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霞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婦產科 商丘476000)
初產婦缺乏妊娠及分娩經驗,其身心均處于敏感特殊時期,極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影響分娩結局[1]。臨床調查顯示,初產婦對醫學知識的認知度處于初級階段,心理、情緒均易產生較大起伏,是導致其選擇剖宮產手術分娩的主要原因[2]。產婦心理狀態是分娩情況的主導性因素,因此,采取有效手段調整產婦心態,改善分娩結局,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3]。本研究選取我院足月、單胎頭位初產婦138 例,分組研究協同式待產心理護理模式對足月、單胎頭位初產婦產前負性情緒及經陰道分娩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我院足月、單胎頭位初產婦138 例,按入院時間分研究組和常規組,各69 例。研究組年齡22~31 歲,平均(26.52±1.87)歲;孕周 37~41 周,平均(39.12±0.74)周。常規組年齡 22~30 歲,平均(25.77±1.65)歲;孕周 37~42 周,平均(39.35±0.82)周。兩組年齡、孕周等基礎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均為足月初產婦;腹部B 超檢查結果均顯示胎兒為單胎、頭位,且生理指標檢查結果均正常;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妊娠期合并癥;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類疾病;存在陰道分娩禁忌證;重要器官受損或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先天性疾病。
1.3 護理方法
1.3.1 常規組 采用常規產前護理,嚴密監測產婦身體狀況,實施產前健康教育,講解有關分娩及產后母嬰保健相關知識,協助其完成產前各項檢查。
1.3.2 研究組 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協同式待產心理護理模式干預,熱情接待產婦,采取合理的方式與其進行充分交流,建立良好關系,使其感受到院方人文關懷,緩解心理壓力,保持放松心情;同時了解產婦認知水平及需求,對存在的疑慮予以解答。(1)護理計劃:助產士結合產婦需求及護理經驗,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包括護理內容及目標,協同產婦共同完成護理計劃。(2)健康教育:對產婦補充宣講產程、各種分娩方式相關事宜、產后保健相關知識,使其全面了解并掌握分娩程序及自然分娩優勢,緩解心理負擔。(3)自護能力:糾正產婦不良行為,講解正確排尿、淋浴、飲食等方式,宣講應對不適緩解措施,使其掌握正確分娩呼吸調整及疼痛轉移方式,積極參與自我管理,提高自護能力,增強自然分娩信心。(4)心理放松:向產婦家屬充分反饋產婦具體情況,鼓勵家屬多與其進行溝通與互動,使其感受家庭溫暖,進一步增強其分娩信心;保持環境適宜,播放舒緩輕音樂協助產婦放松心情。
1.4 觀察指標 (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護理前后兩組焦慮嚴重程度,50 分及以上為焦慮,評分越高則焦慮越嚴重。(2)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護理前后兩組抑郁嚴重程度,53 分及以上為抑郁,評分越高則抑郁越嚴重。(3)統計經陰道分娩率。(4)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共19 項內容,95 分為非常滿意,76~94 分為滿意,57~75 分為一般滿意,38~56 分為不滿意,19~37 分為非常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65%,高于常規組的79.71%(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2.2 兩組負性情緒嚴重程度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SDS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 SAS、SDS 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負性情緒嚴重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負性情緒嚴重程度比較(分,)
SDS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常規組組別 n SAS護理前 護理后69 69 t P 61.72±5.96 62.68±5.82 0.957 0.340 36.93±3.48 42.66±4.74 8.094<0.001 64.71±6.85 63.29±6.73 1.228 0.221 33.84±4.62 45.58±5.33 13.826<0.001
2.2 兩組經陰道分娩率比較 研究組經陰道分娩60 例,剖宮產分娩9 例,經陰道分娩率為86.96%(60/69);常規組經陰道分娩49 例,剖宮產分娩20例,經陰道分娩率為71.01%(49/69)。研究組經陰道分娩率高于常規組(χ2=5.283,P=0.022)。
分娩屬自然生理過程,對于初產婦來說,強烈的軀體及情感體驗易使其產生較烈應激反應,引發多種負性情緒,引起睡眠障礙、軀體不適等,影響產婦及胎兒健康[4]。研究表明,產婦出現負性情緒可使機體內分泌功能紊亂,影響宮縮,延長產程,易導致難產,增加剖宮產率[5]。
常規產前護理屬片段式服務,缺乏對產婦的整體照顧,易忽略產婦心理因素,無法針對性解決生理、心理應激反應,難以滿足個體需求,影響護理效果。協同式待產心理護理是指以產婦為中心,充分調動產婦積極性,發揮其自我護理能力,使其共同完成護理計劃,保證護理及后續工作順利進行的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相比,更具針對性、全面性與專業性,可提高護理效果[6~7]。護理人員通過與產婦充分溝通,建立良好關系,利于了解產婦身體、心理狀態及個體需求,從而針對性解決疑惑,予以心理疏導,消除緊張心理,改善心理狀態。產婦是分娩過程的主體,講解分娩相關知識可提升產婦認知程度,全面了解生產過程,掌握調節與處理應激反應能力,糾正其行為表現,實現自我效能,同時鼓勵家屬對產婦進行支持與安慰,使其充分感知家庭溫暖,樹立自然分娩信心[8~9]。其次,提高產婦自護能力,使其成為護理工作的核心,可提高工作效率,從而規范護理程序,提高護理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焦慮、抑郁嚴重程度均低于常規組,經陰道分娩率86.96%高于常規組71.01%,護理滿意度95.65%高于常規組79.71%(P<0.05),說明協同式待產心理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足月、單胎頭位初產婦產前負性情緒,改善其對分娩知識的認知程度,提高經陰道分娩率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可知,協同式待產心理護理模式可有效緩解足月、單胎頭位初產婦產前焦慮、抑郁等情緒,提高經陰道分娩率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