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文, 胡希軍, 羅紫薇, 肖志鵬, 胡芳, 韋寶婧
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格局動態分析
胡芳文, 胡希軍*, 羅紫薇, 肖志鵬, 胡芳, 韋寶婧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以上杭縣為例, 對縣城城區公園綠地景觀格局演變進行研究。在ArcGIS和Fragstats景觀指數分析軟件的支持下, 選取了破碎度、連接度、均勻度、聚集度、景觀多樣性和分維數等指數對上杭縣城城區2009、2013和2018年公園綠地景觀格局的動態變化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 (1)2009—2018年, 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總面積從99 hm2增加至185 hm2, 斑塊數量從24個增加到35個。(2)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是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中的優勢景觀元素;游園數量最多, 斑塊所占景觀面積的比例最少; 整體公園綠地斑塊分維數較低, 研究區整體景觀形狀較為規則。(3)聚集度指數下降, 公園綠地景觀的破碎度程度增加; 景觀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呈遞增趨勢, 公園綠地呈均勻化發展; 龍翔片區和城南產業片區公園綠地分布偏少。(4)政策是公園綠地景觀格局變化的主導因素。基于公園綠地景觀格局動態分析結果, 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以期為上杭縣及其他縣域級小城市的公園綠地規劃、城市生態建設提供參考。
公園綠地; 景觀格局; 空間布局; 動態分析; 上杭縣
近年來, 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來進行城市景觀格局研究較熱, 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對綠地景觀格局的研究常作為城市景觀格局研究的組成部分, 主流研究將城市作為景觀研究的對象, 以土地利用為出發點作研究, 而非僅以綠地為對象[1], 如廣州、重慶、南京、沈陽、貴陽等[2–6], 同時, 城市綠地景觀格局的研究集中于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如北京、廣州、合肥、沈陽、烏魯木齊等[7–11], 中小城市研究則相對較少[12], 針對縣域級別的城市綠地景觀格局時空動態分析鮮有報道[13]。與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相比, 縣域級別有其特殊性, 同時縣和縣域是我國對社會發展和經濟生產進行組織與管理的最基本的行政單元[14], 在較大尺度上開展的綠地景觀格局與優化配置研究, 對縣域綠地系統規劃提供的參考價值較小。因而, 對縣域級別的城市綠地景觀格局的研究, 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上杭縣2013年11月成功申報福建省園林縣城, “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正在申報, 研究擬通過對上杭縣城區2009、2013和2018年公園綠地景觀格局動態變化進行分析, 探究出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格局演變的規律, 并發現城市綠地系統建設與規劃的不足之處, 提出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以期為上杭縣公園綠地系統的中長期規劃及近期景觀質量的提升提供數據參考和理論依據。
上杭縣位于福建省龍巖市西部, 汀江中游, 位于116°15′50″—116°56′47′′E , 24°46′02″—25°27′47″N之間, 土地總面積2879 km2, 地處武夷山脈南麓和博平嶺山脈之間, 屬“冬無嚴寒, 夏無酷熱”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四季分明, 氣候溫和, 雨量充沛, 水系密布, 水系主體為汀江, 流程112 km。2017年上杭縣建成區人口總數約12.52萬人, 綠地面積545.85 hm2, 綠地率38.39%, 綠化覆蓋率約為41.62%, 公園綠地面積約為185.56 hm2,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為14.82 m2/人,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約為85.00%。
上杭縣中心城區總面積96 km2, 由北部城區新城區、北部城區老城區、南崗片區、龍翔片區和南部產業區五個片區構成。2013年上杭縣城成功申報省級園林縣城, 2018年積極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研究以《上杭縣城總體規劃(2015—2030)》中的規劃外環路與北部G305復線界定研究區范圍(圖1), 研究區總面積為33.63 km2, 其中現有城市干道和水系分布見圖2, 各片區劃分圖見圖3, 該區域是上杭縣中心城區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區域, 區內城市綠地景觀格局對中心城區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研究數據包括上杭縣分辨率為0.54 m的2009、2013和2018年Google Earth衛星影像圖、分辨率為0.2 m的2018年航空攝影數字正射影像圖(圖4)、2018年城區修測地形圖(1:1000)、《上杭縣城總體規劃(2015—2030)》、《上杭縣城綠地系統規劃(2018—2030)》、上杭縣統計年鑒及近年來上杭縣園林綠化統計資料。
