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武文
摘要:現代化設施設備極大提供了生產效率,但使生產結構逐漸復雜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幾率,對生產工作造成威脅。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現存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質量的可行性策略,旨在以應急預案為突破口,降低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幾率與事故損害程度,確保生產效率,完善應急預案管理體系。
關鍵詞: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防;安全管理
引言:加強應急預案管理是從源頭消除安全事故隱患,結合現階段安全生產活動進行全面分析,根據以往事故發生情況及解決方案制定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對策,為生產企業構建應急體系,提高生產工作安全性。隨著《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的再次修訂,提升了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重視程度,并對安全風險識別、預案編制與執行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現存問題
1.缺乏風險識別能力
風險識別能力可直接決定生產安全事故抵抗能力,依據風險識別展開安全風險預警,以此提高生產類企業生產安全隱患排查、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將安全事故對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但在當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中,并未對風險識別及事故預警加大重視,對安全事故處于被動應對狀態,“輕風險識別、重事故搶救”,對生產安全事故事前抵御工作缺乏重視,繼而造成應急預警管理不當問題。
2.第三方機構編制預案
對于生產類企業而言,其缺乏專業應急預案編制人員,無法自身獨立完成編制導則工作,無實質性生產安全事故評估及預測體系,因此為落實國家法律規范,則聘請外部第三方機構代為編制應急預案,導致所編制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與企業實際不符。由于企業內部應急預案缺乏實際效果,導致預案編制體系不完善,為企業安全生產埋下隱患。
3.安全應急意識不足
在企業經營發展中多注重實際經營效益,對生產安全事故處理缺乏重視,此外部分企業領導者無生產操作經驗,應急處理相關知識匱乏,在長期經營發展中導致企業內部形成了輕視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的不正風氣。根據新修訂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來看,需結合生產部門日常工作流程及崗位特點制定應急處理方案,并對安全事故常發現場加強應急預案管理,但由于企業管理者安全應急意識不足,且企業內部員工思想懈怠,導致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存在較大漏洞。
4.安全應急建設落后
在當前企業發展中,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建設理念落后,導致安全事故應急機制不健全的問題,此外應急預案缺乏實用性,生產安全突發事故產生時無法及時應對,繼而造成極大安全隱患,而產生安全應急建設落后問題的主要原因則在于企業內部專業化人才不足,集中表現為無專業人員引導、應急處理團隊執行力不佳、缺乏先進應急預案管理技術三個方面,導致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工作無法順利推進。
除安全人才素質缺乏外,生產經營單位對應急資源調查不足,導致生產安全應急設備配置不全面問題,例如:干粉滅火器數量不足,導致部分區域無滅火設備;在日常生產區域內,未布置醫藥箱等急救工具,一旦由于操作失誤或設備故障造成工作人員受傷,可及時應用急救工具進行的處理,但在當前生產經營單位中,存在醫療箱等應急設備缺乏問題。
二、提高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質量的可行性對策
為緩解企業現存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問題,可從加強風險識別預警、完善預案編制體系、營造安全應急氛圍、優化應急隊伍建設四個方面針對性調整。
1.加強風險識別預警
安全事故常發生于生產現場,并在安全事故爆發或擴散前存在警示信號,為降低安全事故損失,規避安全風險,需注重日常生產環節的安全事故風險數據收集,根據以往生產安全事故問題進行總結歸納,排除安全隱患。在長期生存經營中不難發現,生產安全危險因素若未及時處理則會造成事故進行擴散,需加強生產安全意識,立足于實際生產現場,結合生產流程落實安全風險評估,為安全事故應預案奠定基礎。例如:將生產流程中常見安全事故進行統計,從事故發生前兆、消除風險方式、應急處理方法制作《現場處置指示》,張貼《現場處置指示》于生產現場,將其作為應急預案載體,提高生產崗位員工安全生產意識,以《現場處置指示》為依據,識別并排除安全生產隱患,真正發揮出應急預案的真實效用。提高生產安全風險識別能力后,應對各安全事故作出預警及預防,完善生產事故危機管理,從外部環境預警、內部隱患預警、預警信息管理三個方面構建全面化預警機制,在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基礎上,以可行性、實用性為原則,并結合企業生產特性提高風險識別預警效果,最大程度降低生產安全危害[1]。
