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兩性一度”建設大學“金課”是教育部對大學課程的要求。本文以《解析幾何》課程中的軌跡方程知識點為出發點,淺析了如何利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提高課程的挑戰度的方法,對一個軌跡方程例題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如何在教學中提出挑戰,引導學生完成挑戰的思路。
[關鍵詞]軌跡方程兩性一度挑戰度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7-0126-03
淘汰平淡無奇的“水課”,努力將課程提升至“金課”,是教育部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提出的重要指導方針。而“金課”的打造,離不開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對于大學數學專業基礎課程《解析幾何》來說,也急需提升課程的含金量,提升課程的挑戰度,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僅對于課本的一般內容熟練掌握,還能讓他們遇到跳一跳才能解決的問題,并且讓學生能夠主動跳一跳來解決難題。
《解析幾何》是大學數學類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針對的是大學一年級剛剛邁人大學校門的學生。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在中學二維幾何圖形理論的基礎上,介紹利用向量的基本理論,建立空間坐標系,進而建立空間二次曲面方程,利用方程研究空間圖像的性質,為《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課程提供空間圖形的方程表達,是一門承上啟下的重要課程。為了解決提升課程挑戰度這個難題,其實是給任課老師出了一個有挑戰度的難題,一方面是從哪里找這樣的難題,一方面是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問題。
本文以如何建立空間點的軌跡方程為例,介紹如何在課本基礎知識上,結合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提出提高《解析幾何》課程的挑戰度。
1.教學內容和目標
《解析幾何》的教學內容包含:(1)向量的基礎理論;(2)直線與平面;(3)曲線與曲面。其中,向量的基礎理論主要介紹建立軌跡方程的主要工具,包含向量積、數量積和混合積:之后利用向量工具,建立空間的線面方程,所以《解析幾何》的主要內容就是建立軌跡方程。
我們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通過空間軌跡方程的建立,掌握空間向量的基礎理論,理解空間直線和平面在建立空間曲面方程中的作用,掌握建立空間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了解方程組消去參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通過建立空間曲面的軌跡方程,學會在已有圖形的基礎上建立坐標系的基本方法,并且與平面方程的建立方法比較,掌握建立軌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題的入手點,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建立軌跡方程過程中,介紹其方法與《高等代數》《數學分析》等課程中的相關知識的關系,引入空間基本思維,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學方法
將《解析幾何》中建立軌跡方程這個知識點與相關課程緊密聯系,與競賽相輔相成,用到了課本的理論又高于課本的難度,讓學生做的到能分析、會方法,這樣的課程既有挑戰度,又能完成挑戰度,是最佳狀態,我們以此為依據設計教學方法。
2.1引入時承上啟下
《解析幾何》課程的知識體系連貫,不像其他課程星羅棋布的知識點,《解析幾何》課程就是向量、平面直線、曲線曲面這一條主線,只要抓住主線就能學好課程,而軌跡方程就是最后的一個知識點,它用到了以前幾乎所有的基礎理論知識。所以“承上”就是利用軌跡方程這個最后的知識,將以前的向量數量積、向量積和混合積、直線的表達、直線平面的基本關系等相關知識點再次梳理,做到溫故知新。
軌跡方程就是建立幾何圖形的方程,而《解析幾何》中的幾何圖形又是《數學分析》的研究對象,在計算重積分中必須用到三維圖形的解析表達,同時建立軌跡方程出現方程比較復雜(出現交叉項)時,又需要用到《高等代數》中的二次型理論進行化簡,才能最終確定曲面的最簡方程。所以“啟下”就是利用軌跡方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系,讓學生掌握跨課程的知識體系,把相關課程知識點連成知識體系網。
2.2抓住重點剖析解題方法
建立軌跡方程的重點,就是建立方程組??臻g曲面的軌跡方程只有一個,但是利用已知條件,往往不能直接得到這個目標方程,必須先建立方程組。也就是利用向量工具和直線平面的相關知識,找到軌跡上任意點滿足的方程,必要時引入參數,建立方程組后消去參數。對于這個解題方法,應該引導學生從中學建立二維平面上的橢圓的方程,過度到三維的平面和球面方程,冉過度到三維一般的軌跡方程,讓學生從中自主總結,剖析這些方程的建立過程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掌握建立軌跡方程的主要方法,提升分析和解題能力。
2.3找準難點探討解決思路
因為每個題目解題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不同,可以利用比較的辦法,讓學生從簡到難,找到引入參數的必要性,從而掌握在必要的時候,自然地引入參數,得到軌跡方程組,進而消參得到軌跡方程。近年來,關于軌跡方程的大學生數學競賽的題目都具有引入參數,消去參數的特點,讓學生扎實掌握這個難點,有助于學生學好用好軌跡方程的構造方法,進而完成有挑戰度的習題的解答。并且,當學生突破了解題的難點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會大大提升。
