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亞惠
【摘要】小學現行部編版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更注重單元主題的突出,這就要求我們教者要根據教材的變化找出與之相適應的更科學的、高效的教學策略。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單元主題式教學有更多的優勢,但因受傳統的單篇零散式教學方式影響,并不能快速地被廣大教育者所接受,因此我們嘗試在實踐中去總結一些高效策略,來突破單元主題教學在推廣中所遇到的困難與瓶頸。
【關鍵詞】語文? 單元主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143-02
一、什么是單元主題教學
所謂的單元主題教學就是教者根據學生的具體接受水平,將本單元中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題思想或寫作方式的文章歸納在一起進行系統備課,系統教授的教學方式。
二、單元主題教學有哪些優越性
(1)單元主題教學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進行了系統的歸納與揉合,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知道了同一主題文章中的共性,也自然而然地會區分出他們的不同,有利于在不同文章之間建構聯系,增強認識。
(2)可以有效節約時間。單元主題教學將具有共性的文章進行了歸納與融合,教與學的過程都是一個舉一反三的過程,避免了同一知識點的重復學習,有效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3)可以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力與觀察力。在單元主題教學中,學生單位時間內的閱讀量勢必要加大,多篇文章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都需要他們在讀的過程中去思考與觀察,日積月累長期進行,對思維力與觀察力將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4)可以在無意識中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我們都知道學生語文學習中最難的一個突破口就是習作。為什么習作水平上不去,歸根結底就是閱讀量太少,積累的素材太少,情感體驗太少。而單元主題教學恰如其分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它會要求學生去進行大量的系列性閱讀,去比較,去回憶,去刺激內心的情感,激活潛在的情感敏感度,從而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感知,且完成了知識儲存的任務,自然而然就會愛上表達,愛上寫作,是習作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三、開展單元主題教學有哪些困難
開展單元主題教學有著諸多明顯的優勢,然而我們在調查中卻發現,基本上60%以上的老師依然愿意采用傳統的單篇零散式教學方式,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兩點:(1)備課難度加大。單元主題教學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以單元主題為線索,準確把握整個單元的思想主題與知識點,從多個單篇之中去找共性與差異,既要備整體,又要兼顧細節,每一課時的重難點安排也要恰當,這勢必是一個挑戰。(2)對學生的閱讀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單元主題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在既定的時間內認真地閱讀完多篇內容,站在更高更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比較之中去學習。而這對于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思維跨度不是很大的小學生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3)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元主題教學不是生硬的知識灌輸,它需要學生在接收到老師的閱讀指令后自主地去行動、去完成閱讀體驗,而對小學生來說,總有一部分人缺少學習的主動性,閱讀意識淡薄,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四、開展單元主題教學有哪些有效策略
針對單元主題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瓶頸問題,我們通過多方探究,不斷實踐,總結出了如下有效策略,供廣大教育同仁參考借鑒。
(1)實行集體備課,同一年級組加強合作。同一年級組的老師開展教研,進行思維碰撞,在溝通之中繪制本單元的思維導圖,找到主線之中的異同點,確定重難點,提出本單元學生需要掌握的共同問題,總結出大的知識點框架,制定出單元導學案,再由教者個人根據自身與本班學生特點完善課時細節。例如在教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時,我們可以通過集體備課設計出如下單元導學案:《文言文兩則》《匆匆》《桃花心木》《頂碗少年》《手指》。
單元學情分析:本單元五篇課文同屬于人生感悟類主題,由于學生對人生哲理缺乏生活體驗,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想自己的所見所聞,設身處地的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文中蘊含的道理。
單元目標:能綜合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認識本單元的生字,做到規范書寫,并能在具體語境中運用;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情感,增強語感;能讀懂課文內容,并從中感悟人生哲理,獲得人生的啟迪;學習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式,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
單元重點: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重點段落。②能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涵。③通過探究本單元課文,交流自己見解,完成拓展訓練。
