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王冬艷

秦若云
“無論是所處行業的領頭雁,還是普通的鄉村女教師,我們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最美’,一樣的情懷……”2017年年底,南京市婦女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期間,市婦聯宣傳部副部長秦若云看到各界女性身上所展示出的巾幗風采,心潮澎湃。于是,她執筆抒懷,寫下了《征途如虹相逢如歌——寫在南京市婦女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翌日》,刊登在“南京婦聯”微信公眾號上。文章發表后,很多人被文章中昂揚奮進的精神所感染,熱情洋溢地留言。
“若云,把你的文采充分展示出來吧,讓更多姐妹看到,并從中獲益。”在領導和同事的鼓勵下,秦若云在“南京婦聯”微信公眾號開設原創專欄《若云書房》,以平實的視角、溫柔的筆觸、細膩的關懷,于無聲處表達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觀念,引領女性做更好的自己。
秦若云發表在《若云書房》專欄上的文章,大多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比如《菇涼,做個梅一樣的女子吧》寫的是秦若云的表妹。表妹的母親癌癥晚期,她作為家里唯一的女兒,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人生實苦,只有挺住,但我們并不孤獨,還可以同行、可以傾訴。”秦若云說。
一位讀者曾給秦若云留言:“若云,謝謝你!”面對突如其來的鄭重道謝,秦若云有點摸不著頭腦:“我沒做什么呀?”原來留言者經歷了一場失敗的婚姻,獨自帶著兒子生活,眼看兒子也郁郁寡歡起來,感覺自己快撐不下去了。她看到秦若云的文章《為娘之道,先要自己美好》后開始反省:女性在作為母親的同時,首先是自己,自己向上、樂觀、美好,才能給孩子安全感,才能讓孩子快樂地生活。為此,她一定要感謝“一語驚醒夢中人”的秦若云。文字是有力量的,可以傳遞愛與溫暖,這也是秦若云在繁忙工作之余堅持寫下去的原因。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秦若云很喜歡《詩經·小雅·伐木》中這幾句話,她覺得作者和讀者是神交的知音。“廣大女性通過線上留言與我真情互動,一定是有共鳴的,我很珍惜這種緣分。”每篇文章的每條留言,秦若云都認真回復,有時要和讀者互動好多個回合。
2019年3月,秦若云在第二屆南京書展期間舉辦了南京女性閱讀聯盟活動發布暨“悅讀越美”若云品書會,啟動了“70 年70 本激勵女性成長的書”大型征集活動。“我想面對面和讀者聊聊愛看的書,說說各自生活中的感悟,一起體會書香與歲月帶給我們的豐饒與厚重、美好與輕盈。”
活動同時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呈現,吸引了43 萬人次觀看。在秦若云看來,讀書類的直播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南京文化底蘊厚重,讀書氛圍濃郁。圖書館、書店、書吧、咖啡館……隨處可見讀書人、愛書人,他們是這個城市沉靜而蓬勃的力量。
幾年來,秦若云用文字“說話”,用真情與女性交流。以此為基礎,秦若云在2019 年10 月出版了《若云書房》一書。有人問她是否擔心作品被人稱為“心靈雞湯”,她說“如果真是那樣,我還挺自豪的,我希望能成為更多女性的知心姐姐、貼心閨密,希望我的文章能為她們療愈。”
秦若云的文章中,有引經據典、詩詞歌賦,也有網絡流行用語。她把要表達的思想藏在文章的敘述中,希望通過“微言大義”而非議論的手法,抵達讀者的內心。“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曹丕《典論》里的這句話道出了人生短暫,榮辱浮沉,但都遠不如文章來得久遠、無窮。這也正是秦若云在寫作上的追求。
很多女性為了事業與家庭辛苦奔波、力求雙全。她們是女兒、妻子、母親,想要竭盡全力把每個角色做到最好,卻唯獨忽視了自我成長。“我一直覺得,對于女性而言,清代袁枚的那首《苔》特別有意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每一個再渺小的生命,都能驕傲地綻放;每一個再平凡的夢想,都能自帶光芒。”秦若云常常告訴身邊的女性朋友,錦衣莫如錦心,“夢想需要慰藉,靈魂渴求滋養。閱讀是實現美麗、奔向美好的一條最優雅的路。與其在別處仰望,不如在這里比肩。”
2020 年5 月,秦若云參與組織了與南京新華書店合作的“打卡新街口·姐妹購購Go”女性購書特惠周活動,用送實惠的方式倡導女性多讀書、讀好書。活動中,秦若云為女性讀者送上《若云書房》、開出推薦書單,倡導她們在忙碌之余,關注精神成長,要有詩和遠方。
2021 年,秦若云被評為2020 年度江蘇省三八紅旗手、江蘇省十佳巾幗好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