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光倩
摘要:2015年,騰訊首次應用機器人寫作新聞稿件,拉開了我國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序幕。盡管人們就機器人新聞寫作所帶來的利弊影響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斷,但筆者認為機器人新聞寫作并不會給新聞業帶來嚴重的消極后果,更不會取代新聞記者,這是由新聞的價值屬性決定的。本文通過對新聞價值要素分析,尤其分析新聞價值的趣味性要素,從而探討機器人新聞寫作對新聞價值趣味性缺失問題,并對機器人新聞寫作的未來進行展望。
關鍵詞:機器人新聞寫作 新聞價值要素 趣味性
一、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崛起
機器人新聞寫作就是一個相對擬人化的概念,精確地說,它主要就是通過一定的計算機程序,對搜集和輸入的數據信息進行自動化的分析、處理和加工,從而生成一篇較為完整的新聞報道。[1]總的來說,機器人新聞寫作的特點有數據化、可視化、自動化和模式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新聞生產已經擺脫了原有生產模式的束縛,隨之而來的是新聞寫作模式創新式發展。新聞寫作已經突破了原有的固定化操作流程,它的最終生產者及所歸屬的解釋權不再是人這個主體,人的主體性在新聞寫作這塊已經變得淡化起來,而這一切歸因于新聞寫作的第二主體人——機器人。
在國外,“機器人記者”第一次出現在阿富汗,2003年它以記者身份參與了戰地報道,而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新聞寫作并未起步。到了2006年,機器人新聞寫手在美國起步。從這一年3月起,信息供應商湯姆森金融公司第一次通過運用電腦程序來替代新聞財經記者,當時主要是為了報道金融和經濟方面的內容。湯姆森公司稱,“他的機器人可以在 0.3秒內截取有效數據,并快速地整合成一篇報道”。這項前所未有的創舉,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因為這是首例通過技術來取代新聞記者撰寫新聞稿件的事件,同時,在驚嘆技術先進的同時,也引起一片質疑之聲,機器人新聞寫作是否能真的取代記者。在中國,機器人新聞寫作第一次引起大眾關注是在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發表的一篇報道《8月CPI同比上漲2.0%創12個月新高》,因為署名為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而備受業內外人士關注。自此,機器人新聞寫作在我國的新聞傳播領域開始占據一席之地,而后出現的新華社機器人“快筆小新”更是讓機器人新聞寫作廣泛進入人們的視野。由此,關于機器人新聞寫作的相關研究也呈直線增長,相關領域的學者及新聞愛好者對機器人新聞寫作這一現象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從出現、發展、優勢、劣勢、挑戰影響、應用領域、前景分析以及所引起新聞事務方面的變化的探索等多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也促使機器人新聞寫作這一新鮮事物變得更加有趣,但同時,它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挑戰,諸如是否會挑戰傳統的新聞寫作模式,給記者職業帶來困惑;是否會沖擊新聞價值的實質內涵等等,這些也是目前學界和業界正在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二、探索新聞價值的實現路徑
(一)新聞價值界說
對于新聞價值概念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并未達成一致,但我們可以從眾說紛紜中“合并同類項”、尋求“最大公約數”。界說新聞價值的定義、進而挖掘新聞價值的本質內涵。就我國而言,在中國第一部新聞學著作《新聞學》中,徐寶璜以專章的篇幅和重要位置專門論述了新聞的價值問題。他提出,“新聞之價值云者,即注意人數的多寡與注意深淺之問題也?!彪S著新聞學學科的不斷發展,也涌現出一批專門研究新聞價值的學者,有學者把20世紀末的新聞價值概念歸納為三種類型,第一“素質說”,如陳韶昭認為:“新聞價值是指一個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或各種素質的總和。”第二“標準說”,如鄭興東認為:“新聞價值是選擇和衡量新聞的標準。”第三“功能說”,如甘惜分認為:“新聞價值就是新聞機構發布的新聞在群眾中受到的重視的程度。”[2]由此看來,這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定義新聞價值,從而使新聞價值的內涵更加豐富。在筆者看來,新聞價值在于新聞具有一種特殊的素質來吸引受眾,關注信息,這是新聞價值的本質所在。
