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月之
編者按: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是所有中國史學中極為集中、極為寶貴的內容。2021年伊始,檢察風云推出新欄目《四史講堂》。本欄目依托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優質出版資源,每期一個主題,涉及紅色文化和上海城市精神、上海解放、“一帶一路”、中國道路、上海自貿區建設、改革興邦與依法治國等12個主題,分別由12位史學方面造詣頗深的著名學者執筆。其內容是集納各位專家在上海圖書館講座課程而成的選段。
希望讀者朋友能“讀史閱世”,從而使我們能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展望未來。
2020年距上海開埠已過去177年,距《南京條約》以后五口通商也已有177年。五口通商的“五口”指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其中只有上海一個城市發展最為迅速,比其他城市要快,其原因是相當復雜的,有歷史、經濟的原因,還有人為的原因,用中國傳統的話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上海的自然環境可謂襟江帶海、腹地廣闊,1843年以后開埠的五個通商口岸中其他四個城市,如果要講腹地廣闊,沒有哪一個能跟上海比。近代以前,上海不像西方講的是荒涼的漁村,但也不像我們常說的那樣歷史悠久。根據美國著名城市研究學者施堅雅的研究結果,1843年,上海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12位,前面有北京、蘇州、廣州等,所以上海在開埠的時候既不是荒涼的漁村,也不是了不起的大城市,在全國范圍,不能跟北京、廣州、武漢比;在長三角這一帶,也不能跟杭州、蘇州、南京比。它只是一個普通的沿??h城,是江蘇省蘇州府上海縣。?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并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之前英國人一而再、再而三要求中國開放,乾隆年間,英國就曾派使臣到中國來,商量能不能開幾個通商口岸。當時英國工業已經相當發達,大機器生產的大批廉價商品要向外傾銷。中國被認為是非常大的市場,因而英國在印度、非洲一帶擴張后就要到中國來。乾隆皇帝表示,天朝什么都有,不需要做生意,把使臣擋回去了。過了30多年,英國又派使團到上海,也到北方,還是提出來要開埠通商。我們今天看來,通商是很好的事情,很多內地的地方、城市希望招商引資,但那個時候的觀念不一樣。1832年英國使團來到上海并提出通商后,上海地方政府斷然拒絕。最后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打敗了,才不得不開放幾個通商口岸。
上海在近代以后出現了一個我們今天很難想象的奇怪格局,叫“一市三治”。一市就是一個大城市,大上海。三治,就是三個政府管理。近代上海有三個政府∶一是公共租界,管蘇州河南北,延安路以北那一大塊地方;二是法租界;三是華界,包括南市、閘北兩塊。三個政府,三套法律。電壓都不一樣,有110伏,也有220伏。電車軌道不一樣,從閘北通過公共租界、法租界到南市要換三次車。黃包車執照也不一樣,每個區域有自己的牌照,一個黃包車夫至少要捐兩張牌照才能夠跨區域,否則只能在自己區域里營生。法律的差異更是很難想象。在華界里認為是最該殺頭的事情,到租界里搖身一變成了民主權利。比如,在租界里罵清朝政府沒關系,因為沒有殺人放火,但如果是在華界里罵,就要抓起來殺頭的。不同的法律在不同的國家,或者在不同的地方實行,其實沒什么關系,比如香港地區的法律跟廣東的法律是不一樣的,但因為兩個區域有明確界限,因而總體可行。但那時候上海不同區域間是直通的,情況就非常復雜。
復雜到什么程度?我舉幾個例子。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界的地方,即今天的延安東路,原來是洋涇浜,洋涇浜是1914年以后才填平的。洋涇浜上因為各種各樣的需要造了九座橋(西藏中路和延安中路路口的八仙橋就是其中之一),橋上就是兩個租界的人做生意、進行交換的場所。那時很多人不會講外語,或者講外語是“硬喬喬”(滬語),就把在洋涇浜上講的英語叫“洋涇浜英語”,今天我們還是習慣將不太標準的英語叫作“洋涇浜英語”。洋涇浜是走私販毒的絕佳場所。雖然,租界在名義上是反對販毒、運毒的,但是如果毒販在橋上交易,巡捕從法租界那邊來,法租界那邊吹下哨子,毒販就會從橋上跑到公共租界,法租界的巡捕不能越過橋來執法,所以毒販跑到橋這邊就安全了。