3.教學設計
我們以2019年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初賽,數學專業組(B卷)的第一題為例,介紹如何提出挑戰度的習題,引導學生完成挑戰?!霸OL,和L2是空間中兩條不垂直的異面直線,點B是它們公垂線的中點,點A,和A2分別在L和L2上滑動,使得AB和AB垂直,證明直線AA2的軌跡是單葉雙曲面。”
3.1分析已知條件,找到課本的相似知識點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讓學生了解,軌跡方程就是與之前學習的旋轉面方程的建立相同,標準解題步驟是利用已知條件,引入參數,建立曲面上任一點滿足的方程組,消去參數,即可得到想要的方程,最后如果得到的方程不是標準方程,可以利用《高等代數》中的二次型配方為標準形,即可判斷得到的軌跡方程是單葉雙曲面。
3.2找到難點,重點突破
觀察題設已知條件,我們需要首先假設已知的異面直線,建立坐標系,才能進行標準步驟。這個是這個題目的難點,以前學生都沒有先建立坐標系的概念。為了提高挑戰度,我們可以給學生建立兩種坐標系,第一種是利用公垂線作x軸,公垂線的中點B作原點,兩個直線與z軸的夾角相同,于是我們得到了一對對稱的異面直線。第二種是利用已知直線L1作z軸,公垂線作x軸,那么我們得到了z軸和過x軸的直線是一對異面直線。由于第一種的異面直線是對稱的,所以得到的軌跡方程關于原點對稱,是一個標準的單葉雙曲面,直接可判斷。
第二種坐標系中,由于軌跡的對稱中心B點在x軸上,所以得到的軌跡方程不是標準方程,方程中會有干擾項,那么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二次型化標準型的思路,化為標準方程,給出判斷,這也是這個題目的難點。
3.3梳理解題過程,從難題中找基礎
除了上述建立坐標系和最后非標準方程標準化之外,其余解題過程都是基礎理論,學生能在掌握課本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獨立完成求解。求解過程,其實就是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的過程。并且求解不用拘泥于答案本身,可以提出多個解法,進一步提高解題的挑戰度。
(1)利用直線L的參數方程表達直線上的一點A,那么點A等價與參數t,則兩個直線就有兩個t作為引入的參數。(2)AB和AB垂直就是向量的數量積等于零,則得到了關于參數的方程:(3)利用直線AA2的直線方程,得到軌跡上任一點一定滿足直線方程,得到AA2直線方程就是關于參數的另外兩個方程。(4)利用上述列出的三個方程,消去兩個參數t,即可得到軌跡方程。
綜上,在解題中,用到了數量積、直線方程、消去參數等基礎知識,學生在分析計算過程中,掌握建立坐標系和化非標準方程這種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達到了提高課程挑戰度的要求。
4.反饋調查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知識點設計思路,是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學到東西。我們在利用競賽題進行挑戰度設置的教學改革之后,對學生進行了調查,得到如下結果:
(1)學生首先對《解析幾何》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課內的知識作基礎,競賽的題目作檢測,學生更能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質量。(2)學生改變了“要我學”的學習思路,有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作為激勵,大家都想在競賽上一展身手,學習轉變為“我要學”,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成績有提高,我們通過日常的教學管理改革,加入了在線測試及其單元測試和競賽測試不同難度的測試環節,讓課程的過程考核體現到期末總成績之中,使得學生的學習從以前的考前突擊,到現在的一直學習,讓學習成績有了比較大的提高。
5.總結
通過《解析幾何》的“兩性一度”為指導方針的教學改革,我們利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試題作為提高挑戰度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將挑戰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后測試具體環節,使得老師教學有了挑戰度,學生學習有了挑戰度,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課程的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340(12):6-11.
[2]吳凡.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業挑戰度的比較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10):92-96.
[3]丘維聲編.解析幾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93-99.
[4]胡源艷.一道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試題的若干解法及推廣[J].大學數學,2013,29(5):127-129.
作者簡介:
李光云(1981年-),男,回族,廣西桂林人,理學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微分方程動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