影像校正使用2018年上杭縣城區修測地形圖采集控制點進行校正, 將2018年上杭縣城區修測地形圖DWG文件、2018年上杭縣航空攝影數字影像圖(圖4)以及Google Earth衛星影像圖(2009、2013、2018年)導入ArcGIS 10.5, 對Google Earth衛星影像圖進行地理配準及裁剪等預處理, 通過人機交互目視解譯方法完成公園綠地斑塊的繪制, 并按照《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中的綠地分類方法對相應的公園綠地類型進行賦值, 制作成公園綠地專題圖。

圖1 2020年上杭縣城區道路規劃
Figure 1 Urban road planning map of Shanghang county in 2020

圖2 上杭縣現有城區道路與水系分布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urban roads and water systems in Shanghang county

圖3 上杭縣片區劃分圖
Figure 3 District division map in Shanghang county

圖4 2018年5月上杭縣城區航空影像
Figure 4 Aerial image of Shanghang county (2018.05)
以2009年、2013年、2018年上杭縣中心城區0.54 m精度Google Earth衛星影像圖為信息源, 以2018年上杭縣城區修測地形圖、數字正射影像圖(圖4)和DWG格式的公園綠地現狀圖為輔助數據, 結合GPS定位外業調查數據在ARCGIS環境下進行配準、校正、矢量化, 以人工目視解譯的方法進行公園綠地信息的提取, 建立上杭縣公園綠地地理空間數據庫; 再將矢量數據轉化為1 m柵格圖, 利用空間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s 4.2結合Excel計算景觀格局指數。將城區的公園按照不同分區和公園綠地景觀類型進行分類, 對數量、面積和景觀格局指數進行統計分析, 據此分析上杭縣公園綠地的類型和分布格局是否合理, 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
2.2.1 公園綠地分類體系的確定
依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17)及上杭縣公園實際情況, 將上杭縣公園綠地分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四類。上杭縣公園綠地類型劃分及其內容如表1所示。
2.2.2 公園綠地景觀格局指數的選擇
景觀指數是指能夠高度濃縮景觀格局信息, 反映其結構組成和空間配置方面的簡單定量指標[15]。針對上杭縣綠地景觀的特點, 在景觀格局分析軟件Fragstats 4.2中, 斑塊類型尺度水平上選用了3類指標[11,16]: 面積—邊緣指標、形狀指標和聚散性指標; 景觀尺度水平上選用了4類指標: 面積—邊緣指標、形狀指標、聚散性指標和多樣性指標(表2), 各景觀格局指數的表達式及生態學意義參見Fragstasts 4.2使用手冊, 通過對上杭縣2009年、2013年和2018年景觀格局指數代表的生態意義的描述, 對上杭縣公園綠地景觀格局動態變化進行分析。
從表3可見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構成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公園綠地總面積由2009年的99 hm2增加到2018年的185 hm2, 公園綠地的斑塊數量由2009年的30個增加到2018年的46個, 這表明2009—2018年間上杭縣城區公園的個數和公園綠地面積在不斷增加, 這和上杭縣城嚴格執行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 積極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和國家園林縣城密切相關。

表1 上杭縣公園綠地類型劃分及其內容

表2 上杭縣公園綠地景觀格局指數

表3 上杭縣城區三期公園綠地景觀格局特征指標動態變化

表4 上杭縣不同片區公園綠地景觀格局特征指標動態變化
由表4知: 在公園綠地斑塊數量方面, 龍翔片區和城南產業片區在2009—2018年間變化不大, 均從0個增加到1個, 北部城區新城區斑塊數量增加量最大, 由2009年的16個增長到2018年的24個, 北部城區老城區次之, 增長量為4個; 公園綠地面積方面, 2009、2013、2018年公園綠地面積均以南崗片區最大, 城南產業片區最小, 北部城區新城區增長最快, 增長量為42.15 hm2, 南崗片區次之, 增長量為24 hm2, 2009—2018年各區公園綠地斑塊密度由大到小的順序表現為北部城區老城區>北部城區新城區>南崗片區>城南產業片區>龍翔片區, 即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建設重點放在北部城區新城區、北部城區老城區和南崗片區。參照《上杭縣城總體規劃(2015—2030)》知, 龍翔片區和城南產業片區變化較小是由于居住區分布及新建均較少, 其中龍翔片區2018年已建設用地主要是學校、醫院、污水處理廠等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以及部分村莊建設用地, 未建設用地主要是林地、耕地和園地, 城南產業片區2018年已建設用地主要是工業用地以及少部分居住用地。
3.2.1 面積—邊緣指標
斑塊類型面積(CA)及斑塊類型所占景觀面積的比例(PLAND)是度量景觀組分的指標, 也是確定優勢景觀元素的重要依據[17], 其值的大小制約著此類型斑塊的豐度、數量, 結合最大斑塊指數(LPI)可幫助我們確定景觀中的基質或優勢景觀元素。從表5可知2009、2013和2018年上杭縣城區不同類型公園綠地CA、PLAND和LPI大小順序一致表現為: 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 這表明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是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中的優勢景觀元素, 對整個景觀的貢獻率較高。
