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史”學習教育如何有機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以“概論”課程為例,從四個維度一即教材的維度、價值的維度、主體的維度和實踐的維度探討了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理論課程有機融合中的共同性與特殊性關系與處置,以及二者在實現程度上現實性和條件性的取舍選擇、在價值目標上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共情問題。
[關鍵詞]黨史教育思政課價值實踐基金項目]2021年廣州市社科共建課題“廣東改革開放史有效融入大學思政課研究”(2021GZG117)。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7-0165-02
“四史”學習教育自提出以來,不僅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提供了更豐富的教育教學內容和素材,也使思政課程有了更重大的歷史責任和使命。黨史學習教育是“四史”學習教育之重點,也是“四史”學習教育的內在邏輯和集中體現。因此,本文擬從“概論”課程教育教學體系與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任務目的有機融合的角度,分析和討論其實現過程中需要把握好的四個基本維度:
一、教材的維度
教材是開展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根本遵循。現有“概論”課教材在內容體系上不僅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黨的理論創新發展、大政方針政策理念、國家社會建設發展實踐三方面實現了有機融合,并突出和強化了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執政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因此,黨史學習教育應當挖掘和用好“概論”課教材體系中包含的黨史教育內容,包括黨的歷史敘事、理論凝煉和實踐探索。同時,著重處理好三對關系:
要處理好理論課講歷史與專業歷史課的關系。專業歷史課更多強調的是歷史脈絡的敘述、歷史事實關系的澄清、歷史進程規律的闡釋。“概論”課程講歷史是從歷史現象中探尋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從歷史事件演變中尋求革新前進的動力支撐,從歷史演進規律的認知啟示中開創未來理想的新歷史。因而,“概論”課中要著重講清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成就史、創造史、發展史,在敘事中說理,變革中覓道,在前進中書情。
二要處理好政治性與學理性的關系。“概論”課程的鮮明特色就是政治性是第一位的,但“概論”課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在“概論”課教材中,無論是黨史的鋪敘還是理論思想的釋理明義,都是遵循課程教育規律、思維科學邏輯而展開的。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人為地割裂二者或者只講其中某一方面,都會因其違背規律和事實而削弱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也終將失去學生頭腦中的意識形態陣地。筆者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一章的內容能很好地說明這一辯證關系。
三要處理好形式與內容、方法與精神的關系。形式服務于內容,方法展現出精神。黨史學習教育為“概論”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內容素材,同時也對有效利用內容素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概論”課教學中,黨史學習教育的方法與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案例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啟發法,有靜態文字說明形式、動態影視展示形式、角色表演形式等。無論采用哪種方法與形式,都要既立足于具體課堂教學環境,又突出黨史學習教育目標要求;既體現生動形象鮮活吸引人,又注重學理思辨精神升華:既重教材黨史內容的拓展拓深,又緊扣理論創新與時代任務側重變化。2021版“概論”課教材就充分體現了這一變化及其關系。
二、價值的維度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劑。黨史學習教育必須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在與“概論”課程的融合中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此,需要始終堅持以下三個價值取向:
1.為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百年偉業,薪火相承。黨史學習教育必須圍繞“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大力培養“聽黨話、跟黨走”的時代新人。習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今日中國的歷史性成就和深刻巨變,都是“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黨史學習教育要積極發揮“概論”課儔魂育人、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在史、論結合中強化學生對黨的歷史認知、對黨的創造性貢獻的邏輯發現、對黨的不竭奮斗動力的精神溯源,在百年黨史真相中及百年黨的理論偉力感召之下,激發學生不負時代去追逐理想、勇擔使命的愛黨愛國之情。
2.筑牢馬克思主義信仰根基。為黨培養人,關鍵在于“培養什么人”。歷史鏡鑒,可以明志。百年歷史的苦難與輝煌向世人提出了靈魂之問:我們的國家崛起從何而來?我們的民族復興從哪里開始?我們黨的事業為何成功…所有的答案歸根到底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因此,面對國內外各種不良社會思潮“搶灘登陸”之勢,黨史學習教育必須立足“概論”課主渠道、發揮主動性,“在亂云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堅持培養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人、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志愿的人,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夯實兩個“堅強陣地”,打造一支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都認同一致,既明理有信又崇德力行的“夢之隊”。
3凝聚共識維護發展大局。黨的百年歷史昭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今天,“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偉大復興”。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充分地貫徹、社會主義在中國得到全面的實踐、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造得到成功的檢驗。一段時間里,社會上的歷史虛無主義者故意抹黑英雄、否定歷史,攻擊和否定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位。為此,黨史學習教育要給予學生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引導學生正本清源正確評議社會歷史現象、正確選擇歷史前進的方向,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深刻體會三個“來之不易”。
三、主體的維度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歷史觀。黨的百年歷史,從始至終都是黨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歷史。學習歷史就是為了銘記歷史、創造新的歷史。黨史學習教育實現程度如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學習教育活動的主體。本文所涉主體是指學生主體和教師主體。
1.學生是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決定因素。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有自我意識的類存在物,可以在實踐上自由決定行動并影響世界。受教學生的參與和接受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實現程度。在“概論”課教學中,不管是選取黨史教學內容或素材,或是確定教學方式或手段,還是展示技巧的運用與力度等,都繞不開具備自主性的學生主體及其相關因素,包括學生的相關黨史知識儲備、專業特長差異、現場氛圍情緒反應等。無視學生主體參與和相應的黨史教育,只能淪為“獨角戲”“催眠曲”。遵從學生成長規律、課程教學規律的黨史學習教育,才能使“拔節孕穗期”的學生對其感到可親可愛,才會思之學之、感悟思想偉力,從而激發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的積極性。
2教師是黨史學習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概論”課程的好壞,最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者,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營養劑”的直接供給者。教師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正確的歷史觀、黨史學科素養與準備、教學能力功底等都將直接影響到黨史教育融入的深度、廣度和效度。因此,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需要一批批能講黨的故事、能講好黨的故事的優秀“概論課”教師。
四、實踐的維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的往復循環過程就是使“預想的目的在實踐中變為事實,或者大體上變為事實”。黨史學習教育最終要回歸實踐,化育于人,使人能認清正確的歷史、獲得真理的力量與實踐的力量。在“概論”課程中,這個實踐就是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全環節的設計與完成,就是黨史知識內容的梳理編排與教授,就是學生熱烈響應并主動參與學習。同時,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概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這一優勢,使黨史學習教育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這將有力地檢驗并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實現程度。因此,實踐教學中的師生都要以多種形式、在多個領域、從多種途徑參加黨史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悟紅色精神血脈、創新推進黨和國家事業、感受個人與黨和國家同命運共呼吸。
參考文獻:
[1]鄧艷君.紅色基因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三重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11-115.
[2]雷裕春法學本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21(3):85-93.
[3]孫家榮,崔金靜.把握好時段、學生、教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管見[J].中國科技投資,20209%125-127.
[4]李俊平.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幾點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0(7):60-62.
[5]田凱華,齊衛平.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生成的三重邏輯[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0(4):70-80.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頁.
作者簡介:
王長生(1973年10月-),男,江西寧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