2.完善預案編制體系
第三方機構代為的編制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缺乏實際效果,生產安全風險識別及應急預案管理是保障生產類企業經濟效益的基礎,而企業內部誘發生產事故的干擾因素眾多,因此需企業根據自身生產流程及事故發生原因撰寫應急預案,以此實現生產安全事故規避,完善預案編制體系。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撰寫質量,可借助監督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宣傳教育活動等推動預案編制體系建設,提高企業基層生產員工對安全事故的重視程度。生產安全應急預案的編制并非為單一化救援或處理措施,而是對生產環節的全過程監管控制,因此需于應急預案內明確生產安全權責,根據生產流程步驟合理配置資源,結合以往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原因進行整體規劃,構建集安全事故識別、事故應急處理、應急教育、預案編制為一體的預案編制體系。
3.營造安全應急氛圍
近年來我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經多次修訂后更為完善,但具有覆蓋范圍廣、文字篇幅長等特點,企業內部一線生產員工掌握與記憶較為困難,在多次修訂后逐漸趨向快捷化、實用化,由此可見,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應遵循易懂性、實用性、快捷性、簡潔性特征,便于一線生產員工掌握。例如:可結合企業自身生產情況從安全事故表現、預警機制啟動、安全事故現場控制、應急處理及現場恢復、應急聯系方式等方面入手編制《安全應急手冊》,經完善修正后將其印刷,分發至安全生產一線員工,強化企業內部安全生產氛圍。對于生產類企業而言,生產現場是安全事故常發陣地,應加強生產現場的安全氛圍營造,例如:將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上墻,并讓一線生產員工熟記安全事故處理操作,憑借目視化手段提高一線員工對安全生產的重視,深化了解生產崗位的安全事故應急關鍵點,確保應急預案實際效果。生產安全事故具有突發性,一旦產生安全事故,一線員工忙中出錯、記憶混亂等現象發生概率直線上升,同時在新修訂《生產安全事故急預案管理辦法》中指出應根據生產崗位特點編制應急處置卡,以此保障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效果,例如:以崗位應急處理操作內容制成卡片,便于一線生產員工隨身攜帶,當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生產員工可依據崗位應急處理卡片進行操作,規避忙中出錯問題,實現應急關口前移[2]。
除運用手冊、卡片、指導等具有規范性質的應急辦法外,可通過應急訓練、示范引導等營造安全生產氛圍。應急訓練可加強生產人員班組訓練,提高應急能力及協調處理能力,例如:由企業根據自身生產活動特征制定應急訓練計劃,并根據部分差異逐步落實,需對一線生產部門加強重視,可采用桌面推演、實戰模擬的方式開展實際應急訓練,并于企業內部逐漸形成應急演練文化。示范引導則是借助信息手段將規范化應急處理操作制成動態視頻,經剪輯編輯后成為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教學記錄片,更便于一線生產部門學習掌握,在教學視頻帶動下全面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并在應急訓練及示范引導帶動下渲染安全生產氛圍,全面推動應急預案管理工作高質量推進。
4.補充安全應急資源
現階段安全事故應急建設不足主要由于缺乏專業化團隊,因此為保障應急預案管理順利推進,需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從預案管理、培訓教學、設施補充三個方面加強安全生產應急建設,首先,提高生產經營單位員工應急預案意識,確保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實現全方位滲透,可結合生產經營單位實際組織架構組建應急隊伍,主要開展日常安全檢查,制定應急預案,處理生產安全事故,使生產安全事故處理趨于科學化、合理化、專業化發展;其次,加強應急培訓,參訓人員以應急隊伍與生產人員為主,并結合企業自身生產安全事故展開案例教學,理論結合實踐,提高培訓有效性;最后,由應急隊伍帶頭,對企業內部所有區域進行排查,記錄各區域所缺應急設施,于排查完畢后制定設備采購方案,對企業內所缺少的應急設施設備進行補充[3]。
三、結語: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生產工作中,生產經營單位對安全事故風險的識別能力仍不足,且缺乏強有力的預警機制,此外部分企業聘請第三方機構撰寫應急預案,導致企業無實質性預案管理辦法,同時存在意識不足及建設落后等問題。為緩解以上問題,需加強風險識別預警,并逐步完善預案編制體系,借助企業文化營造安全應急氛圍,從人才與設備兩方面補充應急資源,全面提高應急預案管理質量。
參考文獻:
[1]朱獻德.應急預案關口前移? 防范化解事故風險[J].經濟管理文摘,2020(10):69-70.
[2]詹新建.企業應急安全文化建設的探索和思考[J].今日消防,2020,5(11):97-98.
[3]張旭鳳.如何提升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質量[J].現代職業安全,2020(04):71-73.
平江縣應急管理局 湖南省岳陽市 4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