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海珠、李世衛
在《“漫步”鋼琴二重奏》連載到第十期之際,“疊藝”組合想為大家呈現一篇關于中國鋼琴二重奏作品的文章,而這一想法的初衷正是源于2019年10月的一場中國作品專場音樂會。
近年來,中國音樂界的鋼琴家、鋼琴教師們對演奏中國作品的熱情與重視度逐漸遞增。他們對于鋼琴文獻中具有獨特地位的中國音樂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是一種既嶄新又傳統的嘗試和體驗。讓鋼琴“說中國話”,用鋼琴表達具有中國人情懷的樂思的作品,使得音樂的詮釋變得更為多彩和豐富。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呈現,讓中國鋼琴家們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歷經百年積累,如今,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迎來了碩果,一大批優秀且成熟的獨奏作品無疑已經成為“鋼琴說中國話”的極佳范例。近十年來,中國鋼琴重奏作品也開始引起大家的興趣和關注。隨之而來的相關樂譜出版,也逐漸繁榮了起來,一些比較完整且成熟的鋼琴二重奏中國作品,開始能夠有機會被大家接觸到。“疊藝”組合立志于推廣鋼琴重奏藝術,這十年中,做了許多演奏嘗試與作品推廣。近期,我們也開始對中國鋼琴重奏作品進行尋找、挖掘與推廣,從中選出了一些風格各異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詮釋。第一次在舞臺上演奏中國鋼琴重奏作品,是在2016年年底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主辦、《鋼琴藝術》雜志承辦的“首屆全國鋼琴教學研討會”上。雖然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但那次的演奏卻贏得了大家的喜愛,這對我們無疑是最大的鼓舞和激勵。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又尋找了一些四手聯彈和雙鋼琴的中國重奏作品,如條件允許,還會與作曲家取得聯系,這對演奏和推廣作品幫助巨大。通過溝通、交流,我們得以進一步了解作曲家創作的初衷,感受作曲家創作時的所思所想。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精心篩選了九首,這九首作品充分體現了中國鋼琴作品在不同時期的創作特色,對聽眾了解不同時代作曲家的一些創作風格和特點有管窺的作用。我們在進行了認真準備之后,于2019年10月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呈現了一場較為成熟的中國鋼琴重奏作品專場音樂會。
“疊藝”的這次中國鋼琴重奏作品專場音樂會共分為三大部分:古風音韻、多姿當代、民族斗志。第一部分為民族器樂改編的作品,包括《陽關三疊》《三六》《昭君怨》。這些作品的創作是從古曲、民族小調和戲曲出發,通過西方樂器技法處理,模仿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形”和“聲”來呈現別樣的韻味。雖然這三首都是在中國特有的民族調式基礎上進行的改編,但其中融入了作曲家結合鋼琴這一特質音響的獨特運用和對作品創作的自我理解,用具有完全純粹聲音特質的鋼琴模仿古琴的低喃吟唱,高山流水覓知音般的一瀉千里,江南絲竹的委婉甜美,以及描繪民族交響樂里強烈的戲劇性色彩和戲劇情節的沖突。通過節奏速度的變化和音響的張弛,去本真地還原那種古風的質樸音感和戲曲中的獨特器樂音響,來展現情緒和風景的多彩畫面。
第二部分是專為鋼琴創作的當代原創作品,包括《鄉愁》《紫衣》《東方布吉烏吉》《絲路》。創作手法依舊從傳統音樂的元素出發,結合了西方音樂技法中復雜和聲調式的運用,以達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在《鄉愁》這首雙鋼琴作品中,作曲家高為杰先生受潮州音樂的啟發,運用中國民間特有的旋律與和聲,結合傳統的作曲技法,賦予這部作品憂而不傷、思而不凄的述說效果,讓聽者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一種思鄉的情緒中。而《東方布吉烏吉》則是一首完全不同于其他傳統音樂、帶有典型中國音調的西方古典爵士風原創作品。作曲家姚恒璐先生將美國的布魯斯布吉烏吉音樂舞蹈節奏與中國音調巧妙結合,把布吉烏吉原本在持續固定低音節奏基礎上的旋律演示,在表現上難以逾越的固定格式,與中國民族音調相結合,產生出很多的臨時變化音程和所謂的“人工調式”,來區別原有的布吉烏吉格調,營造出一種迥然不同的音響樣式。全曲在特有的布吉烏吉節奏貫穿下,帶給人們一種自信、愉悅的音樂感受和開朗、奔放的人物性格。再如《紫衣》這首作品,是我們與作曲家溝通最多并且改動最大的一首作品。它是由新一代青年作曲家馮石所作,這首雙鋼琴作品描寫的是“理想中宛若神似的人物”現“如和煦的暖風吹過沙灘般的飄逸的心境”,具有將稍縱即逝的靈感捕捉到的能力,有很強的意識流意境,在作品段落和曲式的設計上都大膽借鑒了西方音樂的創作思維,充分體現了當代青年作曲家在特定時期的敏感與敏銳。《絲路》是整場音樂會中唯一一首四手聯彈作品,是青年作曲家艾珺的創作。這部作品有著濃厚的懷古情緒和對西域往事的想象性描繪,音樂中描寫了凄美的漫漫黃沙,模仿了駝鈴的空靈音響,表現了人們在茶馬古道上的艱辛不易和內心對美好希望的憧憬。“疊藝”在演奏上結合技巧和音樂美學,進行了一定的二度創作和新的演奏探索,使音色更加空靈飄逸,旋律悠揚灑脫,描繪出一種凄美之景。
