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見紅,郭予潔,汪彪,韋文文,苗柳
(柳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廣西 柳州 545006)
猝死(sudden death,SD)是一種突然發生的非預期性死 亡。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在某些癥狀出現后24 h 內發生的非暴力死亡[1]。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的猝死患者既往已有報道[2],但在醫護人員中的報道少見。然而,這一現象在近年來卻屢見不鮮。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心血管疾病占醫護人員猝死原因的首位。評估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對醫護人員猝死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3]。為此,本研究對廣西柳州市2 423 名醫護人員10 年內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的發病風險進行評估,并通過分組比較三級醫院及社區醫院醫護人群的發病風險,從而發現高危人群,并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達到減少醫護人員猝死發生的目的,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在廣西柳州市某幾家醫院進行年度體檢的35~59歲醫護人員為研究對象,排除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納入研究的醫護人員共2 423 名,其中三級醫院醫護人員共1 273 名,其中男332名,女941名;平均年齡(45.32±6.93)歲;社區醫院醫護人員共1 150名,其中男364名,女786名;平均年齡(42.12±7.61)歲。
1.2 方法 ①測量醫護人員身高、體質量,計算體質指數(BMI),BMI 24.0~27.9 kg/m2為超重;BMI≥28 kg/m2為肥胖[4]。②吸煙狀態定義為吸煙量≥1支/d,且連續吸煙>1年。③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2014 年美國成人高血壓治療指南(JNC8)診斷標準執行[5]。④總膽固醇(TC)和空腹血糖(FBG)檢測采用OLYMPUSAU54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檢測儀進行,本研究中定義血糖異常為:FBG≥7.0 mmol/L,高膽固醇血癥定義為TC≥5.2 mmol/L[6-7]。
采用“國人心血管病簡易預測模型及評估方法”[8],對柳州市2 423 名不同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發病危險因素評分,計算各危險因素并求和,得到個體絕對危險度。根據個體絕對危險度進行風險分層,共分為5個層次,分別為:極低危人群(危險度<5%)、低危人群(危險度5%~9%)、中危人群(危險度10%~19%)、高危人群(危險度20%~39%)、極高危人群(危險度≥40%)。
對所有參加體檢測試的人員進行統一培訓,體檢及調查過程中由質控人員核查全部數據完整性,并抽取1%結果進行復核;每天抽取一定數量的調查對象進行重復檢查,由不同體檢人員進行;生化檢測符合國家級臨床檢驗中心臨床檢驗室的質量控制評價標準。
1.3 觀察指標 比較研究人群一般資料;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研究對象患病情況;比較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研究對象危險度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個樣本率比較、樣本構成比的比較采用行×列表的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研究人群一般資料比較 柳州市調查三級醫院與社區醫院醫護人員的年齡結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三級醫院≥55 歲年齡構成多于社區醫院,而40~44歲,45~49 歲的占比少于社區醫院(P<0.001)。三級醫院女性醫護人員多于社區醫院(P<0.01)。三級醫院醫護人員的體質量,BMI,收縮壓,舒張壓,TC,FBG 及10 年患病危險度水平,高膽固醇血癥及高血壓患病率均高于社區人員(P<0.001),見表1。

表1 研究人群一般資料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n the study population
2.2 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研究對象患病情況 高血壓:三級醫院在各個年齡段的高血壓總體患病率均高于社區醫院(P<0.001)。其中,45~49 歲年齡段三級醫院女性醫護人員的高血壓病患病率高于社區醫院(P<0.05)。高膽固醇血癥:三級醫院在各個年齡段的高膽固醇血癥總體患病率均高于社區醫院(P<0.001)。同時,45~49 歲年齡段三級醫院女性醫護人員的高脂血癥患病率高于社區醫院(P<0.05)。10 年ICVD 發病風險:三級醫院在各個年齡段的總體患病危險度均高于社區醫院(P<0.001)。同時,同年齡段三級醫院男性及女性醫護人員的患病危險度均高于社區醫院(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研究對象患病情況[n(%)]Table 2 Prevalence of disease in study subjects by gender and age[n(%)]
