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鐳,劉曉麗,賈彥杰,馬 巖,雷布雨,羅 濤
(1.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1450;2. 鄭州市藍塔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鄭州 451450)
產業學院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職業教育的一種辦學模式,是職業院校與規模型企業進行理念、機制與模式等方面的對接與融合而建立一種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校企聯合體,二者將各自的部分資源進行合作共用,達到資源互補、發展共贏的目的。烘焙產業學院就是為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幫助學生個人獲得就業能力,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與藍塔食品有限公司(原好利來南方公司) 于2019 年12 月共同成立的,也是二者在校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建烘焙技術培訓中心、共同探索現代學徒制試點和現代學徒制特色學院的基礎上的又一合作模式,在組織治理特征、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以往形式的校企合作辦學的改變。局部的深度改革與高端突破就在于對影響專業核心課程“三教”改革因素進行剖析后的發現,教學改革的主體和關鍵是教師,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的載體是教材,改革路徑是教法,并開展以烘焙產業對職業技術人才需求為導向,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共育烘焙類專業人才,找出適合產業學院的“三教”改革路徑[1]。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誰來教”是育人的根本問題。高等職業教育既要考慮技術應用的創新和發展,還要考慮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先進的職業教育理論和方法,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嫻熟的實際動手能力,達到“雙師型”標準。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的瓶頸,組建雙師型的校企共建教學團隊是烘焙產業學院工作的重要任務。專業教學和管理任務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技術技能人員共同承擔。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烘焙產業學院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職業教育改革文件,結合專業實際情況,要求校內專業課教師在合作企業實踐不能少于1 年,合作企業技術技能人員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且工作3 年以上,并通過烘焙產業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認定,才能取得學院專業教學授課資格。
校企合作推進解決校企共建教學團隊成員技術技能失衡和技術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一是依托校企共建的平臺和基地,校企聯手共育“雙師”團隊。在合作企業建立“教師流動工作站”,校內建設(建立) “技能大師工作室”,共建烘焙研發中心、烘焙技術培訓中心等。在校企合作期間,落實校內專業教師的定期輪訓制度,如專業教師在站內的工作與學習、在校內烘焙技術培訓中心接受的培訓等,以此來提升專業教師的專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教學和應用性科研能力等。同時,專業教師應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企業師傅等級技能證書,來提升“雙師”素質;而企業的技術技能教師也要參與學校教師教學技能培訓來提升教學能力。二是依托職業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加強青年骨干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培養出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征和發展需求的“雙師型”教師[2]。
結合現在推進的1+X 證書制度,學院在培養“雙師”教師基礎上,還要求骨干教師具有烘焙行業“培訓師”的能力,讓教師在校能授課,入企能攻關,社會能培訓,探索完善烘焙專業教師“三師”素質要求和能力標準。鼓勵教師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提升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的能力。
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是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支撐和依據。根據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及校企共討和制定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更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校企合作共同推進教材改革與創新開發符合行業最新趨勢和生產實際的新教材,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工學結合”是將理論學習與真實的工作經歷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課程標準是規范課程教學及內容的文件,引領教材改革和創新。“工學結合”課程標準的開發應以就業創業為導向,遵循高職學生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并以提升職業技能為原則。以“蛋糕加工技術”課程標準為例,以高職食品加工技術(烘焙方向) 專業學生就業為導向,以藍塔食品有限公司為背景,對蛋糕加工崗位的典型任務與崗位能力分析,根據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接西點師職業資格標準和企業師傅標準,校企共同設計課程培養目標(見表1),共同設計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突出職業技能素質能力的課程標準。
“蛋糕加工技術”課程培養目標見表1。

表1 “蛋糕加工技術”課程培養目標
