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張春紅 王宗峰
[摘要]素質教育,德育先行。以情感教育為抓手,引領學生堅定道德信念;家校共建,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營造良好育人環境;,點燃后進生奮進的火花,溝通師生的心靈之河。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2020jxtd231)、淮北師范大學質量工程項目(2020xxyj037)、準北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HBK19007)之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7-0043-02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最基礎的教育階段。這一階段的少年兒童思想單純,思維多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班主任作為班集體的組織者、策劃者和管理者,承擔著開啟少年兒童思想啟蒙的重任:加之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相對全面,更加有利于針對性地對兒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優良道德品質的教育。
小學階段的班主任應該怎樣開展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呢?以下僅為我們的點滴思考。
一、以情感教育為抓手,引領學生堅定德育信念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離不開師生之間思想的溝通與交流,情感的慰藉與感化。班主任正確把握德育教育的方向,關注與兒童之間情感的流動,即便是批評教育,也要講究批評的技巧與語言的藝術,讓德育教育更有溫度。
(一)注重身教,以師德引領育人
教書育人,師德為先。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情操,才能更好地塑造學生的靈魂,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小學生剛剛離開家庭,步入學校的大門,他們的道德判斷離不開外界的標準和規則。因此,在兒童的心目中,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智慧的源泉、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教師似乎具有一種超能力,以為所有的問題到了老師那兒都能迎刃而解。于是乎,遇到困難找老師便成了他們的慣性思維。和同學發生糾紛要找老師,甚至在家庭中遇到了煩心事也要找老師,老師的話也被當成了權威。此時,教師的示范引領尤為重要,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感導向,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身師德師風的修養,為人師表,身體力行,育人先育已,更要不斷完善自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學生,不但能讓學生“親其師”,還能讓學生“信其道”。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表的地步”。總之,教師應該努力地通過自身的道德品質來潤澤學生的幼小心靈,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培養審美情趣
小學階段的孩子,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剛剛離開家長溫暖的懷抱,對于學校的集體生活極不適應,也受不得半點委屈,動輒哭鼻子告狀。遇到類似的情況,作為班主任,如果我們采用數落、訓斥、責罰的方法都將給批評教育罩上一件冷漠無情的外衣,導致孩子因此產生心里恐懼、口服心不服、甚至對立的不良后果。因此,我們不能過分苛責孩子,而是要用一顆寬容之心去看待孩子們的問題與不足。我們還可以通過肢體的愛撫、語言的安慰、講故事、舉例子等方法,教育他們學會寬容,嘗試隨和,體會集體生活的快樂,并積極為他們創造參與班級活動的條件,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從中受到鼓舞,看到希望,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1.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游戲活動充滿了童真和童趣,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這就為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機。孩子們的每一項游戲活動,老師都作為普通的一員,盡量參與其中。例如,“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中,他們扮演“小雞”,老師就扮演“雞媽媽”;“跳皮筋”活動時,我們就在一旁默默地幫著撐皮筋;踢球比賽時,他們個個都是“運動健將”,老師就在一旁吶喊、喝彩等等。孩子們不僅收獲了贊賞與快樂,也真正感受到我們不僅是他們的良師,更是他們的益友。一次次看似平常的師生合作,但關愛的小河已在師生之間靜靜地流淌,團結友善的種子也在孩子們的心中悄然萌生。
2.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我們應當抓住契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他們發現自身的問題,認識到這些問題對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危害,從而能夠主動地改正自己的缺點,提高積極性、自律性和自信心,培養主人公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促進德、智、體、美、勞以及審美情趣的良性發展。
3.對于成績優秀、才華出眾的“優生”而言,他們平時備受關注,思想情緒常常也會產生如下變化:行為特殊化、情緒自滿、愛慕虛榮、抗挫能力弱等等。針對這些孩子,教師在穩定發展其特長和優勢的同時,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與思想動態。通過生活小事、班級活動、班級制度的改進等,引導并激勵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錘煉意志,培養審美情趣。
二、家校共建,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一)激發興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
不斷完善小學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社會諸多因素都將對當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形成帶來一定影響。如:生活中需要他人的幫助或提醒才能實現的依賴心理:學習能力嚴重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而產生的厭學心理:以自我為中心,心胸狹窄,又缺乏自信,在人際交往中所產生的自我封閉心理:意志薄弱的逃避心理:過于渴望成功而產生的焦慮心理:以及青春發育期出現的逆反心理等等。小學生產生諸如此類的心理問題,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來自身體的某方面先天發育不足,家庭或者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當,家庭氣氛與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學習壓力較大等等,進而引發的自卑、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心理障礙。盡管如此,這種不良的思想品質如果在小學階段不能得到及時糾正,會影響到后來的中學、大學、甚至整個人生。
班主任需要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理性看待和分析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發展性的問題。并且,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逐步完善自我教育,最終走出陰霾,促使學生健康、積極地度過小學時光。
(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
孩子既要養,更要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永久的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地位舉足輕重、無可替代。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與家庭是兩個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著相同的理想觀念,朝著一個方向行動。在創造人的工作上,兩個雕塑家沒有相對對立的立場是極其重要的。”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家庭也是教育的大舞臺,家校共建,不可或缺。作為班主任,要尊重家長的想法,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并監督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我們學校是高校里的一所附屬小學。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是有著較高素質的人才,見解獨到,教育理念先進,也是一支具有著巨大教育潛力的隊伍。家校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最終達成教育共識、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調動家長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全方位地關注兒童的道德品質的成長,促進兒童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點燃后進生奮進的火花,溝通師生的心靈之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工作中,我們經常也會遇到一些學生:說話頭頭是道,學習、做事啥啥不行,餿主意,壞點子卻層出不窮。也就是班級中謂的“后進生”。
對于“后進生”,班主任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相反,我們還可以將愛的天平傾向于他們,即使他們做了錯事或違反了紀律,也不要一味的指責,要找準轉變他們思想的切入口,用一顆愛心溫暖他們,用足夠的耐心教育他們,用一顆誠心幫助他們,關注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并及時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必將能夠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起到很好的轉化效果。
我校的學生王xx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交流,我們發現主要是他的思想認識上出現了問題,我們便開始“對癥下藥”。放學的時候,作為班主任的我把他帶到辦公室陪著他寫作業。幾天之后就發現,他不但能夠獨立按時完成作業而且作業的質量也大大提高。他每次完成作業后,我都面批,還時常加上一句諸如:“你能按時完成作業,太厲害了!”“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堅持到底!”之類的批語:為確保安全,還會親自護送他到家。半個學期下來,他不但改掉了以前的惡習,學期檢測時,竟然考出了全班第四名的好成績。
小小的成功,點滴的贊美,多少次風里來、雨里去的關懷與愛撫,都在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和師生之間的情感流動。特別是對于“后進生”,我們更要能耐住性子,伸出溫暖之手“扶起”他們,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培養自信心,進而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四、結語
德育教育應該貫穿于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全過程。我們要不斷探索,潛心研究,引領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幫助少年兒童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社會培養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有責任擔當,有文化修養,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一代新人,真正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
張玲玲(1975年7月1日-),淮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高級教師。
張春紅(1968年3月14日-),淮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校長,中教高級教師。
王宗峰(1973年11月25日-),淮北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