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麗 趙大虎
【摘要】當今世界,數字變革正在對生產力、生產關系產生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我們正加速邁向一個全新的數字文明時代。高校管理人員已經逐步認識到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升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人事管理應用系統的智能化水平。本文探討了在智慧校園背景下人事管理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研究方案。
【關鍵詞】人事管理? 信息化? 智慧校園
【中圖分類號】TP311.13;G64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038-02
一、高校人事管理現狀
人事管理主要負責全校教職工的人事相關工作,主要分為人才招聘、薪酬待遇、職稱晉升、崗位設置等,工作職責為制定和完善人事相關制度,做好人才隊伍的引進,負責學校機構及人員編制的規劃和崗位設置,做好全校教職工的工資及津貼福利,落實社會保障相關政策,抓好新進教職工的培訓工作,同時做好新進人員、退休人員的入職和退休手續,為教職工解答相關政策等[1]。
建設高校人事管理系統的目標是提升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為校內各部門提供數據共享服務,為學校人事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2]。一直以來,人事系統中的數據庫建設是各高校比較頭疼的事,工作量大、辦公效率低現象長期存在。
隨著“雙一流”的建設,各高校已加強信息化的建設,特別是人事信息化和教學信息化的建設。在人事信息化建設方面,基礎數據、數據共享、數據挖掘等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多數高校已將基礎數據、部分業務流程遷移至網上審批處理,大幅度提升了辦公效率,各部門有了初步的相互協作。近年來,高校都在加強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但在信息化的基礎建設上仍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距離實現人事管理智能化還存在很大差距。
二、高校人事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完整的、標準的、可共享的人事數據庫
1.數據庫建設標準不統一。各部門為了自身的便捷建立單獨的人事數據庫,無法形成具有統一標準的人事數據庫,加之全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一網通辦系統,在人事工作總結和人事數據分析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數據庫信息不準確。各部門人員更換后,各自維護的數據庫無法持續維護,或者存在長期多人維護的情況,數據庫五花八門,多個數據庫存在“死庫”現象,準確度不高,無法使用。
3.人事數據存在“數據孤島”現象,共享度較低。近年來,高校人事部門指導開發了多個數據系統,但各部門之間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協同共享辦公的人事信息平臺,不利于全校智慧校園的建設。
(二)對于人事數據的挖掘和科學決策能力有待提升
新形勢下高校人事管理人員將信息化技術與人事管理有效結合起來,除了要熟練掌握傳統的人事管理業務外,還需要能夠對于信息化理念的理解以及開發的能力。只有在完整的人事數據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分析,實現對政策的科學研判,才能達到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目標。目前人事管理系統只起到了基礎的存儲數據和業務辦理功能,對于人事數據的深度挖掘和科學決策能力提升還有很大差距。
(三)人事信息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信息化素養
在智慧校園背景下,人事管理人員應具有信息化管理思維和較高的信息化應用水平。目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具備專業信息化水平的工作人員很少,具備信息化素養的專業人員幾乎沒有。管理人員對于信息化的認識不夠高,只注重于軟件信息的升級和維護,購買先進的硬件系統,究其原因,是由于對新形勢下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內涵不理解。一般情況下,人事管理系統如有問題,都是聯系信息中心人員維護,只是簡單地優化辦公流程,無法從根本上提升人事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素養。
(四)人事信息管理的安全意識較為淡薄
人事信息化管理較傳統的人事管理而言,不論在實效性、流程性、規范性,都具有顛覆性的成效。工作人員可在人才招聘、職稱晉升、薪酬管理、檔案管理等方面進行常規性管理和個性化設置,為當前大數據背景下的人事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徑。然而,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和隱蔽性,學校在信息安全方面重視還不夠,沒有進行專業化、系統性培訓,忽視了信息管理的網絡安全,導致在使用相關數據信息時,可能會出現丟失數據或者信息泄露等問題[3]。目前,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一旦出現丟失數據或者信息泄露等問題,數據信息的安全就無法得到保證,同時對于教職工的個人隱私造成很大的隱患。因此,在建設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統過程中,數據安全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三、實現信息化管理的高校人事系統研究
