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鑒于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做出推遲2020年春季學期學生返校的決定。根據疫情控制情況,本校學生于本學期第14周返校,因此,學生返校前將傳統課堂教學轉變線上教學,基于前期線上教學的基礎,學生返校后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文中簡稱混合式教學)模式。以《針灸治療》教學為例,基于智慧樹平臺,從教學資源整合、教學設計與實施、學習效果與教學評價及其反思將線上教學與混合式教學情況進行分析總結,發現混合式教學模式更適合本課程的教學實際,為針灸推拿專業的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針灸? 線上教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智慧樹
【基金項目】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9WJYY13)。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191-02
鑒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為減少人員流動,保護學生人身安全,教育部做出推遲春季學期學生返校的決定,依據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要求,把“停課不停學”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削減疫情防控對教學工作的影響。基于傳統教學無法實施,開展線上教學勢在必行,本校啟動“停課不停學”教學工作實施方案,學生返校前依托智慧樹、藍墨云等教學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根據疫情控制情況,本校學生于本學期第14周返校,返校后仍依托各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以《針灸治療》教學為例,依托智慧樹平臺,從教學資源整合、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與實施、學習效果與教學評價及反思將線上教學與混合式教學進行分析總結,報告體會如下:
1.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設計
依據針灸治療的課程特點和內容,并結合線上教學和混合式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梳理與整合。
1.1教學資源整合
因疫情期間,學生未返校領取教材,為保證線上教學有序進行,以利于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為目的,授課教師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教學資源的整合主要是依據教學安排和教材內容,依托智慧樹平臺中針灸推拿學線上課中相關內容,結合本課程的先續課程,以知識點為中心,分解教學內容,如針灸治療原則中“治神守氣”部分,將線上課中對應內容分解,結合刺法灸法和針灸醫籍選讀中“治神法”和“針刺得氣”的內容編寫電子教參、教學課件、電子習題和相關學習視頻等。
學生返校后,采取混合式教學,教學資源整合也有所調整,不同之處在于:學生教材在手,師生間能面對面交流互動,教學資源整合不再是單純地提供學習資源,而是根據教學內容給出學習框架,針對重點內容提供相應課件、習題等學習資源。如兒科病證小兒驚風的學習框架為熟讀案例,學習本病的概念、病因病機和辨證要點,給出治法、取穴及取穴依據等。
1.2優化教學設計
因線上教學無法實現師生間面對面的實時交流互動,教學設計尤其注意這個問題。對于教學設計分為三步曲,即課前、課中和課后[1],每一步的設計都要有一定的針對性。第一,課前準備:拆分知識點,整理電子書,制作相關課件、測試題,查找或錄制相關視頻,最遲于課前3天上傳學習資源;以問題、任務、測試題等形式引導并督促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將預習時遇到的問題或產生的想法及時反饋給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優化課件與習題等教學資源。第二,線上授課:依托智慧樹平臺見面課進行線上精講授課,采用簽到、投票、搶答、頭腦風暴、隨機點名、課堂答疑等形式活躍課堂氛圍,針對學生預習遇到的共性問題集中解答。第三,課后復習歸納、改進提升:學生課后及時復習歸納,并將所學所感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生反饋及時優化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式。
混合式教學設計也是圍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不同之處在于師生均已返校,課前仍上傳學習資源,但學生預習是以小組為單位,對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在課前進行組內、組間探討,將討論結果總結并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反饋設計教學內容與形式。課中不再是通過屏幕的信息傳遞,也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課中環節仍采用簽到、投票、搶答、頭腦風暴、隨機點名等形式增強師生間互動。教師課后總結反思,查找不足,優化教學設計。
2.豐富教學過程,細化教學實施
疫情期間授課形式為線上教學,師生不在同一空間,教師很難把握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師生間無法進行面對面交流,要克服上述困難就要求教學形式要多樣新穎。線上授課以見面課與群聊相結合的形式實施教學,見面課講授以重難點知識為主,同時根據學生課前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課程班群中進行上課簽到、隨機點名、復習提問、課堂互動等活動,豐富教學過程的同時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混合式教學中,線上學習以小組為單位,教師將教學內容分解——知識碎片化,重難點知識以問題的形式上傳到學習資源中,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小組討論解決學習資源中的問題和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對于未解決的問題整理歸納及時反饋給老師。線下授課時,不只是重復贅述課前發布的教學資源里的內容,而是教師以小組反饋的問題為主導,整理出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先討論后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再對未解決的或學生存在疑惑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系統性的重點講解。講解某個疾病時十分注重結合臨床實際,授課時以標準化病例為例,在課堂上模擬演示該病例的全部診療過程,教師適時提出問題,引導思考,學生分組討論,積極參加診療,根據所學的相關基本知識制定針灸治療原則,運用到臨床病例中,形成教學互動[1]。最后,教師進行查缺補漏、點評、總結歸納、布置作業,使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還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授業解惑”和“授人以漁”。
3.學習與教學效果評價
3.1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授課教師根據課程實際,并結合線上授課的特點,要求學生完成預習記錄、小組討論、學習調查表、課堂參與度、知識自測、學習體會、課后反思等內容綜合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比較發現:線上教學時,學生對小組討論、學習體會和課后反思的完成度不高,課前預習效果一般,課堂活動參與度較低;在混合式教學中,大部分學生能按時完成預習,并積極進行小組討論,課堂參與度明顯高于線上教學,且能夠較高質量地完成上述項目。課程結束后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普遍認為:混合式教學方式更具先進性,課前線上自主學習與小組討論,激發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興趣,帶著問題跟老師進行線下學習、案例分析實訓,師生互動良好,課堂氛圍活躍,培養了臨床診療思維,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
3.2教學效果評價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主要側重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評價方式包括:課堂互動、隨堂測試、階段測試、實操測試、期中檢測、期末考核及學生學習反饋表等。線上教學期間,無法進行實操測試,但從課堂互動、隨堂測試、階段測試及期中檢測中發現,學生參與度較低,測試題準確率不高,大部分學生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尚可,但涉及臨床案例分析時可以看出多數學生診療思路明顯不清晰,不能給出較為明確的診斷與完備的針灸治療方案。混合式教學中,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按時完成線上學習任務,線下積極與教師進行互動,同時恢復實訓課后,學生課上積極參與實訓操作,課后加強實訓練習,隨堂測試、階段測試參與度均顯著提升,期末考試成績較期中測評有顯著提高。
4.反思
在特殊情況下,沒有相關經驗的條件下,線上教學是在模仿中不斷地摸索著進行的,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基于智慧樹平臺的針灸治療線上教學與混合式教學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2]。兩種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學生在課前、課中與課后期間都要投入較傳統學習中更多的精力完成自學、討論和作業,對學生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均有較大促進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習興趣、增強生生間和師生間交流、提高教學效果。而對于教師而言,由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的設計者與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導者和督導者,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混合式教學,教師的工作量更大、學習的東西更廣、傾注的心血更多,對教師的要求和挑戰也更高。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網絡時代,在這個教學模式不斷更新的時代,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實踐總結,解決當今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做好“怎么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讓更多的學生喜歡課堂” [3],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探索更好的教學模式,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石佳,劉密,王超,等.基于“智慧樹”平臺線上教學實踐探究——以《針灸學》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13):134-136
[2]韓艷春,劉魯英,王希,等.基于智慧樹平臺的病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J].科技視界.2020,(3):76,77
[3]劉余,常小榮,劉密,等.基于云班課平臺的針灸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運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7):3-5
作者簡介:
王艷杰(1982年10月-),女,醫學博士,講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針灸推拿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