對標“蛋糕加工技術”工學結合課程標準,遵循高職學生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依課程培養目標重新構建教學內容,打破學科體系結構;依據烤制蛋糕胚、蛋糕裱花、點心加工等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科學設計和選取學習項目及典型任務。按實際工作任務過程重新調整教學內容,重構課程體系,突出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并在項目和任務教學過程中融入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行業、企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內容“零距離”對接,解決“如何做”和“做得好”的問題。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支撐和依據,更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為使學生更快、更易接受教學內容,學院立足開發多元化、形象化、實用化的立體教材。一是烘焙學院積極邀請合作企業技術技能人員參與編寫規劃教材或校本教材,及時將行業、企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融進教材,使教材在內容上突出實踐性與應用性;二是結合烘焙企業崗位推進“1+X”證書實施,組織編寫烘焙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教材,深入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強化學生技能培養;三是引入藍塔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崗位手冊作為教學實訓教材,提升教材的實用性和新穎性,更加貼近實訓情景化;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設,完善教材形態。同時,學院結合核心課程紙質教材,與企業共建省級在線開放課程“烘焙食品加工技術”,推進課程資源對學生、企業員工和社會開放共享,形成“紙質教材+多媒體平臺”的線上線下互能互融,有機結合新形態“立體化”的教材,以此來豐富烘焙專業教材體系。
混合式教學是借助信息技術的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和學習方式。依托在線開放課程“烘焙食品加工技術”中的學習資源,教師在課前發布學習任務通知,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準備。授課中以學生為主體,根據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再結合微課視頻、實訓任務等對課程工作任務重難點進行分析、演練以解惑。課后發布調查問卷,學生針對課堂效果進行教學評價,教師再根據意見和建議進行整改。混合式教學可以增進師生間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要處理好教與學2 個行為主體的關系,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突出能力為本位、以學生“做”為中心,在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下,圍繞“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邊學邊做”的理念設計課堂、實施教學,讓課堂活起來。
例如,在“蛋糕加工技術”裱花項目任務教學中,首先教師在線上開放課程網站中發布任務、思考題等,引導學生在網站看蛋糕圖片、微課視頻,并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課前討論,熟悉課程任務,了解項目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在課堂上教師明確項目任務學習知識、技能,企業師傅演示產品如何做、如何做得好,然后學生自己做,教師和企業師傅負責指導,鼓勵他們精益求精;最后做出的產品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師傅) 評價確定該項目成績。“教學做”一體化有利于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其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烘焙學院積極探索“以賽促學(教)”模式,將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世界技能競賽河南區預選賽、各級教學部門組織的創新創業大賽與課程教學對接,將賽項規程、優秀作品圖片(視頻) 引入課程網站,引導學生帶入課程學習。定期通過第二課堂舉辦學院“烘焙產品”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技能競賽,教師與合作企業師傅共同指導學生強化賽前訓練,提升競技能力,在河南省大學生傳統美食創意設計大賽、全國職業院校在校生西點創意大賽等競賽中均獲得優異成績。
烘焙產業學院“三教”改革是學校“三教”改革的一個重要支系,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為持續提升教學質量,建立“三教”改革機制,烘焙產業學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強“三教”建設改革的目標評價體系,建立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目標體系,同時建立目標達成標準體系,使學院“三教”改革有目標、有標準、有步驟,能實施[3]。二是以成果為導向建立監測體系。通過大數據、移動通訊等信息手段,對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實施過程進行監控,并對數據進行分析,不斷優化和完善改革過程和目標,推動學院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4]。三是建立并完善教師教育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即在評價過程中注重教學效果與社會服務績效相結合、課堂教學效果與專業建設效果相結合、教學要素(校內評價與社會評價) 主觀滿意度和教學過程客觀工作成果相結合,以保證對教師評價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全面性。四是形成教材的選用與監管機制。發揮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以先用規劃教材為主,根據市場烘焙產品推新,適時編寫校本教材和實訓教材。最后還要完善教學方法評價機制,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保證學生獲得技術技能為導向的評價方式,以學生全面發展程度為最終評價標準。
產業學院是為深化產教融合,將新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建的二級學院。在其以人才培養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通過對“三教”的改革探索,更好地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新教材,更優秀的教師協助推動教學、實訓與企業崗位技術技能的融合[5],更切實的教法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探索出適合烘焙產業學院的“三教”改革新模式、新路徑和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