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武敬杰
(吉林化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勢在必行,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建設,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1]”。
新文科建設的程度決定著文科課程功能能否最大化發揮,這是學界共識。為此,國外內學者對其頗為關注。美國希拉姆學院2017年率先提出的 “新文科”概念,是指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課程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2]。國外名校的通識教育課程較早嘗試了跨學科的深入探討,斯坦福大學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在線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國內學者認為,新文科是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3]。還有學者指出,新文科建設要在傳統文科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實踐意義[4],課程內容擺脫單學科化、導論概論化,增加課程的學業挑戰度,打造通識教育“金課”。
思政課屬于新文科通識課建設范疇。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培養時代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不僅需要建設“新工科”,也需要建設“新文科”。2019年是新文科建設元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 2.0,全面推進包含新文科在內的多個新學科建設。新文科建設致力于培養能夠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需求,既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國際前沿視野、家國情懷的一流人才。同時,新文科建設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強調人文學科與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相結合[5]。因此,思政課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重要的人文社科課程之一,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需要努力深化其改革,與專業課交叉融合,與互聯網、大數據相結合,不斷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和實踐要求,以增強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解決大學生思想觀念、精神價值等有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也是新文科建設的價值所在,以此回應新文科建設當中要求高校培養人才要服務于國家、應對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等基本宗旨。總之,應用型本科思政課改革應當構建“全”“新”“特”“尖”的課程體系,守“育人”之初心,走出具有時代特色、兼具國際視野的思政教育發展之路。因此,如何緊密聯系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認知特點來對接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課教育教學,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最終目標。
教學理念是思政課教師在實施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基本問題的深層次的規律性認識[6],也是思政課教師從事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導原則和信念。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理念應注重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應用型本科高校需求的匹配互動,探尋其中應遵循的內在規律,新文科背景下注重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回應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基于此,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改革應著重探討:思政課與專業課相結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成人與成才相結合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理念,這是開展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前提與基礎,同時也體現了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育人的“范圍全”。
教學內容是進行思政課教學的核心要素,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的大學生通過網絡渠道獲取信息量非常大而快速,也會對社會焦點、熱點問題有一定的認知和思考,這同時也給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的任務,新文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要回應這種變化。思政課教學內容根據這一變化如何及時做出調整。因此,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改革應從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教學體系、提煉有效教學問題、回應重大現實問題三個核心板塊來優化思政課教學內容,實現與學生精神需求互動,以解決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從教材體系向解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實際思想問題的教學體系進行有效轉化,回應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沒有針對性的問題。這是開展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改革的第一個抓手,體現了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育的“內容新”。
話語體系是思想和語言的結合體[7],是特定的言語方式,并有其特殊機制。不同教育價值取向會催生不同的話語方式,產生不同的話語意涵,形成不同的話語場域效應[8]。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如何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恩格斯曾說:“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話語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最能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9]。在當代中國,政治話語表達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過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話語形式。政治話語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成員對執政黨的政治認同程度。然而,政治話語基于其固有的政治屬性,必然包含著大量的富有時代色彩的政治詞匯,這些詞匯從其表達方式來看,與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用語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種差別最終演變為認知層面的張力。部分社會成員在受教育程度、知識背景、成長經歷等因素的作用下,對政治話語采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話語的守正創新,關鍵在于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政治話語雖然具有不可動搖的政治屬性,但是它能夠以一種更加具有親和力的方式表達出來。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政治話語,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文件中的政治話語。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主觀能動性極強的教育行為,它的開展必須面向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生產勞動實踐和政治實踐,從而將政治文件中的政治話語轉化為面向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的政治話語。政治話語的守正創新,一方面要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正,另一方面要開創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表達方式之新。讓日常生活的各種元素充分圍繞在政治話語的周圍,使這種話語成為一種帶有“煙火氣”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從而引起受教育者的興趣與共鳴。這是開展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改革的第二個抓手,體現了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育的“特殊性”。