第三部分的兩首作品《紅旗頌》和《七七聯歌》都是在原曲的基礎上,通過鋼琴化手法和演奏技術進行改編創作而成,以特有的西方音響來描繪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斗志。在《紅旗頌》原有的鋼琴版本的作品基礎上,“疊藝”組合通過二度創作,在樂曲開始的部分,將連續三和弦的引子樂句進行更加合理平衡的重新分配和修改,音響效果充分展現出兩臺鋼琴的統一和對立。縱深音響和多維橫向空間使音樂在聆聽上促成一種完美的平衡和交響性的三維立體音響,以達到不同于管弦樂隊的交響效果,但與之相比音響上更加純凈,音樂上更具有張力。由郭志鴻先生改編創作的《七七聯歌》組曲,包含了《“雙七節”挽歌》《游擊隊戰歌》《二月里來》《到敵人后方去》四段,其創作手法異于前面提及的所有作品,每一首改編作品的手法、運用的和聲音響都是純粹的西方創作技法,七和弦、九和弦的頻繁出現結合我們自己的民族調式,呈現出別樣的和聲色彩和音樂律動的獨特對立。第一段《“雙七節”挽歌》由兩架鋼琴于最低音區的對話式演奏開始,營造出特殊年代強烈的不安和壓抑,伴隨著主題旋律的出現,音樂逐漸明朗,富有彈性,兩架鋼琴的精彩對話在這首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大量的不協和分解音程給樂曲披上了濃厚的斗爭感,旋律交織描繪、勾勒出人們心中的悲情之憤慨。第二段《游擊隊戰歌》是《七七聯歌》中最為耳熟能詳的一曲,音色輕巧,顆粒飽滿,旋律靈動,節奏活躍,富于變化,具有鮮明的進行曲風格。《二月里來》具有清新的民歌風格,裝飾音、波音、流動跑句的運用增添了曲調秀美的抒情色彩。這段音樂柔美舒緩,與前兩段有著鮮明的對比。悠揚的旋律在指尖與琴鍵的碰撞中細膩流出,頗具民歌小調的風味,金色麥田之景于琴聲中勾勒在觀眾的腦海里,似戰后祥和之景,安寧而恬靜。最后一段《到敵人后方去》中大段的跳音與規整的節奏型將進行曲風格進行到底,作品中大量運用擴展的七、九和弦和離調似的臨時變化音,使得整首作品的和聲音響自始至終在協和與不協和、西式與中式音調之中碰撞,音響厚重而充滿張力。這部分的每一段音樂作品都牢牢地根植在中國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之上,作品中的旋律、和聲、節奏無不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同時又融進純西方的和聲技法,使得民族旋律和西方技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副獨特而濃厚的現代作品的畫卷。
“疊藝”組合通過一次次地排練,從熟讀譜面到進行分析,由淺入深地挖掘,對樂句、樂段逐一琢磨其意蘊,最終在詮釋上達成統一的觀點。在完全敲定音樂狀態和作品表現之后,再與作曲家進行深入地溝通,結合自身的演奏實踐調整譜面,真正做到二度創作,從而使音樂整體上更為順暢、具有張力,作品詮釋更加完整。中國作品的魅力不僅僅局限于旋律的耳熟能詳,更在于獨特的音樂語匯和情感的充分滲透。在二度創作中,除了調整譜面各聲部的對比及部分和聲的精準運用,也必須得到聽眾充分的共鳴,同時注入自身情感于音樂中,通過演奏來完整表達作品的全部思想,使得音樂作品的靈魂得以充分地體現,這樣音樂才能打動聽眾,直擊心靈。把作曲家的作品更好地呈現給聽者,最終帶動聽者去讀懂作曲家的所思所想,理解音樂中的所有,使得演奏者、作曲者與聽眾,達到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共鳴和完全融合的三者統一。
通過這場演出,我們用指尖與琴鍵碰撞,讓觀眾透過音樂,聆聽到了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音樂故事。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聽眾們對于原創作品的喜愛程度大大超過改編曲目,或許是因為改編曲目對于他們來說早已耳熟能詳,且那份情誼也已深深地烙在心田,那些站在當今視角進行創作的更為新穎的原創作品則給予了他們新的體悟和感觸,也讓他們更進一步地了解到當代中國作品的模樣。
希望通過“疊藝”組合的二度創作及演奏,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鋼琴重奏作品,聆聽到作曲家的心聲,感受中國音樂的魅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