平均斑塊大小(AREA_MN)代表一種平均狀況, 可以結合斑塊密度用來對比斑塊類型間的差異及斑塊類型的聚集度和破碎程度, 相對而言, AREA_MN越小, 其破碎化程度就越大。若斑塊密度大而平均面積小, 表明綠地被分割破碎的程度高; 若斑塊密度大而平均面積也大, 說明綠地分布較均勻; 若斑塊密度小而平均面積大, 說明綠地集中呈團狀[18]。由表5知: 2009—2018年不同公園類型斑塊密度大小順序均為游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綜合公園, AREA_MN大小順序一致表現為: 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 游園斑塊密度最大而平均面積最小, 說明游園面積普遍較小, 多零散分布, 破碎化程度高; 綜合公園斑塊密度最小而平均面積最大, 說明綜合公園綠地面積大且表現出集聚呈團狀的特征。

表5 上杭縣城區不同類型公園綠地景觀格局特征指標動態變化
3.2.2 形狀指標
平均斑塊分維數(FRAC_MN)反映景觀斑塊外部形狀的復雜程度, 取值范圍為: 1 3.2.3 聚散性指標 斑塊個數(NP)及斑塊密度(PD)反映的是景觀內部空間結構的基本特征, 是對景觀空間構型異質性的度量, 其值的大小與景觀的破碎度也有很好的正相關性, 綜合表4、表5可知, 研究區域內斑塊總數從2009年的30個增長到2018年的46個, 四類公園綠地在2009—2018年間NP和PD由大到小表現為: 游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綜合公園, 其中游園在2009—2018年間NP和PD均為最大, NP從2009年的19個增長到25個, PD從2009年的0.565個·km-2增長到0.743個·km-2, 社區公園次之, NP從2009年的7個增長到10個, PD從從2009年的0.208個·km-2增長到0.297個·km-2, 結合各年公園綠地分布圖(圖6、圖7、圖8)可知: 游園和社區公園分布較為分散, 破碎化程度高, 其中游園面積普遍較小且分布零散, 社區公園被城市道路分割破碎的程度高。 圖5 2009年公園綠地分布圖 Figure 5 Park green space distribution map in 2009 圖6 2013年公園綠地分布圖 Figure 6 Park green space distribution map in 2013 圖7 2018年公園綠地分布圖 Figure 7 Park green space distribution map in 2018 斑塊凝聚度指數(COHESION)度量的是斑塊類型水平上的相應斑塊類型的物理連接度; 分離性指數(SPLIT)反映的是景觀類型中斑塊個體分布的分離程度, 分離程度越大, 表明景觀斑塊在研究區域內分布越分散。由表5知: 2009—2018年間COHE-SION由大到小順序一致表現為: 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 SPLIT由大到小表現為游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綜合公園, 由此可知: 在斑塊類型水平上, COHESION與SPLIT顯示出一定的負相關性, 游園和專類公園的COHESION值低于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 SPLIT值高于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 說明游園和專類公園離散度要高于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 游園的COHESION值最小而SPLIT最大, 故游園離散度最高, 連通度最低。 景觀水平上的景觀形狀指數(LSI)和平均斑塊分維數(FRAC_MN)在2009—2018年間略微有所增加, 由2009年的6.12、1.113增加到2018年的9.91、1.125(表3), 說明上杭縣公園綠地斑塊在人為活動影響下, 其形狀有趨于復雜的趨勢。 綜合表5可知: 2009—2018年各公園綠地類型FRAC_MN均集中于1.04—1.22, 均小于1.5, 說明研究區域景觀的整體景觀形狀較為規則, 這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建設; 由表3知: 最大斑塊指數(LPI)呈顯著減少的趨勢, 從2009年的76.08%減少到2018年的52.83%, 雖然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仍是優勢景觀類型, 但隨著人為活動的干擾, 這兩者的優勢度已大大降低, 公園綠地的面積雖然一直在增加, 由于綠地分布較離散, 所以優勢度還不明顯; 均勻度和優勢度呈負相關關系, 各綠地類型分布越均勻, 均勻度越高, 優勢度越低, 2009—2018年, 均勻度(SHEI)呈遞增的趨勢, 從2009年的0.54增加到2018年的0.73, 逐漸接近于1, 說明研究區景觀中優勢類型的優勢度不斷降低, 各公園綠地類型趨向于均勻分布, 但局部片區也存在分布不均衡的情況, 龍翔片區和城南產業片區由于已建居住用地較少, 故公園綠地分布少, 2018年龍翔片區和城南產業片區的公園綠地數量均為1。斑塊密度(PD)和景觀分割性指數(DIVISION)呈不斷遞增的趨勢, PD由0.89個·km-2增加到1.37個·km-2, DIVISION從2009年的0.41增加到2018年的0.69, 聚合度(AI)呈遞減趨勢, 由2009年的99.55%減少到2018年的99.40%, 說明景觀破碎化程度增強, 景觀空間分散程度增加, 景觀異質性增強。