(二)新聞價值的要素
如前所述,目前對于新聞價值的定義、內涵和判斷標準莫衷一是,有待于我們不斷挖掘新聞價值的有效信息,豐富新聞價值的內涵。筆者認為,對新聞價值的判斷理解,可以從構成新聞價值的要素進行探討。
關于構成新聞價值的要素,不同的學者各抒己見。就國內而言,以下兩位學者對新聞價值要素的探討對我們不無啟示。首先是徐寶璜《新聞學》對新聞價值要素的論述:一是個人之關系,二是人類之同情,三是求勝之競事,四是著名人物之姓名,五是著名機關之名稱,六是事情之稀奇。[3]其次是邵飄萍在《實際應用新聞學》中論述了“新聞價值測定之標準”之四種:“愛讀者之人數、時機之適當與否、距離遠近之關系、興味之集中與變遷。[4]前者把新聞價值的要素概括為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后者則概括為時新性、趣味性、接近性。在此基礎上,當代學界比較傾向于對新聞價值要素的如下界定:“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這一表述基本得到了新聞學術界的認可。
我們可以通過新聞價值的幾個要素,分析、評判機器人新聞寫作的新聞價值及其優劣。筆者認為,在新聞價值的五個要素中,機器人最不好把握的就是新聞價值的趣味性,這是由機器人本身的屬性和特點所決定的。新聞的趣味性,只有具有溫度的寫作人才會熟悉地掌握語言技巧,而作為以數據為基礎的機器人新聞寫作者,在人類所獨有的情感、情緒、意志等非智力個性稟賦及人文情懷方面,存在與生俱來的先天不足。
(三)新聞產品的賦值
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可分為采、寫、編等環節,這是生產新聞產品必須遵循的規律。正是因為新聞產品在生產流程中凝結了新聞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也要消耗必要的生產資料,由此也賦予了新聞產品固有的價值。對于新聞產品的商品屬性,有學者認為,新聞產品具有某些商品性,這是新聞產品在生產、流通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由于在新聞生產過程中耗費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新聞產品本身得到賦值。在采寫環節上,需要記者深入實際調查采訪,獲取價值信息;在寫作上,需要記者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組織語言,安排寫作結構順序;在編輯上,需要編輯人員總攬報道面,合理有序有效安排版面,印刷發行或者發布。這些都給最終的新聞產品投注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新聞產品才有了最終特有的價值。而機器人新聞寫作不同,它直接跨越初級重復性的新聞內容生產,運用其技術優勢直接生成報道內容,打破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新聞產品擁有的核心價值在構成上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改變。
三、機器人新聞寫作的趣味性缺失
(一)機器人新聞寫作的獨特優勢
機器人新聞寫作有其獨特的優越性。首先,表現在時效性上。時效性是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標準,第一時間發布的新聞,因為首發,新聞價值就更大,這是由新聞的特點所決定。陸定一將新聞定義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就把新聞的時效性擺在了首位。其次,是表現在分析數據的高效性上。機器人只要通過既有的數據信息,就可以快速準確地分析數據,且數據信息不會出錯,這就與傳統的新聞寫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對于繁雜的數據信息不會因為主觀原因或者環境因素而受到影響。最后,是運行成本低。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和使用不僅成本大,而且專業發展效率低,一名剛入行的新聞記者即便是接受過新聞相關知識的教育,到崗后仍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和不斷的實踐學習,才能掌握新聞寫作的技能和素養。新聞具有實踐性,無法通過唯一的知識輸出培養一名優秀的新聞人,而機器人就不同,只需要輸入數據,固定其報道模式,它就能很快寫出一篇新聞稿。機器人新聞是使用算法自動地從結構性數據中生成新聞。一旦開發出這樣的程序來,算法不僅可以生成針對特定主題的大量新聞,而且速度更快、更便宜,還可以比人類記者出錯更少。[5]
