通)國際海事培訓中心(2011)、幾內亞江蘇海院韋立船員學院(2016)、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學院(2018)、江蘇經貿德龍印尼學院(2018)等。
三、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江蘇高職教育國際化走向共同體建設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走出去”江蘇企業急需中外合作培養人才
國家發改委通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進展。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國已與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197份合作文件[9]。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打造“五通”之路,江蘇省優質企業積極“走出去”。2007-2017年間,江蘇省對41個“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新增項目數增速達到161%,從2007年的54個增加到2017年的141個;協議投資額增加了12倍以上,從2007年的1.51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0.51億美元[10]。在實踐中,“走出去”企業除了要面對一個全新的國際市場,更要面對企業在沿線國家快速拓展業務,急需大量高質量國際化人才的挑戰。企業主動向教育界呼吁,期待高職院校支撐起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與企業攜手“走出去”。第一,培養培訓外籍員工實現本土化,培訓內容包括對外漢語、優秀中國文化、專業技能技術和組織經營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第二,培養培訓中方員工實現人才儲備,目標是能勝任“走出去”企業實際需求的國際通用型中基層技術和管理骨干,要求不僅能勝任一般技術工作崗位,而且通曉國際理念和規則,尤其是掌握國際管理、國際金融和國際法律的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第三,合理設置滿足對象國市場的專業,依據企業境外發展對人力資源配置的需求,圍繞“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精準定位沿線國家需求量大的專業開展服務。
(二)院校“走出去”辦學能力差異大,急需構建高職教育共同體
響應政府的政策號召,高職院校通過“走出去”辦學既能檢驗自身的辦學成果,也是抓住塑造自身職業教育品牌的機遇。積極主動“走出去”辦學的院校,以“雙高計劃”院校或國家級示范(骨干)校為主。由于具備較長時期國際化辦學的探索和較強的國際化辦學資源,此類院校有意愿積極打造“走出去”的“標桿項目”,為提升院校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夯實基礎。在具體做法上,通常遴選院校強勢特色專業為試點,通過聯合“走出去”企業或者境外院校建設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或者分校、共同制定教學標準、打造適用新課程、承辦合作論壇或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為提升沿線國家對話交流效益架設橋梁。江蘇省高職教育發展雖然總體水平較高,但蘇南、蘇中、蘇北區域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區域失衡現象也表現在高職教育發展上。第一,戰略層面的政策引領和戰術層面的具體項目無法有機結合,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對國際交流與合作政策認識不到位,而缺乏明晰的國際化發展方向、思路和目標;第二,江蘇省的具體戰略訴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先發展方向不盡相同,導致高職院校在選擇合作對象和合作方式上存在盲目性和無序性;第三,江蘇省內“一帶一路”智庫剛起步和高職院校“走出去”決策亟需調研數據支持,凸顯智庫提供精準決策支持的能力不足;第四,受限于自身辦學規模、辦學實力、師資水平等辦學能力因素,在財政收支不平衡的狀況下,面對境外辦學的高財務風險,部分高職院校猶豫不前。
四、高職教育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構建高職教育共同體,關鍵點在于“政府主導和保障”和“深度校企合作”兩方面。應當本著合作共贏、資源共享的原則,確立以服務企業和高職院校協同“走出去”為宗旨,共同探索有利于多元主體均衡發展的運行機制。政府掌握公權力,主導政策制定與溝通、保障資金融通和實施有效監管;企業要確立人才培養的長遠眼光,摒棄短視行為,著眼協同育人和人才培養規格的實現;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育人主陣地,應不斷更新職教理念和增強辦學實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謀取職教話語權,依靠政府主導保障,借力企業資助,完成育人目標。高職教育共同體的運行機制設想[11]見圖1。
(一)強化高職教育共同體意識,推進基于群體認同的行動
遵循合理的邏輯線路構建高職教育共同體,其設計原則是:共同體意識—共識—群體行動。
第一,確立自覺的意識。在職業教育服務或產品的提供過程中,政府、院校和企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肩負不同的功能,唯有聚焦培養共同體意識,才能促進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并破除傳統的時空觀念和組織隔離。第二,達成共識。這是一個“相互承認—反復溝通—理性取舍”的過程,三方就職業教育的質量評估和如何獲取進行反復溝通,放棄差異,消除關于職業教育共同行動的分歧。第三,開展規范的集體行動。為確保三方協同行動,需要對三方的博弈關系制訂行為規范和準則,排除任何一方享有決策地位的公共權威。推進職業教育實踐,需要各方主體充分調動各自資源優勢,用低成本化解職業教育難題[12]。
(二)為高職教育共同體提供保障,強化協同行動的制度建設
推進高職教育共同體建設,充分利用好公共權力,政府才能發揮主導性和保障性作用。
