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峰 嚴愛群


2300余名新任鄉鎮干部實行輪訓、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占比升至98.1%、441個鄉村振興重點村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實現全覆蓋、培育農村實用人才6.9萬名、97%的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100個市級紅色名村正在積極建設……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一組組鮮活數據的背后,正是吉安市旗幟鮮明強化黨的領導,以黨建引領繪寫鄉村振興“吉安畫卷”的生動實踐。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近年來,吉安市以基層黨建“三化”建設“提質增效年”為契機,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持續譜寫“大黨建”引領“大振興”的新時代華章。
選優配強“領頭雁” 夯實基層黨組織
從單一農業產業發展成“千萬斤優質水稻、百萬羽烏雞、十萬頭肉牛、萬畝稻蝦共作、千畝蔬菜基地”的產業大格局;連續三年舉辦小龍蝦美食文化旅游節吸“睛”無數;環機場鄉村文化旅游圈讓一批古村煥發古韻新容;探索積分制量化治理模式構建共建共享新格局……泰和縣螺溪鎮的華麗轉身正是該縣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有力見證。
日前,吉水縣盤谷鎮同江萬畝稻漁產業園一片生機盎然,贛江庫區波光粼粼,萬畝養殖基地魚蝦游嬉。幾年前,盤谷鎮黨委通過多方調研,抓住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契機,成功打造同江萬畝稻漁產業園。在11月9日舉辦的全國河蟹大賽上,由該縣選送的本土品牌“井贛”螃蟹,擊敗來自全國80余家單位選送的2000余只河蟹,斬獲大賽“蟹王”獎、“蟹后”獎。
“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組織體系上下貫通、執行有力,鄉村振興才能蹄疾步穩?!奔彩形M織部副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黃洋華表示,為選優配強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夯實鄉村振興基層力量,吉安市以換屆為契機,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實績納入換屆考察重要內容,提拔6名脫貧縣黨政正職、35名鄉鎮黨政正職進上一級領導班子,目前縣(市、區)領導班子中有鄉鎮正職工作經歷的占比提高到45.7%,鄉鎮領導班子中熟悉“三農”工作的占比提高至80%,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和“前沿作戰部”功能更強、結構更優。全面實施“新時代基層干部主題培訓行動計劃”,分期分批對2300余名新任鄉鎮領導干部,進行全覆蓋輪訓,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推動“四項提升” 筑牢戰斗堡壘
走進青原區東固畬族鄉敖上村,只見樹木茂密,風景秀麗,畬鄉民居錯落有致掩映在綠坡樹叢中。國慶假期,紅色文化園、畬族風情秀、軍旅體驗、水上樂園、空中項目體驗、主題酒店等六大特色旅游項目吸引八方游客。這個曾經地處大山腹地的省級“十三五”貧困村,如何一躍成為知名“網紅打卡地”?“村‘兩委’班子切實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探索‘黨建+紅色旅游+村級集體經濟’的特色發展之路?!贝妩h支部書記黃小華的一番話給出了答案。今年以來,230余個基層黨組織前往敖上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8000元增長到2020年29.8萬元。
永新縣澧田鎮九西村有著40余年的種桑養蠶傳統,傳統養蠶技術勞動量大,效益卻不高。村支部書記沈生先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進行指導,帶領村“兩委”干部到外地學技術,成立蠶桑產業專業合作社,建立起“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全村160戶都從蠶桑產業中得到了實惠。
近年來,吉安市推動實施提升黨建力量、提升黨建基礎、提升黨建活力、提升黨建保障等“四項提升”工程,建強村級黨組織,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一肩挑”占比提升到98.1%??h、鄉黨委書記和縣級組織部長帶頭包聯,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創建100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和一批鄉村振興模范黨組織,建設100個市級紅色名村。全面推行“強村帶弱村”模式,全市97%的村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
基層組織搭臺? 唱好人才大戲
人才興,則鄉村興。泰和縣上模鄉油洲村“田教授”郭秋玉毫無保留傳授黃梔子種植技術,幫助鄉親每年增收3萬余元;老營盤鎮小莊村養蜂能手劉唐祝,擅用客家話向脫貧戶和農戶傳授養蜂技術,讓晦澀難懂的技術變得通俗易懂……泰和縣1399名“田教授”鄉土人才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建立了472個“田教授”產業扶貧實訓基地,為當地鄉村振興接力賦能。
成片的蔬菜大棚掩映在茂密山林中,修舊如舊的民宅鱗次櫛比……走進永豐縣三坊鄉下坊村,一幅秀美鄉村的畫卷徐徐鋪展,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一個破敗雜亂的小山村,推動下坊村“蝶變”的正是鄉賢力量。外出創業鄉賢們先后捐出100多萬元,改造村里基礎設施。在外創業多年的王云,毅然舍下上海事業,回鄉成立巖前觀光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和中赦綜合特色種養合作社,帶動家鄉村民共同致富。截至目前,全市所有230個鄉鎮(街道)實現鄉賢聯誼組織全覆蓋,吸引在外鄉賢引進項目290個,帶動總投資445億元,吉安鄉賢在助力家鄉發展建設中綻放異彩。
為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吉安市通過打造“政策聚才、平臺育才、鄉情引才、服務留才”的模式,引領各類人才向鄉村振興一線集聚。今年以來,向441個鄉村振興重點村全覆蓋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選派近千名科技特派員到村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出臺了《關于凝聚鄉賢力量助推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鄉情親情友情為紐帶“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倍增計劃,培育“田教授”“茶博士”“瓜師傅”等人才6.9萬名;組建市級黨務干部人才庫和基層黨建“紅旗講師團”,打造一支永不離開的鄉村振興工作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人才動力”。
推進紅色治理 培育鄉村振興文明新風
安??h錢山鄉是一片紅色熱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贛省委機關、湘贛邊武功山游擊隊先后在這里駐扎,留下大量革命遺存。該鄉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聚力紅色文化引領鄉風文明,讓廣大群眾為“紅色錢山”深感自豪。同時將挖掘紅色資源與融合產業發展相結合,整合金湯溫泉、鄉賢茶葉基地、娃娃魚等特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研學路線,吸引大量游客,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永新縣三灣鄉則在基層治理方面推行“十戶連心”網格化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鄉被劃分為66個網格區,選定中心戶長66人,每個中心戶長連心10到30戶農戶,中心戶長由村兩委干部、村小組長、黨員、“五老人員”、熱心公益事業的鄉賢和致富帶頭人擔任,及時上傳群眾的呼聲和民意,半年多來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多起。
吉安市著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向鄉村善治增效。推行“網格化”管理,規范設置農村網格6116個,構建“行政村黨支部(總支、黨委)—網格(村民小組)黨小組(黨支部)—黨員聯系戶”的村黨組織體系。強化黨員示范引領。引導黨員示范帶動群眾參與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環境保護等任務。推行“十戶連心”管理模式,選聘黨員中心戶宣傳政策、聯防聯控、化解矛盾。健全村務監督機制。以強化“一肩挑”村黨組織書記監督管理為重點,建立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全面落實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和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制度,推動村級事務在陽光下運行。
作者簡介:劉瑋峰,吉安市委組織部;嚴愛群,井岡山報社。
責任編輯:曹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