(二)人工寫作的不可替代性
正是因為機器人其固有的數據模式及其基于算法式的寫作模式,導致機器人新聞寫作的應用領域受到限制。大部分的機器人新聞寫作只能夠簡單地運用于體育、財經、災難性事件的報道當中,因為它們的數據性信息固定且報道內容具有模式化特點,不需要涉及太多的人為因素,這也是機器人寫作難于擴大報道范圍的原因之一。在關于機器人新聞是否會取代人工寫作的問題上,很多學者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研究,目前來說大部分學者的意見都偏向于機器人寫作不會取代人工寫作,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它沒有所謂的“人情味”,寫不出新聞所應具備的新聞價值要素之一“趣味性”來。
(三)新聞趣味性的魅力
文章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章的魅力之源。新聞稿件除了擁有其傳達受眾信息的功能以外,還能通過語言和文字來彰顯其獨特的趣味性,這就是新聞本身的價值所在。新聞價值的五要素包括時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實性。這五個要素構成了一篇新聞稿是否能引起受眾的注意和喜歡,缺了任何一個要素,都會影響新聞的價值。我們在上文中談到機器人新聞寫作不可能代替人工寫作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缺乏人工寫作語言的趣味性,而面對成千上萬的新聞,人們本身的注意力有限,這時,語言的趣味性重要性凸顯。
新聞語言的趣味性是指,新聞語言在傳達信息的同時,語言文字既要簡單明了,又要充滿情趣,適合大眾的收聽和閱讀,取悅大眾,達到意識和審美的雙重建構目的。[6]一篇新聞稿除了語言的精煉準確之外,還要使其語言有說服力、感染力,擺脫呆板、枯燥、公式化語言的束縛,才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培養新聞語言的趣味性,需要記者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語言文字的組織力等等。除此之外,語言運用的把握度也是記者需要掌握的,如何避免在新聞語言的運用上把新聞語言的趣味性演化成新聞的過度娛樂化,這是記者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而機器人新聞寫作可以達到語言的簡單明了,卻不能達到讓語言充滿樂趣,這是機器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因此,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它自身的可替代性。
(四)獨特的人文情懷
情感、情緒、意志等是人類區別與其他物種的特殊心理特質,由此而產生的態度傾向性、愛好、旨趣、習慣等,構成我們常說的人類特有的人文情懷。在具體的新聞寫作中,尤其首先表現在民生報道、災難報道、突發性事件報道方面,新聞的人文情懷凸顯得尤其重要。人是社會的主體,融入在社會大環境之中,人文情懷體現的是人類的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關切和追求。在涉及民生、災難等報道時,記者的人文情懷具體表現在報道形式、內容題材上。而以數據為基礎的機器人,不可能具有人的特性。王克勤說:“在歷史上,真正成功的、對人類進步事業有貢獻的媒體都是以‘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制度安排為己任的。”還有就是表現在報道內容的深厚度上。諸如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典型報道這樣的新聞文體機器人根本不能獨立操作,更寫不出具有深度的新聞。就深度報道來談,其深度遠不止報道篇幅的長短與否,關鍵在于內容的深,情感的厚。深度報道再深,也不是理論文章,不能從概念到概念,推理了再推理。深度報道需要具備可讀性和知識性,讓人思考,引人入勝,它有講故事的特點,娓娓道來。[7]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講,由機器人寫作的新聞稿件,不可能像講故事那樣,給讀者呈現一篇完整且有溫度的稿件,哪怕在未來,機器人也不可能具有敘事情懷。
(五)機器人不具追求趣味性的動機