第一,政府主導制定職業教育的政策。通過出臺與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發揮主導作用,在院校“走出去”過程中科學界定政府、院校、企業等各主體的權利和責任,重視清除政策性障礙。法律方面,加快《職業教育法》修訂進程,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法》;出臺與“走出去”使命相契合的政策和條文,包括《高等學校走出去實施方案》《高等學校境外辦學管理辦法》《高等學校境外辦學專項資金條例》等,從而為推進高職教育共同體的建設提供切實保障。第二,加強政府層面的制度建設。維系具有抽象性質的關系共同體運轉,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需要健全跨部門協作機制,協調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商務部等相關部委,以及全國性重要行業協會等組織的共同參與。融資渠道的探索立足多方,包括鼓勵民辦院校抓住機遇赴海外辦學、面向企業和行業籌集定向辦學資金,以及向愛國華僑及社會機構組織募集捐贈資金等方式,建立經費多元化籌措機制,支持院校的海外校舍建設、師資跨國派遣及提供留學生獎學金等。盤活中央和地方的資金投入渠道,向公共教育服務領域傾斜配置援外經費;設立職業教育國際化專項經費,由政府委托央企等集中統籌,解決“給對象國政府提供過多援外資金”和“對外援助不協調、不統籌”等痼疾,適度支持“走出去”的高職院校。第三,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化監管體系,成立質量評估和監管系統,由政府負責統籌,成員包括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合作辦學單位等共同組成,如高等學校境外辦學監管機構,高等學校境外教學質量評估機構等,對高職院校“走出去”的辦學能力實施科學有效的質量評估和監測,構建高標準的質量預警模式。
(三)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權利均衡的協調機制
作為推進高職教育共同體構建的關鍵環節,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現亟需改革現行管理體制。明確主體治理職責,變“管理”為“治理”,建立權利均衡的協調機制,既能提升高職教育共同體構建的可行性,更能提升建設進程切實性。
第一,實施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促成由“管理”到“治理”的轉變。作為管理理念的創新與豐富,治理是區別于傳統的科層管理自上而下的模式。職業教育治理所強調的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從而鼓勵利益相關主體的廣泛參與,建立多元治理機制,包括各級政府、院校、企業等社會各界;產教融合得到各個層面共同參與,提供多方面的保障,為職業教育進行資源配置,營造良好“走出去”的發展環境。第二,劃分主體治理職責,構建權利均衡的協調機制。共同體中“政校企”的關系處理正確,政府承擔宏觀管理、監督與調控職能,院校與企業承擔微觀生產職能,其他社會組織承擔評價與監督職能。其一,多主體協作,專業化指導項目建設,包括構建共同體資源共享委員會、課程開發委員會、職業培訓資格認證委員會等機構,加大機構保障的提供力度,促進共同體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科學研究等。其二,多主體協商,建立與沿線國家的政府級別的職業資格通聯組織,成立高級別職業教育高層磋商組織、職業教育交流委員會等,促進對象國開放職業教育市場,給與高職院校“市場準入”資格[13]。其三,多主體共建,開發和參加多邊國際合作教育平臺,諸如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2008,貴陽)、上海合作組織“教育無國界”教育周(2008,上海)、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論壇(2012,南寧)、中國—南亞教育論壇(2018,云南)等;調研和傾聽區域間職業教育主體的利益訴求,探索和協調雙邊的標準對接,精準定位人才培養培訓標準,提升“走出去”高職院校的培養培訓效能。
參 考 文 獻
[1]戴安娜·布萊登.反思共同體:多學科視角與全球語境[M].嚴海波,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96.
[2]趙軍,馬慶發.“職業教育共同體”理論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3(1):8-9.
[3]張慧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職業教育國際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85-89.
[4]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江蘇省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通知[EB/OL].(2020-07-23)[2021-10-18].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0/7/23/art_55511_9324497.html.
[5]陳懷平,沈軒羽,李天姿.“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話語變遷[J].理論導刊,2018(9):86-90.
[6]楊勇,楊秀玉.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J].外國教育研究,2011(11):78-82.
[7]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EB/OL].(2021-04-28)[2021-10-18].http://www.crs.jsj.edu.cn/index/sort/1006.
[8]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43-45.
[9]“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最新進展:中國已與137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EB/OL].(2019-11-18)[2021-10-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531563579678328&wfr=spider&for=pc.
[10]孫亞君,王榮,曹冬艷.江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現狀研究[J].時代經貿,2019(11):10-11.
[11]繆雄平,賴德富. 構建“一帶一路”高職教育共同體研究[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23-128.
[12]賈旻,王迎春.“政校行企社”職教命運共同體的涵義、機理與構建策略[J].職教論壇,2020(4):6-12.
[13]李歡,林克松.“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職院校“走出去”的多重治理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18(19):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