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多種教學方法被廣泛使用,教學實效得到了較大提升。但事實上,學生到課率低、抬頭率低、點頭率低的現象依然存在,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尚顯不足,課程對學生的實際影響還有待增強,應用型本科院校這種情況會更加凸顯。思政課的改革要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思維特點,對交互式、翻轉式課堂、線上式、直播式等與新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要大膽嘗試與探索[10],以解決傳統思政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落后、點頭率低等缺陷,回應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怎么教的問題。這是開展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改革的第三個抓手,反映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育的“技術尖”。
吉林化工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改革,并在思政教學和育人方面實現了一定的創新與發展。
新文科背景下,吉林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以專業課的工程認證為觸發點,將思政教育同專業課相對接。馬克思主義學院多次組織思政課教師研討五門思政課教學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嘗試多條腿走路,不拘泥于一種形式。教學內容上強調結合理工科專業來講,不能一味地空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或者人生理想等。思政課以往教學效果不佳,無非是學生認為思政課空泛,學生本身缺少學習內動力。那么要解決空泛的問題,一定是與專業課結合起來,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這幾門思政課,正在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專業興趣、專業前景、專業價值來進行改革。同時,吉林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注重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守正創新,在守住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底線的同時,積極研討符合青年大學生語言特點的話語方式運用于課堂,這既能實現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同時又適應于高校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目標,為應用型專業增添教育特色和育人內涵,更是思政課在國家提出“新文科建設”后的必然路徑,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果。思政課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專業價值觀,讓學生明確自己在開展專業社會實踐時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以道德的利弊去評判專業實踐的價值。同時思政課與專業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能夠為理工科專業教學帶來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借鑒與啟示,它能夠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批判思維、辯證思維等去看待專業實踐的客體和過程,從而不斷推進學生專業實踐的創新。應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方面來源于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和運用,另一方面則來自自身對于專業知識運用的創新。學生可以根據社會需求進行相關的專業社會實踐,這是一種應用目的創新。學生也可以實現在實踐上的學科交叉,這是一種價值創新。但無論怎樣,這都離不開學生對于創新思維和自身人格的培養,這也是思政教學結合理工科專業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培養人才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也要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引導學生建立專業精神,這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專業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吉林化工學院對于應用型專業學生的培養需要以創新型、技術型人才作為目標,在這種人才發展的要求下,馬克思主義學院不斷以思政教學引導學生開展專業上的綜合素養的培養和發展,這不僅有利于實現理工科專業學生個人的人格發展,也能帶動其專業能力上的有效提升。更為重要的是,思政課教師也應具有一定的格局,善于并樂于指導專業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增強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的理論功底,吉林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還成立了“重大會議精神宣講團”和“社會前沿問題研究中心”,同時服務專業課教師和學生。這不僅為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專業理論學習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理工科專業理論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應用價值,同時也將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教學內容當中,使學生不斷培養自己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從而實現個人的綜合發展。
思政教育和專業課教學的交匯點在于實現人才的培養,思政課教學需要借助于專業教學實現其應用價值,而專業課教學也需要思政教育在社會實踐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為其指明方向。應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培養需要實現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的統一,并且需要借助互聯網機制不斷加強兩者融合育人價值。吉林化工學院在疫情期間,開展以抗疫、防疫為主題的思政教育線上活動,這能夠增強學生的擔當意識,并且以當前的抗疫精神引導自己的專業學習,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動力。互聯網能夠深化思政教學和專業教學的課程融合,不僅實現教學內容的復合化、多樣化,同時借助于多媒體形式能夠實現教學手段和學習手段的創新化,這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以互聯網虛擬情境開展相關的專業實踐,引導學生以更加立體、客觀的方式明確專業實踐的效果和社會影響。互聯網整合思政教學和專業教學的優勢,在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實踐中能夠學習到更加多元化的課程,并且借助于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實現多學科學習和實踐效果的整合,不斷提升學生對于多學科學習和實踐的綜合能力,這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新文科背景下實現了新的育人格局,促進學生在專業能力和自身人格上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