至少人類的思維方式在短時間內機器人還無法模仿,觀點性和深度性的報道需要知識積累和邏輯思維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這些方面機器人寫手至少目前是無法與資深新聞從業者相比擬的[8]。也就是說,機器人不可能具有人類一樣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稟賦。趣味性是人本身對語言的一種把握力,它來自于人對語言的理解度,內化于內心,通過文字這個載體而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評判某篇新聞具有趣味性,必然是它通過文字傳達給我們的,而評價新聞具有趣味性和評價新聞具有娛樂性,這又是兩碼事。新聞的趣味性在于它沒有異化新聞本質的特點,它依舊是報道事實,傳達信息的載體,只不過它的語言讓受眾覺得有趣、有味,語言能夠吸引受眾的目光,讓受眾在讀新聞的時候品味文字另外的趣味。但如果評價一篇新聞具有娛樂性,往往所指不是在其語言的趣味性上,而在于整篇稿子的報道傾向上,是闡述事實還是為了吸睛淡化事實的處理,讓語言更加偏激化,這是我們在區分新聞的趣味性時需要注意的。
四、機器人新聞寫作發展前瞻
筆者認為,未來機器人新聞寫作的發展路徑總體將會沿著向好的趨勢發展。總體呈現廣、深、同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廣”,這里的“廣”具體指報道范圍更廣,應用領域更廣。剛開始機器人是簡單地運用于戰爭、財經類、體育類新聞報道,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人新聞寫作已經擴展到災難報道、調查報道等領域,在之后,機器人新聞寫作還會廣泛運用于商業、社交領域,而在這方面的運用成效也初見端倪。
其次是“深”,這里說的“深”是指新聞的報道深度,起初的機器人新聞寫作只是簡單地通過數據來撰寫新聞,基于數據下的固定報道模式終究有其缺陷,所以這也是現在機器人新聞寫作面臨的挑戰之一。在未來,人們會通過技術的優勢使新聞報道更加接近人性化,讓人類處理不了的數據機器來處理,讓人類所具有的情感思維機器也能具有,這是當下相關研究者努力的方向,為此,有人還提出了“甚至在20年或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設想。
最后是“同”,主要的意思是未來機器人寫作將會進一步與人類實現共同合作,并在此基礎上取得雙盈的效果。對于機器寫作是否取代人工寫作這個問題上,筆者持保留意見,筆者認為以后的機器人新聞寫作不會減少,而是增多,并且其占據的份額會越來越大,背后的原因是我們生活的日漸數據化,但是最根本的出發點還是在于人對機器的控制,對數據的控制。很多機器人寫作的最初階段還是人工操作,進行數據輸入且還具有“人工審核”階段。多數媒體還是保留了“人工審核”這一關鍵步驟。這主要是因為機器本身并不具有獨立判斷新聞傾向和新聞價值的能力,其對材料的篩選更多源于對關鍵詞句等數據的獲取。[9]在未來,人機協同將會進一步深化,且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從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出現時間來看,這一新鮮事物的發展并不是很成熟。目前來說,很多領域機器人并未涉及,原因在于現在的機器人寫作領域還不夠成熟,現在的機器人寫作是在數據智能化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而我們的數據時代才剛剛到來,對于數據的把握度,對于數據的處理能力還需提高,未來機器人新聞寫作的水平是跟隨時代的進步而同步提高的,這當中,需要我們人類在探索中不斷進步,處理好各種機器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未來,機器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筆者認為,我們不需要對機器人寫作這個新鮮事物持消極的態度,任何一件新鮮事物的出現都意味著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邁進了一步,而機器人新聞寫作,未嘗不是新聞業進步發展的一種表現。
注 釋:
[1]徐曼.國外機器人新聞寫手的發展與思考[J].中國報業,2015(12):32-34.
[2]郝雨.回歸本義的“新聞價值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6.69-74.
[3]王慶起. 關于新聞價值各要素劃分的再思考[J].編輯之友,2014(01):54-56.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 葉韋明.機器人新聞:變革歷程與社會影響[J].中國出版,2016(10):16-20.
[6] 張云鈴.新聞語言的趣味性[J].新聞世界,2011(10)53-54.
[7] 陳力丹.深度報道“深”在哪兒[J].新聞與寫作,2004(04):10-11+17.
[8] 孫瑛.機器人新聞:一種基于大數據的新聞生產模式[J].編輯之友,2016(03):93-96.
[9]喻國明,劉瑞一,武叢偉.新聞人的價值位移與人機協同的未來趨勢——試論機器新聞寫作對于新聞生產模式的再造效應[J].新聞知識,2017(02):03-06.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