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婕 李鑫華
【摘要】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進入了疫情常態化防控管理的狀態。然而廣大的大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變化,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關注,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應對。宿舍是大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場所,是班級管理教育的基本單位,而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本研究在此基礎上,設計并實施疫情常態化管理下以宿舍為單位的團體心理輔導,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疫情常態化管理? 心理健康? 團體心理輔導? 大學宿舍
【基金項目】河北醫科大學2020年學生教育管理研究課題,項目編碼:XGDWJS202111。
【中圖分類號】G4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177-02
一、研究背景
2020年初,我國遭遇了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危害,在各方努力下有效遏制住了疫情,疫情防控也進入了常態化階段。然而大學生們在整個過程中,經歷了由一開始疫情暴發時的恐慌、焦慮甚至抑郁的情緒,到線上教學時聽課狀態欠佳、由于長時間不能與同學、老師見面而產生的孤獨感以及防疫制度下社會隔離感,直至疫情常態化管理、校園封閉半封閉管理執行外出審批制度的情況下,他們不適應新的管理模式和生活節奏,有時出現擔心疫情反復的不安感等,有研究表明,疫情常態化管理下的大學生已有部分出現敵對、焦慮、抑郁等情緒和軀體化癥狀,并且不知道怎樣進行心理調節。這些由疫情衍生的問題說明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關注。上級部門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及與此相關的心理健康工作,特別是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各個高校也相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召開心理健康主題的講座、播放相應的宣傳片等等,但是這些都受限于場地、人數、時間的限制,難以高效、有針對性地解決疫情常態化管理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試圖探索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二、理論基礎
宿舍是大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場所,是班級進行管理的最基本單位。良好的宿舍氛圍,對于大學生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形成健康的心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在疫情常態化管理期間,學生普遍面臨校園生活較為單一、與外界接觸較少、心理壓力較大、心理調適方法匱乏等情況,宿舍是此時進行班級管理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在組織者的領導下,團體的成員通過在人際互動中完成一系列有主題的活動,并在組織者的引導和啟發下,以及團隊成員間的交流中加深對自己的了解,改變自己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促成團體新的目標,習得人際交往及其他技能,以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與傳統的心理咨詢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團體心理輔導有著覆蓋面廣、主題靈活、針對性強的特點。多項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態有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本研究發揮宿舍這一載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優勢,根據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設計并實施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并探求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三、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一)方案的目標
通過以宿舍為單位進行的團體心理輔導,幫助大學生深入客觀進行對自我和室友的了解,并且明白自己的宿舍的地位,學會與他人共情;在宿舍環境內培養團隊意識,學習人際交往技巧,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疫情常態化管理下的困難與問題,學會有效調節心理壓力。
(二)方案實施的對象
本研究以筆者所帶班級同學為研究對象,共169人,其中男生62人,女生107 人,分布在32個宿舍中。
(三)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事先通過訪談、問卷等方式對疫情常態化管理下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及困境進行調研。之后運用團體動力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積極心理學理論、理性情緒療法等理論,設計4次不同主題的活動,利用周日晚班會實施,每隔2~3周進行一次,同學們以宿舍為單位參加完成。在實施方案前后各使用SCL-90量表對學生進行前后測,對測試結果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單樣本T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四)研究方案
本方案共4個單元,每個單元有1個固定主題,進行若干活動并由組織者引導大家分享,經過熱身、發展、深入、總結幾個環節完成,每次活動時間1~2小時左右。
1.第一次活動:很高興遇見你
目標:重新認識自己和室友,以及各自在宿舍中的地位和意義,進行宿舍成員相處規則的探討。
主要活動:我的自畫像、森林小故事、宿舍似家不是家。
2.第二次活動:宿舍你我他
目標:通過共同完成任務提升學生的宿舍認同感,增強學生人際溝通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宿舍成員的差異,學會求同存異,認識到到平時宿舍成員相處的不合理信念。
主要活動: 宿舍視頻制作展示、同舟共濟、我們不一樣。
3.第三次活動:解開千千結
目標:使學生覺察自己疫情常態化管理下的不合理信念和消極情緒,學會化解這些不合理信念,處理常見的情緒困擾,學會在團體中處理壓力。
主要活動:情緒臉譜、認知重構訓練、漸進式放松。
4.第四次活動:明天會更好
目標:使學生加深宿舍間的感情以及個人的心理認同,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發展潛力,以及在宿舍、班級環境內解決個人問題的可能和力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增強宿舍和班級的凝聚力。
主要活動:優點轟炸、圖畫未來、共同的約定。
四、結果分析
在實施團體心理輔導前后,本研究分別對研究對象使用SCL-90量表進行前后測,之后通過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研究對象的總分、總均分、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方便均低于團體心理輔導前的水平,其在強迫癥和偏執方面高于團體心理輔導以前。
五、討論
根據結果分析可以看出,以宿舍為單位進行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整體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其抑郁、焦慮的情緒和軀體化表現均有所緩解,對其人際關系的構建也有促進作用,對于疫情常態化管理之下的大學生心理有積極的影響。以宿舍為單位的團體心理輔導,既發揮了團體心理輔導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優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成為疫情常態化管理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補充。又發揮了宿舍情境優勢,從學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觀視角更好地觀察學生小群體或個體的心理困惑,從而進行深入細致的輔導并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形式比普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更能解決具體問題,比單一的心理咨詢更能提升參與者的參與度,增強參與者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疫情常態化管理背景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0(2):171-176.
[2]符國帥,王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J].心理月刊,2020(15):26-28.
[3]沈洪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現狀綜述[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190.
[4]樊富珉.結構式團體輔導與咨詢應用實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閔婕(1986年-),女,漢族,江西省南昌市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鑫華(1978年-),女,漢族,河北保定易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