反之,如果巡捕從公共租界來,也吹哨子,毒販便跑到另一邊去。橋上于是變成三不管的地方,變成大家都管不到的地方,各種違法亂紀的行為就在橋上滋生,這給上海城市管理帶來了極其復雜的問題。管理薄弱就變成縫隙,“一市三治”就是這樣的特殊格局。各個區域的行政系統不一樣∶華界用中文,公共租界司法、公文、法庭判案都用英文,法租界判案、公文用法文。司法系統、治安系統不一樣∶公共租界巡捕多為印度人,法租界巡捕多為越南人。此外,教育系統、衛生系統、貨幣系統都不一樣。
示范效應。上海在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方面有很多“第一”:新式旅館1846年出現在上海,照相館1852年出現在上海,自行車、公園1868年出現在上海。還可以舉出很多“第一”,有線電報、灑水車、垃圾車、電燈、自來水、留聲機、畫報、氣象臺、室內游泳池、電影、足球賽等等。在當時整個中國,上海是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對各種先進事物的引進,像電燈、電話、自來水,不但比內地城市早,而且比其他通商口岸早。
縫隙效應。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候,利用了這個縫隙。中共一大為什么是在上海法租界舉行會議,而不是在其他地方舉行?位于新天地的中共一大會址在1921年是上海的邊緣,是城鄉接合部,不是今天的樣子。上海法租界剛擴張以后,一大會址的前面就是菜地,不遠就是農田,是最安全的地方,他們才在那兒開會。二大會址位于現在靜安區靠近延安路高架一帶,那是兩個租界交界的地方,就是靠近縫隙,跟陜甘寧邊區一個意思。共產黨在 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初的時候曾經有個規定,在上海活動一定要充分利用上海統治薄弱的地方。共產黨成立后的前 28年中,中央機關有較長一段時間設在上海,也是因為上海有縫隙可以鉆,跟其他地方不一樣。
孤島效應。難民涌入租界是由于近代上海有三樣東西提供保護∶治外法權、自治、法治。近代中國不斷有戰爭、災荒,當社會動蕩不定時,安全就是最寶貴的資源。每一次戰爭,無論是外戰還是內戰,上海就宣布中立,跟戰爭切斷關系,太平天國運動以后,戰爭都不在上海發生。近代中國在外地當官的都把資產放在上海,在上海買房子、蓋房子、做房地產、投資股票,這是因為孤島效應。所以上海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住過歷史名人的建筑很多,很多歷史名人雖然跟上海沒有關系,但把錢放在上海,把家安在上海。

上海南京路
集散效應。上海人應該說是不排外的。上海給全國貢獻了1/6的財政,上海留下來發展的錢僅占1/60,自己沒辦法發展。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上海最困難的時候,當時出現三大問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污染問題。上海人被認為比較能干、聰明,但比較小氣,這大概是因為上海人是全國各地匯攏來的,這就導致上海人一個時期在全國各地有很多親戚朋友,后來又增加了很多外地的親戚。外地人來上海都要買各種各樣的東西,從培羅蒙西裝到大白兔奶糖,但上海人可以招待人家的東西很少,自己捉襟見肘,于是半兩糧票也出來了,假領頭也出來了。同時,那時候上海戶口很值錢,要想遷入是不太可能的。于是,上海很了不起、上海人很傲氣、上海人很小氣,這些對上海人的評價在時代特征下便應運而生。在改革開放以后這個情況逐漸改變。
回過頭看,上海的活力在于開放,上海的精氣神在于一江活水,跟各個地方保持密切聯系。上海的門戶已經越開越大。上海人對外地人也還是很大氣的,無論是外地民工子女進學校,還是各種待遇,上海都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又恢復了它自己的傳統。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