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華,張,李 翔,孟凡冰,胡曉紅
(成都大學藥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106)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標。2019年10 月教育部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在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今天,正確把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注重內涵式發展是當今高校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必須強化“課程思政”的時代價值,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堅守職業道德培養的主陣地,牢記專業課程進行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開創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食品營養學”是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關系、提高食品營養價值措施的學科,“食品營養學”課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實用性,課程屬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特征,“食品營養學”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效果影響深遠,直接關系到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強盛需要國民強壯的體魄作支撐。
“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除了傳授食品營養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外,對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素養,成為具有國際視野、能獨立思辨和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食品從業人員至關重要,“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顯而易見。
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自2017 年通過了食品專業認證以來,一直遵循“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的OBE 教學理念,OBE 模式下的人才培養重視學生的培養效果,關注課程目標及畢業要求的達成度,強調學生職業道德的修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課程思政價值內涵和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統一性[1]。
課程思政是當今人才培養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課程思政效果直接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立德樹人的成效,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合格專業人才的關鍵所在。
課程思政將打破思政課程長期以來“孤軍作戰”的態勢,充分利用課程本身思政元素豐富的優勢,彌補思政課程理論性較強、吸引力不足的缺陷,增強課堂親和力和感染力[2]。
“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在充分理解課程思政價值意蘊的基礎上,通過修訂培養目標、重塑教學體系、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手段、完善考核評價指標、科學規劃思政目標達成路徑等一系列措施,不僅可以打破傳統“食品營養學”重教學輕育人的局面,實現教學到教育的轉變,改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剝離和脫節的現狀,而且可以豐富課程內涵,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賦予專業課程之靈魂。“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順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改革趨勢,對推動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改革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對食品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職業素養的提升、文化自信及愛國情懷的熏陶、使命感的培養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勢在必行。
課程思政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食品營養學”課程屬性既有專業性又有人文性,要求學生既要有專業素養,還要有人文情懷。“食品營養學”的發展歷史悠久,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豐富的文化積淀,留下了許多頗具影響力的營養學專著和極具代表性的營養學史料,為人類進行科學的膳食營養指導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些資料是課程思政的根基和生命力,是實現課程思政培養目標的源泉,“食品營養學”與思政教育融合度高,協同效應強,易于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為課程內容,“食品營養學”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為“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為課程思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
3.1.1 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原則一——尊重課程本身的屬性和規律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雖然二者立德樹人目標一致,但各有側重,表達方式明顯不同,課程思政側重隱性表達,在課程設計、教學手段上更強調隱性作用。因此,課程思政在挖掘思政元素、梳理思政資源時,必須清楚課程內在的屬性,明確課程自身定位,尊重課程本身的規律,譬如理論型課程主要強調科學思維、科學精神、愛國情懷及學術道德的培養,應用型課程更側重職業素養、高階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同類型的課程在思政元素融入時側重點、切入點和突破口各不相同。
3.1.2 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原則二——講究融合的技巧和策略
課程思政元素融合時,應講究融合的技巧和策略,在將思政元素巧妙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時,應處理好知識導向和價值引領兩者之間的關系,切忌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地植入思政元素,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感染和引領學生,達到“如春在花、如鹽化水”之成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主流價值觀的熏陶。
3.2.1 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培養思政元素的挖掘
“政治認同,文化自信”是課程思政的靈魂,家國情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培養等思政目標可以結合食品營養學的發展歷史背景,將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食療文化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引入孫思邈的《千金方》、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孟詵的《食療本草》、葛洪的《肘后方》、《黃帝內經·素問》等營養學巨著,這些都是前輩們耗盡畢身心血完成的著述,這些歷史成就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用前輩們對肝臟治療夜盲癥,用海藻治療甲狀腺腫大的史料,提出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平衡膳食觀點及民間廣為傳頌的食療方,如生姜紅糖湯預防風寒性感冒等,加強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弘揚愛國情懷,培養民族自豪感。
3.2.2 職業素養培養思政元素的挖掘
職業素養的培養是思政課程重要的價值塑造目標,以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含量為突破口引出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從蛋白質- 能量攝入不足引出“安徽阜陽大頭娃娃事件”,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做遵章守法、有良知的食品人。
3.2.3 獨立思辨能力、高階思維能力培養思政元素的挖掘
獨立思辨是課程思政需要培養的核心素質,分析維C 藥品和保健品的生理功能,結合二者價格差異,如何正確選擇?對網絡上盛傳的“喝骨頭湯預防缺鈣”“經常不吃早餐容易患膽結石”“鐵鍋炒菜可以補鐵”“不同食物相克”“生酮飲食減肥的利弊”等觀點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獨立思辨和高階思維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盲從、不跟風,追求真理,能夠理性對待市面上的反式脂肪酸食品。
3.2.4 民族工業認同感及使命感培養思政元素的挖掘
以不同種類脂肪酸攝入量的配比為突破口,引入“金龍魚1∶1∶1 調和油”,以乳糖不耐癥的改善為切入點引入“伊利舒化奶”培養學生對民族企業的認同感。
通過對中國營養學發展現狀、取得成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營養條例》《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 《2017 學生餐營養指南》《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 年)》頒布和《注冊營養師水平評價制度暫行規定》的實施,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關注公眾健康、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使命感。
3.2.5 珍愛生命思政元素的挖掘
通過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新聞推送和分享,以社會上某些盲目補充營養素的人群為切入點,譬如新聞報道剛出生的新生兒有2 顆牙,分析過量補鈣對人體的危害,培養學生過猶不及的辯證思維觀。在講解基礎代謝時,以能量平衡為突破口,倡導健康減肥、科學瘦身的方式,以地中海膳食結構的合理性引出高能量攝入導致冠心病發病率較高的現象,培養學生關注健康、珍愛生命的意識。
(1) “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將打破思政課程長期以來“孤軍作戰”的態勢,充分利用課程本身思政元素豐富的優勢,彌補思政課程理論性較強、吸引力不足的缺陷,增強課堂親和力和感染力[4]。
(2) “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順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改革趨勢,對推動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改革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食品營養學”課程屬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特征,思政效果會直接關系到食品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及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對食品專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職業素養的提升、文化自信及愛國情懷的熏陶、使命感的培養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勢在必行[5]。
(3) “食品營養學”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為“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 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應堅持2 個原則。首先,應尊重課程本身的屬性和規律,不同類型的課程在思政元素融入時側重點、切入點和突破口各不相同[6]。其次,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應講究技巧和策略,切忌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