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紅萍,田聰華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 830091)
農產品加工業連接工農、溝通城鄉,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產業融合的必然選擇,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美國、法國、德國、荷蘭等發達國家都特別重視農產品加工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美國農產品加工業十分發達,超過80%的農產品經過加工后才上市,比原材料增值5 倍以上。新疆土地面積較大,有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等自然資源,特色農產品原料資源豐富,具備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等高品質農產品加工業的良好資源條件,特別是棉花、糧食、特色林果、畜牧、設施農業和區域特色農產品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的打造,也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大力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然而,目前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加工業帶動能力不夠突出。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尚處在發展初中期,產、加、銷一體化上還不夠完善,精深加工企業不多,多次加工增值能力較差。2017 年全疆(含兵團) 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3∶1,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1,距離全國最高水平山東的3.75∶1 也有較大差距?!缎陆灾螀^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 年)》中指出將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力爭到2022 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超過2.0∶1,為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國內學者圍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綜合效率、競爭力、集群發展等內容開展了多項實證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DEA-malmquist 指數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固定效應模型、VAR 模型等方法[1-8]。然而,對于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的研究,學者研究主要集中在發展現狀、競爭力、投入產出等方面,多是全疆層面的宏觀定性分析或者采用時序數據定量分析[9-14]。在以往研究基礎上,采用區域面板數據,使用SFA 隨機前沿分析法,選擇生產模型對新疆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技術效率進行測算,以期為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快速、健康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研究區域為全疆及14 個地州(市),具體包括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市、哈密市、昌吉州、伊犁州直、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博州、巴州、阿克蘇地區、克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不涉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其中,南疆地區包括巴州、阿克蘇地區、克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5 個地州;東疆地區包括吐魯番市、哈密市2 個地區;北疆地區包括剩余的7 個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分為棉花、糧油及特色農業、特色林果、畜牧產業和市場流通型五大類。
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數據主要來源于新疆農業農村廳農業產業化發展局,新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2019》。新疆14 個地州(市) 及五大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效率測算時間跨度為 2015—2018 年。
從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和布局來看,截至2018 年底,全區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2 570 家,其中棉花加工企業1 454 家,占11.57%,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區、昌吉州、塔城地區、阿克蘇地區和巴州,5 個地區合計占全疆的87.8%;糧油及特色農業加工業企業4 658 家,占37.06%,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伊犁州直、喀什地區、塔城地區、昌吉州和阿勒泰地區,6 個地區合計占全疆的90.8%;特色林果加工業企業2 799 家,占22.27%,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區、伊犁州直、吐魯番市、巴州、和田地區和阿克蘇地區,6 個地區合計占全疆的93%;畜牧產品加工業企業1 159 家,占9.22%,主要分布在昌吉州、喀什地區、阿勒泰地區和伊犁州,4 個地區合計占全疆的62%;市場流通型企業2 500 家,占19.89%,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喀什地區、塔城地區和巴州,4 個地區合計占全疆的85%(表1)。與“十二五”末相比,呈現出“特色林果和畜牧產品加工企業減少,糧油及特色農業和市場流通型企業增加,棉花加工企業基本持平”的結構特征。
2018 年新疆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基本情況見表1。
從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能力來看,全疆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從2015 年的0.64∶1 增長到0.74∶1,其中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昌吉州、博州和巴州5 個地區超過全疆平均水平。從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程度來看,昌吉州、博州、巴州、塔城地區、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6 個地區區位熵指數大于1,表明這些區域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程度較高。綜合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能力和集群度(按集群度= 1,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3.75 繪制四象限圖,如圖1 所示) 來看,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分為4 類:第一類,產業集群度低,加工能力弱,包括克州、伊犁州直、吐魯番市、阿勒泰地區、和田地區、哈密市和克拉瑪依市7 個地區;第二類,產業集群度高,加工能力弱,包括昌吉州、博州、巴州、塔城地區、阿克蘇地區和喀什地區6 個地區;第三類,產業集群度低、加工能力強,包括烏魯木齊市1 個地區;第四類,產業集群度高,加工能力強,包括0 個地區。近年來,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不斷提升,但與全國最優標準相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還較低,且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間差異較大。
2018 年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四象限圖見圖1。
選取參數方法下的隨機前沿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即SFA 方法) 對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綜合效率進行評價研究,該模型是前沿分析中參數方法的典型代表。與非參數方法相比,其最大優點是考慮了隨機因素對于產出的影響。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在確定性生產函數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復合擾動項的隨機邊界模型,其主要思想為隨機擾動項應由μ 和γ 組成,其中γ 是隨機誤差項,是企業不能控制的影響因素,具有隨機性,用以計算系統非效率;μ 是技術損失誤差項,是企業可以控制的影響因素,可用來計算技術非效率。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表1 2018 年新疆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基本情況

圖1 2018 年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四象限圖

在上述μ 和γ 的假設下,可以使用最大似然法(ML) 或調整最小二乘法(MOLS) 估計參數和誤差項 γi-μi,進而得到技術效率 (Technical Efficiency,TE) TEi=exp(-μi)[15-18]。選取經典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作為研究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生產效率的基本函數:

即將行業的資本(K) 和勞動力(L) 2 個要素作為企業的投入要素,而將企業的工業總產值Y 作為衡量行業的產出變量。最終獲得下列隨機前沿生產模型:

式中:i——不同的地區或不同的類別;
t——時間;
Y——企業產出;
K——資本投入;
L——勞動力投入;
β0——待估系數;
β1,β2——分別是資本、勞動力的待估系數。
產出指標選用農產品加工總產值,資本投入采用固定資產原值,將從業人員數作為勞動投入的指標。
運用Frontier 4.1 軟件,通過隨機前沿模型的測算結果,從不同角度對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技術效率變動情況進行以下分析。
對新疆棉花、糧油及特色農業、特色林果、畜牧產品和市場流通型五大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面板數據進行運算,γ=0.775 6,且LR=7.47,統計檢驗在1%的水平下是顯著的,表明模型擬合度較好,進而得到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效率(TE)。
五大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2015—2018 年技術效率值見表2。

表2 五大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2015—2018 年技術效率值/%
測算結果顯示:①目前,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整體技術效率水平不高,僅為0.746。②2015 年以來,各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效率都在逐年上升,但增長幅度差異較大。其中,畜牧產品加工業企業技術效率由0.361 增長到0.593,增長了0.232,增長幅度最大;而市場流通型加工企業技術效率由0.935 增長到0.947,增長了0.024,增長幅度最小。③各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效率差異較大,但差異呈現縮小趨勢。整體來看,市場流通型、棉花加工業、糧油及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效率高于行業整體水平,而特色林果加工業和畜產品加工業技術效率低于行業整體水平,其中市場流通型最高,為0.947;畜產品加工業企業最低,僅為0.483,兩類加工企業技術效率的差距由2015 年的0.574 下降到 2018 年的 0.366。
對新疆14 個地州(市) 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面板數據進行運算,γ=0.907 8,且LR=37.05,統計檢驗在1%的水平下是顯著的,說明模型擬合度很好,進一步可得到各區域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效率(TE)。
各地州農產品加工企業2015—2018 年技術效率值見表3。

表3 各地州農產品加工企業2015—2018 年技術效率值/%
測算結果顯示:①全疆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效率較低,僅為0.472 5,且各區域間差異較大。從三大區域來看,北疆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效率最高,為0.564 5;南疆居中,為0.455 6;東疆最低,為0.192 4。從地區來看,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均在0.8以上;阿克蘇地區、巴州、塔城地區、喀什地區、博州5 個地區技術效率在0.5~0.8;伊犁州直、克拉瑪依市、克州、阿勒泰地區4 個地區技術效率在0.2~0.5;吐魯番市、哈密地區、和田地區3 個地區技術效率在0.2 以下。②2015 年以來,各區域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效率逐年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其中和田地區從0.000 8 增長到0.123 9,增長了0.239,增幅最大;烏魯木齊市從0.989 2 增長到0.991 8,僅增長了0.003,增幅最小。
在新疆2015—2018 年面板數據的基礎上,對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運用基于對數柯布- 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隨機前沿分析模型,詳細研究了資本、勞動力投入對不同類別、不同區域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技術效率的影響,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 經過多年發展,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結構和布局有所優化,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不斷提升,但與全國最優標準相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還較低,且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間差異較大。
(2) 農產品加工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從業人員數均對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效率的增長有著顯著的影響。新疆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著明顯的技術無效率問題,當前生產效率仍較低,還處于依靠資產、勞動力投入的外延式增長階段。
(3) 隨著時間推移,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效率均逐年提高,分異特征較為明顯但差異呈現逐年縮小趨勢。五大類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市場流通型企業最高,而畜牧產品加工業和特色林果加工業技術效率水平較低。14 個地州市中,烏魯木齊市最高,為0.991;和田地區最低,為0.134。
(4) 綜合考慮產業集群度、農產品加工能力和企業生產技術效率,新疆農產品加工業可以分為3 類(表4)。不同區域,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短板不同。目前,新疆尚沒有地區能同時達到產業集群度高、加工能力強和技術效率高,而1/2 的地區產業集群度低,農產品能力弱,技術效率弱。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必須以上述行業和地區為重點,不斷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
各地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特征見表4。

表4 各地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特征
基于研究結論,新疆農產品加工業生產技術效率整體上呈正向增長趨勢,但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和行業差異,且個別地市、個別行業的農產品加工業生產技術效率較為低下,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建議如下:
(1) 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完善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積極推動補助項目向優勢產區、特色產區特別是落后地區傾斜,改善貯藏、保鮮、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設備條件,積極推進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大力推進精深加工,積極采用生物工程等精深加工技術,在提取蛋白質、脂肪、纖維、新營養成分、藥用成分及活性物質等方面取得突破。以培育主食加工示范企業為抓手,推動主食加工技術、產品研發推廣,加大品牌培育,提升主食加工水平。重點針對秸稈、稻殼米糠,以及皮渣、畜禽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主攻循環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強綜合利用試點。
(2) 多方位促進農產品綠色生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繼續推進畜產品和特色林果產品品種良種化,改變南疆地區品種混雜的現狀;同時,通過引進良種和自主選育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推出適應區域環境和市場需求的更新換代農產品新品種。抓好標準化和綠色發展的技術規程的落實,以提質、增效、降耗為目標,集成示范標準化、簡約化栽培、養殖管理技術體系,提高生產要素使用效率。建議建立完善農產品加工業標準化體系,建立產品追溯機制。實現農產品全產業鏈生產有標可依,按標生產。
(3) 加強農產品加工業人才隊伍建設。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提升農產品加工業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發展水平,特別是畜產品加工、特色林果加工等滯后領域。哈密市、吐魯番市、和田地區等落后區域,統籌推進不同層次、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協調發展和結構優化,加大科技創新與推廣人才、經營管理人才、職業技能人才、企業家及創新創業帶頭人等培養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發展環境,加快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善于實戰的農產品加工業人才隊伍,為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4) 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有針對性地培育新疆農產品馳(著) 名商標,根據企業在國內、疆內同行業中的排名及產品在疆內外市場的占有率,推進新疆農產品自主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發展產品品牌、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整合縣域品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發揮好媒介和中介機構的宣傳和市場推廣作用,提高企業社會認知度,擴大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