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健,王玫玫,曲進,梁宵曉
(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胸內三科,遼寧 大連 116021)
肺癌為常見惡性腫瘤性疾病,也是導致我國城市人口因癌性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1]。非小細胞肺癌為肺癌主要類型,其所占比例達80%以上,相較于小細胞肺癌,其癌細胞分裂速度較慢,病灶轉移時間較晚[2]。非小細胞肺癌缺乏典型癥狀,臨床確診較晚,據統計,約75%患者發現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3],特別是晚期患者手術切除治療基本失去意義,多選擇化學治療。一般化療并不能完全治愈非小細胞肺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然而,化療藥物不良反應較多,患者耐受性較差,甚至部分患者因不良反應嚴重而中斷治療。有研究表明,在化療的同時輔助應用血管生成抑制劑,不僅能強化化療成效,且能緩解化療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有利于改善患者整體生活品質[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46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單純化療及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0 本院收治的46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23 例。對照組男13 例,女10 例;年齡39~71歲,平均(55.3±9.8)歲。實驗組男14例,女9例;年齡40~72 歲,平均(55.8±10.4)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獲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腫瘤綜合診療新進展》[5]中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標準;②經影像學、細胞學、組織學等檢查確診;③TNM 分期Ⅲb、Ⅳ期;④預計生存時間超過3 個月。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腫瘤疾病;②出現感染性病灶;③合并嚴重臟器功能性疾病;④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⑤近期內接受過其他藥物治療;⑥難以耐受化療;⑦疾病惡化,需轉其他治療;⑧臨床依從性差,擅自退出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150 mg/m2紫杉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547,規格:5 mL/30 mg)+20 mg順鉑(云南個舊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740,規格:2 mL/10 mg)靜滴治療,每天1 次。實驗組在化療(方法同對照組)同時,予以患者7.5 mg/m2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山東先聲麥得津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50088,規格:3 mL/15 mg)靜滴治療,每天1 次。兩組均持續用藥2 周后,停用1 周,此為1 個周期,治療3 個周期后評估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觀察: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分為CR、PR、SD、PD 4 個等級,總有效率=(CR+PR+SD)/總例數×100%。②血管生成因子:對兩組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TCFβ1(轉換生長因子β1)進行檢測。③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骨髓抑制等,參照WHO 毒性分級標準將不良反應分為1~4 級,1 級反應最輕,4 級反應最嚴重,統計兩組不同等級不良反應發生率。④生活質量:采用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ACTL)[6]對兩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7個因子:生理狀況(PW,7 個條目)、情感狀況(EW,6 個條目)、依從情況(RD,2個條目)、功能狀況(FW,7個條目)、社會/家庭狀況(SPW,7個條目)、附加關注(AL,9個條目),共38個條目,各條目評分0~4分,總分范圍0~152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22%(P<0.05),見表1。
2.2 兩組血管生成因子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促血管生長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VEGF、TCFβ1水平均下降,且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7.8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78.26%(P<0.05),見表3。2.4 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FACT-L量表單項因子評分及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PW、EW、RD、FW、SPW、AL 等因子評分及總評分均上升,且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EGF、TCFβ1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VEGF and TCF β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EGF、TCFβ1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VEGF and TCF β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組別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例數23 23 VEGF(pg/mL)治療前252.15±46.54 253.26±46.18 0.081>0.05治療后191.56±34.22 139.15±21.75 6.199<0.05 TCFβ1(ng/mL)治療前40.89±12.35 41.03±12.16 0.039>0.05治療后34.73±7.47 23.55±4.63 6.101<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據調查,我國每年約有78.7 萬新發肺癌病例出現,約62.6萬人因肺癌死亡[7]。非小細胞肺癌為常見肺癌類型,根據癌細胞病理特征可分為肺腺癌、肺鱗癌、大細胞肺癌。關于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病機制臨床尚未完全明確,目前,廣泛認為吸煙、既往慢性肺部感染、遺傳易感性、大氣污染、職業接觸等是誘發非小細胞肺癌的高危因素[8]。非小細胞肺癌發生早期會出現咳嗽、氣促、發熱、胸痛等癥狀,可通過外科手術完全切除原發病灶治愈疾病。然而,患病早期癥狀不典型,加之大部分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有限,極容易忽視或與肺結核、肺炎等疾病混淆。當癌癥發展至晚期階段,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全身水腫、咳血痰等癥狀,此時已錯過手術治療時機。
表4 兩組治療前后FACT-L量表評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FACT-L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FACT-L量表評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FACT-L scal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對照組例數23實驗組23 t值P值PW治療前7.12±1.12 7.10±1.08 0.062>0.05治療后9.65±1.36 14.02±2.44 7.503<0.05 EW治療前6.32±1.25 6.34±1.21 0.055>0.05治療后8.99±1.43 13.25±2.31 7.520<0.05 RD治療前2.01±0.63 1.99±0.64 0.107>0.05治療后3.67±0.78 5.11±0.94 5.654<0.05 FW治療前7.39±1.23 7.36±1.24 0.082>0.05治療后9.58±1.47 13.96±2.15 8.065<0.05 SPW治療前7.54±1.28 7.53±1.22 0.027>0.05治療后10.14±1.67 14.62±2.75 6.678<0.05 AL治療前9.33±1.51 9.36±1.43 0.069>0.05治療后13.65±1.86 17.25±2.61 5.387<0.05總評分治療前36.45±3.05 36.21±3.14 0.263>0.05治療后55.27±4.62 78.09±5.36 15.466<0.05
化療是治療肺癌的主要手段,含鉑類方案是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方案[9]。順鉑抗癌譜廣,其能廣泛分布于肝、腎、膀胱、前列腺、卵巢等部位,可直接作用于癌性病灶DNA鏈間及鏈內交鏈,干擾癌性細胞DNA復制,促使癌細胞滅亡[10]。近年來,鉑類聯合紫杉醇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紫杉醇是從紅豆杉屬植物中提取加工而成的抗微血管藥物,其能靶向作用于微管,促進微管聚合,中斷癌細胞分裂,使其停止于G2-M 期外,從而達到抗腫瘤目的。然而單純化療難以阻斷腫瘤進展,有學者認為,新生血管形成是腫瘤生長、轉移的關鍵,其會為腫瘤細胞生長、增殖提供營養,故臨床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應阻斷新生血管的生成[11]。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是在血管生成抑制劑-內皮素結構基礎上研發的一種新型內源性抗血管生成因子,其能誘導內皮細胞凋亡,有效抑制血管生成,中斷腫瘤細胞氧氣、營養供應,使腫瘤細胞處于休眠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后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顯著降低,且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證實了加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有助于強化療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作用于腫瘤血管內皮細胞,內皮細胞基因表達穩定性強,故該藥不會產生耐藥反應,且加用該藥能降低局部化學藥物濃度,減輕不良反應程度[12],本研究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能增強患者耐受能力,且兩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主要是因為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能減輕癌痛、不良反應等生理不適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化療+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多周期治療可強化臨床療效,抑制腫瘤轉移,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加用該藥能減少化療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