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功
【摘要】社會工作作為“舶來”的專業學科,其課程教學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本研究基于專業育人、課程建設、學術研究等思考和認識,通過中西文化基礎、社會環境、肩負使命等比較,探討了中西方社會工作課程教學教育的本質差異,分析本土化課程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社會工作課程教學本土化向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轉向,并進行了專業教學結構、課程建設路徑的討論。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教育? 本土化教育教學? 新趨向
【中圖分類號】C916-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4-0018-02
自20世紀70年代,學者們提出社會工作本土化概念后,國內對于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探索與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止。由于社會工作在中西方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基礎、社會環境、發展期待等方面有著諸多不同,加之學科的實務屬性和理論研究的不平衡,推進社會工作課程教學本土化仍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作為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重要板塊,社會工作課程教學,尤其是課程建設、專業方案設計等承擔著推進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實踐本土化的重要任務,其自身的本土化至關重要,不僅關系著整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方向和進程,而且是培育輸出社會工作人才,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作用,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自恢復重建以來,歷經20余年的發展,實現了長足的進步,建立了層次合理的高等教育體系,形成了逐步完善的學科結構,取得了豐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支宏大的人才隊伍,大幅提升了社會影響力和作用力。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形勢。
(一)從事專業教學的疑惑
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和課程教學過程中,教材、教學案例、教學活動、專業實習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對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我們課程中所采用的社會工作理論、實務等基本來自西方,所秉持的理念、精神基本來自西方,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基本來自西方。然而,社會工作會受到場域的影響,有著自己的生存土壤,一旦基礎發生變化,上層建筑也會隨之變化。搬用西方的整套研究成果用來支撐我們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勢必會面臨“水土不服”等問題。因此,加大社會工作教育教學本土化尤為重要。
(二)基于現實情況的思考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由于自身的課程教學屬性,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無論是西方還是國內,在推動社會問題解決、增進社會福祉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災、脫貧攻堅等事關社會發展的重大事項時,社會工作所產生的功效相對有限,形成的影響力相對不足。這說明社會工作課程教學本土化發展受限,其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對專業人才的輸出造成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距離社會的需求還存在滯后性和空擋性。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的重心應當聚焦參與社會治理、尤其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用自身的理論方法指導具體實踐,解決教育方法無效、教學重心輕浮等問題。
(三)來自學術研究的啟示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使命任務,其中科學研究是先導性的、基礎性的。基礎研究是指導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自身也需要進行理論研究,加大對專業教育本身、專業方法、課程框架、互動方式等研究,以提升這個專業教育的實效性。通過資料梳理發現,社會工作課程教學,乃至整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領域,暴露出了重實務輕理論、重實踐輕概念、重技巧輕基礎等問題。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的理論研究,尤其是基礎理論研究關注得不夠、聚焦得不夠,形成的成果還未達成共識、影響力有限。越是本土化,越需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從而搭建起堅實的專業學科基礎,支撐專業教育的長遠發展。
二、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本土化命題
社會工作作為起源于西方的專業學科,其理論和實務成果對我國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實踐策略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在學習借鑒的過程,常常會形成套用、搬運理論方法的一種思維慣性,甚至被奉為“準繩”,而對本土實際則缺乏思考和深入的研究。這是關乎根本性的問題,需要對社會工作教育所處中西方社會的不同場域進行認識和討論。
(一)中西方文化基礎的不同
早在20世紀初,李大釗、梁漱溟、馮友蘭等一大批匠心學者就對中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研究,已經關注到中西文化觀上的異同。社會工作在中西方社會的發展本應不同,因為從根上的文化基礎就存在差異。偉大的革命先驅李大釗就曾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反思,認為:“一為自然的,一為人為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國學大師梁漱溟對中西方文化有著較為全面的研究,在其《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認為,西方的文明是成就于科學之上;而東方則為藝術式的成就。西方社會也有戴維·霍克思、艾朗諾、孔飛力等漢學家對中西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社會工作課程教學在中西方發展的文化基礎是有著根本差異的,應當從傳承的文化基因中找到立足發展根基,從而獲得強大生命力。
(二)中西方社會環境的不同
社會工作在中西方社會發展的本質區別還在于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眾所周知,中西方社會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組織方式、動員形態、關系結構、治理模式等都是獨立差異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在其《鄉土中國》中描述,在中國人與人之間是依據血緣、親緣、地緣等因素的遠近標準而加以親疏對待的,與西方遵循的是不同的規范和原則,進而形成了一種以“差序格局”為特征的“道德秩序”和“關系結構”。中西方的社會環境自古以來就是不同的。西方的社會格局是其歷史傳統、制度模式、價值信仰、現實條件等因素復雜互動形成的。到如今,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兩者之間的區別更為明顯。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的發展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環境支持。
(三)中西方肩負使命的不同
教育作為百年大計、國之根本,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問題。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教育事業的重要使命,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更是如此,其目標應是為國家發展提供優質的教學教育,培育更多高素質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服務于社會發展大局。而在西方,社會工作則是服務西方社會的發展,理論和方法解決的問題也是西方社會的焦點。
三、社會工作專業本土化教學的轉向討論
當前,很多學者認為社會工作本土化就是“將西方的知識、價值、倫理、政策與實踐進入中國要與中國的情境結合起來”等,這種說法類似于是對社會工作的“改良”“修補”,作為教育本土化的關鍵,課程教學本土化是否要突破其已經形成的專業本源?本研究基于以上分析認為確有必要,需要以優質高效的教育理念、課程教學建設為前提。
(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教學本土化的重心轉向
當前,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的基礎發生了深遠的變化,進入了新階段,面臨著新形勢,需要重新審視發展問題。一些學者認為社會工作已經是成熟和獨立的學科,本土化需要針對其形式,而不能針對其本質。這個指向是沒有看清專業發展的頂層導向,是沒有立足我們的課程教學現實思考問題。所以以往的單純的“運用”和“優化”路線并非一勞永逸。而現在時代的發展需要中國自己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需要中國自己的社會工作課程教學,而非只是站立在西方社會形成的理論實務探討“怎么改進”“怎么優化”。因此,社會工作課程教學本土化需要開啟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發展的新階段,以適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二)中國特色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的專業屬性
屬性是指本質方面的特性。本研究認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的專業屬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目標。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教育,其教育教學目標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密不可分,是體現社會屬性的專業科學,是應符合時代要求的專業學科。二是服務面向。無論是高職還是本科或者社會人員,開展社會工作專業課程教學都應重點關注服務的領域,瞄準中國的社會結構、群體心理等,探索創新專業方法。三是話語自信。我們國家的文化璀璨豐富,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開展社會工作課程教學應當從優秀文化中接續理念、汲取力量,不能一直模仿。
(三)中國特色社會工作課程教學的路徑探討
聚焦教育教學理論基礎,要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嘗試從根本上建構一套中國特色社會工作課程教學體系,重點對理論知識、課程結構、教材案例等進行研究。著重創新社會工作教學理論和技術,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框架和實踐模式,做根植于中國大地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將專業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與黨的建設、黨的群眾工作融合起來,并作為服務關鍵場域,融入到國家治理格局中,融入到中國社會文化和社會制度體系中,探索和積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課程體系和專業基礎。融合多學科視角,重點面向鄉村振興、災難救助、養老服務等領域培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陸士楨,漆光鴻.融入—社會工作本土化的路徑探析[J].中國社會工作,2017年第28、31期.
[2]潘澤泉.社會工作本土化:社會工作本土知識建構如何可能[J].社會工作與管理: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