單元難點:①能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從古代傳統文化中感悟生活,獲得啟示。②能通過故事引發出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身邊事物的思考,完成習作《難忘的“第一次”》。
側重點:文言文的特點及蘊含的道理;通過事實說明問題的表達方式;借物喻人的寫作方式;記敘文的寫作技巧;風趣幽默的語言和擬人化的寫作手法。
(2)以現實生活作為知識呈現的載體,讓學生對所學作品內容感同身受,從而加深理解,增強語文學習興趣。通過調查與研究,我們發現學生之所以對所學內容感受不深,是因為他們覺得那只是課文而已,離自己很遠,所以我們要在感受上下功夫,拉近他們與作品的關系,力爭產生共鳴。例如“故鄉”主題的單元,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對故鄉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內心記憶,知道不管美好的亦或傷心的,它們都是難忘的,然后展開對不同作者內心故鄉情結的學習與探討。
(3)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尤其是系列性閱讀。比如給他們布置閱讀題材,一周一個主題,讓他們盡可能多地通過自己的搜集去閱讀,然后交流分享,這樣會讓學生在無意識中積累知識且學會比較相同主題不同文章的異同,不同作者經歷的異同。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四篇課文,分別是《觀潮》《走月亮》《現代詩二首》《繁星》,我們在教學之前可以安排學生自由搜集閱讀以自然之美為主題的文章進行閱讀,在學習時用以交流。這時候學生可能會讀到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作品,如《瓦爾登湖》《寂靜的春天》《沙郡年記》《夏日走過山間》《大地的事情》等,有些同學讀到的是里面的某個片段,而有些同學則通讀了整部作品,有了很好的知識鋪墊,這讓接下來幾個單篇的融合教學顯得更簡單、自然,同學們的交流也拓寬了彼此的知識面,增強了閱讀興趣。
(4)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通過課件呈現整個單元的知識框架,引導他們回憶、比較、談感受,加深印象。網絡給了我們太多的便利,許許多多的作品還可以呈現為音樂、視頻、圖片,恰當地運用則可以通過各種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例如在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我們可以利用畫面向他們展示西湖在晴天雨天里不同的自然美景,讓他們理解作者“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感慨,還可以利用音頻讓他們學習古詩吟唱,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達到背誦的效果。
(5)刺激他們的表達欲望。成為眾人崇拜的對象,被同學艷羨,被老師夸獎是大多數小學生的共同心理,他們喜歡成為班上知識淵博閃閃發光的一顆星星,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在一個單元內容開始之前舉辦“我所知道的作品”“我所了解的作者”知識比拼大賽,評選“博學之星”,利用這種活動來為一個單元的開啟做鋪墊,儲備知識。在單元結束時舉行相同主題的習作大賽,評選“小作家”,讓學生在愛上口頭表達的同時也愛上文字表達,既鞏固了知識點,也提高了習作水平。
(6)習題訓練促鞏固。設置有針對性的閱讀理解,分析性、填空性習題,來引導他們進行閱讀,分析比較,對單元內容進行有效整合。這一步驟在新課開始前和單元學習結束后都是十分必要的,新課開始前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相當于新路導航,單元結束后主要用于鞏固練習,加深印象,線索梳理。
(7)精心設計單元導語,利用導語突破課文難點。在單元主題教學中,我們要關顧到整個單元在內容上的共同點,因此導語作為一個引線便顯得極其重要。導語設計精巧,運用合理,則可以成為學生順利打開單元難點之門的金鑰匙。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一組關于人生哲理的文章《中彩那天》《萬年牢》時,我先向學生們講述了自己與朋友相處過程中從心有芥蒂到坦誠相待的一件故事,學生們聽了都很有感觸。我便順勢讓他們也講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待人接物的事件,我發現學生們在講的過程中都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與反思,因此我引導他們很自然地總結出,人生中還有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美好的品質,比如“坦誠相待”,這樣單元主題便很清楚了,學生們也在閱讀中便很容易地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涵。
(8)對本單元內的多篇課文內容依據詳略進行恰當的重組。我們都知道一篇文章可能很長,但它的重點往往就藏在一兩個段落之中,我們在教授中同樣要準確把握詳略,尤其在實行單元主題教學的過程中為了節省時間,突破難點,找準詳略進行重組便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將每篇課文的重點段落摘取出來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感悟,引導他們理解,對重點詞句進行講解。而略讀部分則可以放心地交給他們自己來解決,適當的提出問題,安排學生進行組內合作,加強班級交流即可。
五、結語
探究出理論,實踐出真知。單元主題教學對于我們現行的教材編排而言是一種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方式,近年來被廣泛提倡與大力推廣,然而效果不佳,難以被大范圍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欠缺有效的可行性強的策略。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在不斷地研討與探究中前行,勇于接受新的理念,讓教與學更高效,結果更理想。
參考文獻:
[1]陳毅敏.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主題整合閱讀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17):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