香農多樣性呈遞增趨勢, 由2009年的1.70遞增到2018年的3.25, 說明人為活動對景觀的干擾程度增強, 由于公園綠地類型沒有發生改變, 所以各公園綠地類型所占比例愈趨均勻, SHEI呈現遞增的趨勢也驗證了這一結論。 公園綠地景觀格局的演變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既有自然因素, 如氣候變化, 水文條件變化及突發的自然災變等, 也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及政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19]。一般而言, 自然因素對景觀格局的影響通常是在大的時間尺度上, 而經濟發展及政策的改變常在較小時間尺度上作為景觀格局變化的主導因素[20]。 根據2009—2018年上杭縣統計年鑒及上杭縣政府公布的相關材料知, 上杭縣在此期間未出現顯著改變綠地格局的自然災變, 自然條件同樣未出現影響綠地景觀格局的重大變化。因此, 自然因素不是上杭縣綠地景觀格局演變的主導因素。 人口、經濟、政策等人為因素通常是城市綠地格局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11,21]。通過對上杭縣發展情況的考察, 包括GDP、城區人口、以及上杭縣綠地建設的政策等其他因素(表6), 認為政策變化是上杭縣公園綠地景觀格局演變的主導因素。上杭縣政府的政策變化對公園綠地景觀格局的改變起到了主導作用。2002年上杭縣制定了《上杭縣城總體規劃》, 雖然確定了上杭縣的城市性質為“縣域中心, 礦業及加工工業的江濱園林城市”, 但未對綠地系統建設予以足夠重視。而在上杭縣決定參評園林城市后, 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與措施, 集中體現在2012年上杭縣完成了《上杭縣城綠地系統規劃(2013—2030)》的制定與實施, 2013年11月上杭縣通過省級園林縣城的考評驗收, 并決定繼續參評國家園林縣城, 并于2016年制定了《上杭縣城市綠地景觀空間導向規劃(2016—2030)》。上述政策的出臺極大地促進了綠地系統的建設, 改變了2009—2018年間上杭縣的公園綠地景觀格局。 (1)2009—2018年, 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的數量和面積增幅較大, 這和上杭縣城嚴格執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積極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和國家園林縣城密切相關; 綜合公園和社區公園是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中的優勢景觀類型, 游園數量最多, 離散程度最高, 面積占比最小, 游園面積占景觀的比例波動在2.5%—2.76%之間, 反映了上杭縣公園綠地以“大斑塊為主, 小斑塊為輔”的景觀結構; 各區公園綠地數量以北部城區新城區最多, 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建設重點在北部城區新城區、北部城區老城區和南崗片區。 景觀格局指數變化: 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呈增長趨勢, 優勢度和聚集度呈減少趨勢, 說明公園綠地空間分布趨于均勻化, 各公園綠地類型比例趨于均勻; 由于人類對公園綠地的干擾活動, 導致公園綠地破碎化程度增加, 尤以游園破碎化程度增幅最大, 破碎化程度最高, 連通性最低, 但由于景觀水平上公園綠地是趨向于均勻分布的趨勢, 隨著公園綠地斑塊數量的增加,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的覆蓋度也在不斷增加; 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分維數有略微增加的趨勢, 但整體公園綠地景觀分維數偏低, 各公園綠地類型FRAC_MN均集中在1.04—1.22, 斑塊邊界形狀較規則簡單, 尤以游園和綜合公園這兩類公園綠地分維數最低, 這是由于其規劃設計模式化, 同時受周圍城市干道分割, 景觀分隔嚴重, 斑塊數量多, 形狀較為簡單, 這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建立和維護。 表6 2009—2018年上杭縣城發展概況 上杭縣公園綠地發展歷程中, 政策是公園綠地格局變化的主導因素, GDP的穩定增長、城區人口規模增加以及市民對于公園綠地日益增長的需求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1)在城市公園綠地系統規劃設計中, 考慮增加公園邊界形狀的復雜程度, 以提高綠地景觀單元的分維數, 加強公園綠地斑塊邊界與周圍環境的聯系, 營造自然化的綠地景觀, 更好的發揮邊緣效應, 以提高和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 (2)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 考慮人口分布密度、公園綠地服務半徑、城市環境狀況等需求, 因地制宜地進行空間布局, 在熱島效應、防災避險功能不足和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 結合有利條件升級改造城區的小斑塊綠地, 適當擴建或增建游園, 發揮其規模效應, 降低人為干擾強度, 提高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度。 (3)結合上杭縣各級城市干道和汀江水系脈絡, 分級建設城市綠色廊道或者帶狀公園, 有機聯系游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和綜合公園綠地等斑塊, 構筑點、線、面相結合的連續的生態綠地網絡, 增加綠地斑塊之間的連通性, 降低景觀破碎度, 有助于動物在城市內部的遷徙, 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態系統的持續穩定[22]; 龍翔片區和城南產業片區汀江沿岸綠地植被生長茂盛, 可考慮規劃濱水公園, 建設濱水綠道, 增強與其他片區公園綠地的連通性, 改變公園綠地分布不均的現狀; 增建或擴建游園和專類公園, 提高這兩類公園綠地占景觀面積比, 從而提高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多樣性指數。 [1] 韓周林, 梁玉喜, 孫大江. 基于Quick bird影像的成都市高新區綠地景觀格局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0, 26(17): 238–241. [2] 蔡小波, 許學強. 廣州市中心鎮建設用地景觀格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熱帶地理, 2011, 31(5): 478–483. [3] 田雨, 周寶同, 付偉, 等. 2000—2015年山地城市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動態演變研究——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9, 28(6): 1344–1353. [4] 郭繼強, 潘潔. 南京市熱島效應與景觀格局的動態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 2019(3): 139–146. [5] 孫雁, 劉志強, 王秋兵, 等. 1910年以來沈陽城區土地利用空間格局變化[J]. 中國土地科學, 2012, 26(9): 41–47. [6] 劉璽, 何守陽, 劉貝貝. 巖溶山區城鎮化進程的土地利用景觀格局演變特征——以貴陽市為例[J]. 地球與環境, 2019, 47(4): 527–536. [7] 楊鑫, 張琦, 吳思琦. 特大城市綠地格局多尺度、系統化比較研究——以北京、倫敦、巴黎、紐約為例[J]. 國際城市規劃, 2017, 32(3): 83–91. [8] 蔡彥庭, 文雅, 程炯, 等. 廣州中心城區公園綠地空間格局及可達性分析[J]. 生態環境學報, 2011, 20(11): 1647– 1652. [9] 劉敏, 李滿春, 黃秋昊, 等. 合肥市中心城區城市綠地景觀格局與可達性[J]. 林業科技開發, 2014, 28(1): 128–133. [10] 李俊英, 施拓, 閆紅偉, 等. 基于可達性的沈陽市城市綠地景觀格局優化[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6, 31(3): 285–290. [11] 玉蘇普江·艾麥提, 阿里木江·卡斯木. 烏魯木齊市綠地景觀格局動態變化及驅動力分析[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2013, 33(9): 93–97. [12] 楊威, 陳秋曉. 基于Quickbird影像的中小城市綠地景觀格局分析——以樂清市為例[J].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1, 38(6): 716–721. [13] 蘇同向, 王浩, 費文君. 基于GIS的玉田縣城綠地景觀格局分析[J]. 林業科技開發, 2011, 25(6): 51–54. [14] 羅紫薇, 胡希軍. GIS支持下的上杭縣城市景觀格局分析[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9, 34(3): 225–230+272. [15] 鄔建國. 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3–98. [16] 付暉, 方紀華, 許先升, 等. 海口市中心城區公共綠地景觀格局分析[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4, 29(6): 260–265. [17] 么欣欣, 韓春蘭, 劉洪彬,等. 基于RS與GIS的沈陽市土地利用及景觀格局變化[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21(2): 158–161. [18] 何小玲, 彭培好, 王玉寬, 等. 成都市主城區綠地景觀格局動態變化研究[J]. 西部林業科學, 2014, 43(5): 30–35. [19] 汝緒偉, 江濤. 城市綠地演化驅動因素與景觀格局空間分析——以濟南市建成區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5): 197–203. [20] 烏日汗.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綠地景觀動態及其規劃研究[D]. 南京: 南京林業大學, 2008: 76–82. [21] 謝念斯, 劉勝華. 廣州市城市綠地空間格局及其關聯性分析[J]. 生態科學, 2019, 38(3): 55–63. [22] 魏緒英, 蔡軍火, 葉英聰, 等. 基于GIS的南昌市公園綠地景觀格局分析與優化設計[J]. 應用生態學報, 2018, 29(9): 2852–2860. Dynamic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park green space in Shanghang county HU Fangwen, HU Xijun*, LUO Ziwei, XIAO Zhipeng, HU fang, WEI Baoji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realize the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of park green spaces of the county. Shanghang county has taken as a study case.By using the ArcGIS and Fragstats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software, and choosing landscape indices that include patch density, cohesion index, evenness index, aggregation index,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 we analyz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park system in Shanghang county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9, 2013 and 2018.