2.3 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研究對象危險度情況比較 三級醫院50~54歲年齡段極低危風險人群占比低于社區醫院(P<0.001),同時,性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55歲年齡段極低危風險人群三級醫院和社區醫院性別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在低危,中危,高危和極高危分組中,三級醫院在各年齡段的絕對發病人數均高于社區人員,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近年來我國三級醫院年輕醫師猝死現象較為普遍,其中,大部分猝死的原因被認為過勞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9]。據2018 年的一項回顧性分析,2012 年至2017 年間,大多數猝死病例發生在30~49歲的醫生,尤其是30~39歲的醫生,事件發生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在猝死的人員中,人數最多的是男性醫生,尤其是三級醫院的骨科、麻醉科、內科和急診科醫生[10-11]。猝死發生的地點約一半在醫院,而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心臟病和中風73例(64.60%),剩下的病因不明。
2011年,借鑒美國弗萊明翰研究的經驗,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發布了用于早期判定個體10年ICVD發生危險的評估工具,并成為我國居民進行ICVD 危險評估的第一步。本研究通過分析三級醫院及社區醫護人員的體檢資料后發現,三級醫院醫護人員的體質量,BMI,收縮壓,舒張壓,TC,FBG及10 年患病危險度水平,高膽固醇血癥及高血壓患病率均高于社區人員。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和10 年ICVD 發生危險在各年齡段的總體發生率均高于社區。以上結論均提示三級醫院醫護人員10 年內發生ICVD 的風險大于社區,故猝死風險遠超社區。據統計,在大多數病例中,中國三級醫院醫護人員猝死發生的病因尚不明確。他們在黃金時代突然去世,無任何疾病跡象。這些受害者可能是“過勞死”或“職業性精神障礙”。中國中青年醫生社會責任感增加的根本原因可能包括勞動強度高(醫生短缺、醫療資源配置不當、醫生高工作量與低收入不平衡)、患者及其家庭期望值高、心理社會工作壓力大(不信任患者、醫患關系差、醫療糾紛增多、受患者或家屬暴力侵害、科研學術壓力大等),“醫生治不好自己”的現象。

表3 不同性別和年齡段研究對象危險度情況[n(%)]Table 3 Risk profile of study subjects by gender and age[n(%)]
本研究還發現三級醫院50~54歲年齡段極低危風險人群占比低于社區醫院,同時性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55歲年齡段極低危風險人群三級醫院和社區醫院性別構成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三級醫院女性醫護人員占比較大(P<0.01)。在低危,中危,高危和極高危分組中,三級醫院在各年齡段的絕對發病人數均高于社區人員。出現以上結果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為雌激素是心血管疾病的保護性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三級醫院醫護人員勞動負荷增加,心理壓力大,應激增加明顯,發病風險也較社區醫護人員明顯增加。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評估工具的終點事件未納入疾病的發生,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出血性腦卒中等,故此評估工具在臨床使用時多方權衡后予以考慮。其次,在本研究10年ICVD發病的極低危人群中,各危險因素的檢出率非常高,極低危和低危并非意味無危險。極低危人群可能是由于此評估工具納入年齡及終點事件的限定導致,而并非意味危險性小。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三級醫院醫護人員10 年ICVD 的發生風險明顯高于社區醫護人員。因此,公立醫院有關醫護人員工作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緩,政府也應進行有關保障廣大醫護人員工作權益的立法,杜絕目前國內普遍存在的醫護人員長時間超負荷工作的不良現象,防止醫護人員過勞死的悲劇。同時,廣大公眾也需要給予醫護人員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和社會壓力,只有這樣,醫護人員才能更好地為公眾服務,使廣大患者和醫護人員達到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