(一)建立動態的可共享的全校教職工信息庫
教職工信息庫是實現學校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的數據基礎。對于高校來說,龐大的人事數據脫離規范和統一的標準,人事工作將無法正常進行。構建全校教職工信息庫,包括在職人員、離退休人員和離校人員等各類人員信息。教職工信息除了個人基本信息外,主要包括人事信息(如個人基本信息、學習經歷、工作經歷、家庭成員、合同信息、年度考核、校內調動、崗位聘任、行政職務、專業技術職務等)、師資信息(含在職學歷、出國情況、培訓信息、教師資格證、榮譽稱號、學術與社會兼職等)、薪酬信息、教學信息、科研信息、教職工掛職信息管理等。構建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實現教職工信息的全方位管理,實現對教職工歷史信息的追溯,在查詢過程中一目了然。
教職工信息可向全校各部門進行共享,靈活授權給各級用戶進行日常管理與維護,既保證數據的開放性,又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同時,隨著管理需求的多樣化和數據共享程度的不斷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模塊和功能可不斷進行擴展。
(二)建立一站式辦理流程
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協同應用平臺,以人員從進到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為主線,對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流程進行梳理,建立人才發現、人力資源匯聚、服務平臺,圍繞“選才、用才、育才、留才”提供人力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打造一站式報到、一站式離校、一站式職稱評審、一站式調動、一站式退休、高層次人才引進、博士后業務協同等各類協同業務,對年度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華山學者、年度考核流程再造,建立線上公示、AI評價機制,實現智能化、自動化。
(三)加強數據挖掘,實現科學決策
人力資源管理與服務平臺作為學校智慧校園核心業務系統之一,能夠實現與學校智慧校園的統一身份認證系統、一網通辦系統、數據中心、財務系統、資產系統、科研系統、教務系統等校內涉及教師的系統集成與對接,并預留其他系統接口,根據項目需求情況,與其他學校各業務系統對接,實現數據共享。完善的人事管理系統要實現數據分析統計、決策和預警、數據治理服務等功能,不僅可以辦理審核審批業務,可以查看各類統計和分析報表,能實時了解學校人力資源的狀況和發展趨勢,對人力資源重點關注情況進行監測預警。信息化,基礎在信息,重點在化。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統不僅要實現線上一站式業務辦理,更要通過數據的挖掘,實現對當前人事政策的科學判斷,為人事管理人員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加強管理人員信息化素養
在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中,人事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與素質十分關鍵。
第一,要配備專業信息化人員。人事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專人負責建設和維護,包括硬件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數據庫的開發與維護,門戶網站的建設,維護和信息的及時更新。
第二,要加強人事管理人員信息化專業知識的培訓,逐步提升信息化素養,實現信息化辦公的基本素養。強化信息管理人員的培養教育,提升業務水平,是實現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統急需完成的一項任務。
第三,要提升管理人員的數據安全意識。不定期組織集中學習、授課、宣傳等活動,加強數據安全意識,切實履行數據安全職責,提升數據安全技術防護能力。在人事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采用專業的信息化人員和科學的管理模式,能夠促進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更好發展。
四、結語
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人力資源信息化是智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管理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在“雙一流”高校建設過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人事系統將成為高校人事管理的“必選項”,不再是“可選項”,如何充分挖掘高校信息資源、主動服務管理決策,也將是高校綜合管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穆昌進.大數據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系統的構想與設計[J].人力資源,2019(22).
[2]孟杰.高校人事管理系統發展概述[J].中國科技信息,2010(6).
[3]史策.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統探索與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7).
作者簡介:
胡琳麗(1994年-),女,陜西西安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趙大虎(1991年-),男,陜西咸陽人,中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