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2009 to 2018, the total area of parks in Shanghang county increased from 99 hm2 to 185 hm2, and the number of patches increased from 24 to 35. (2) Comprehensive parks and community parks were the dominant landscape elements in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park system in Shanghang county. The number of gardens was large and the area accounted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landscape.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whole park green patch was low, and the overall landscape shape in the study area was relatively regular. (3) The aggregation index decreased, and 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of park green landscape increased continuously.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park green space showed a uniform develop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park green space in Longxiang district and south of the city industrial district was less than normal. (4) Policy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in the change of park green spac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ynamic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park green spac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ark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Shanghang county and other small cities at county level. park green space; landscape pattern; space layout; dynamic analysis; Shanghang county 10.14108/j.cnki.1008-8873.2021.02.017 P901 A 1008-8873(2021)02-133-09 2019-12-16; 2020-01-1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十三五”重點學科(風景園林學)(林人發[2016]21號); 湖南省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項目(湘教通(2018)469號) 胡芳文(1994—), 男, 湖南邵陽人,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景觀生態學方面的研究, E-mail:18508483284@163.com 胡希軍(1964—), 男, 浙江東陽人,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景觀規劃與生態修復、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研究,E-mail:120795043@qq.com 胡芳文, 胡希軍, 羅紫薇, 等. 上杭縣城區公園綠地景觀格局動態分析[J]. 生態科學, 2021, 40(2): 133–141. HU Fangwen, HU Xijun, LUO Ziwei, et al. Dynamic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park green space in Shanghang county[J]. Ecological Science, 2021, 40(2): 133–141.


3.3 景觀水平上的景觀格局變化
3.4 公園綠地演變的驅動因素分析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2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