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艷華
(大連市中心醫院腫瘤內三科,遼寧 大連 116033)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的85%左右,且約70%的NSCLC 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晚期階段,失去手術根治的機會,通常以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手段為主[1-2]。但是放化療治療晚期NSCLC 遠期預后不佳、中位生存時間短,加上腫瘤進展后患者難以耐受重復治療,因此,尋求新的治療途徑及臨床用藥是各領域的研究熱點。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和藥物研發技術的發展,新研發的抗腫瘤藥物腫瘤逐漸增加。安羅替尼屬于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小分子多靶點絡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已有研究證實安羅替尼可通過選擇性地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等來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并誘導其凋亡[3-4]。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NSCLC 患者臨床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鹽酸安羅替尼治療NSCLC 的臨床效果,并對患者預后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晚期NSCLC的治療提供臨床用藥經驗及理論支持,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在本院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男35例,女21例;年齡39~75 歲,平均(59.52±6.36)歲;病理類型:鱗癌11例,腺癌42例;臨床分期:Ⅲb期31例,Ⅳ期25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接受安羅替尼治療;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18歲;④Karnofsky評分≥60分;⑤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⑥依從性高。排除標準:①對藥物禁忌、過敏及不耐受者;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③高危高血壓或不能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⑤精神疾病或嚴重意識障礙癥患者;⑥存在大咯血風險的患者;⑦近期接受過抗腫瘤治療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口服10 mg鹽酸安羅替尼膠囊(正大天晴藥業集團,國藥準字H20180003,規格:10 mg)治療,用藥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及耐受度調整用藥劑量,每天1次,每次10 mg,早餐前30 min服用,連續用藥2周停用1周,3周為1個治療周期。若無明顯不良反應則繼續按照初始劑量服用,若出現2~4級不良反應則減量或停藥,持續用藥至疾病進展或不耐受。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評價:隨訪6個月,在此期間定期對患者進行復查影像學指標觀察疾病情況并評價臨床療效。根據國際抗癌聯盟實體瘤客觀療效標準評估患者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穩定(stable disease,SD)、進展(progressive,disease,PD)[5]。治療后所有靶病灶均消失為CR;治療后靶病灶最長徑之和較治療前減少≥30%為PR;治療后靶病灶最長徑之和較治療前增加≥20%或出現新的病灶為PD;治療后靶病灶最長徑之和較治療前減少程度不足PR的標準且未達到PD的標準為SD。疾病緩解率=(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CR 例數+PR 例數+SD 例數)/總例數×100%。②安全性評價: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通用不良事件術語標準(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4.0 版(CTCAE 4.0)對不良反應進行評估分級,分為0~4 級[6]。③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根據臨床療效分為疾病控制組和疾病進展組,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隨訪時間內,56例患者中CR 0例、PR 16例、SD 18例、PD 22例,疾病緩解率為28.6%(16/56)、疾病控制率為60.7%(34/56)。
2.2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乏力、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傷、食欲下降、黏膜炎,大部分屬于1~2級不良反應,3級不良反應乏力1例,胃腸道反應2例,食欲下降1例,4級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1例,食欲下降1例,見表1。
2.3 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吸煙史、腦轉移與患者預后無明顯相關性,與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安羅替尼治療時機有關。其中鱗癌、Ⅲb 期、安羅替尼三線治療的NSCLC 患者在治療后疾病控制率顯著優于腺癌、Ⅳ期、安羅替尼四線及以上治療的NSCLC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Table 1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n(%)]

表2 相關臨床特征對患者預后影響的單因素分析[n(%)]Table 2 Un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linical features on prognosis of patients[n(%)]
肺癌是全球范圍內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國內目前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所有惡性腫瘤的首位,給患者生命安全、家庭負擔、社會關系帶來極大的影響[7-8]。盡管目前醫學生物技術發展迅速,新的化療方案、靶向藥物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對于大多數晚期NSCLC患者而言,如何控制疾病發展、延長生存期、改善患者預后依舊是臨床醫師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NSCLC 病理機制已得到明確闡述,其增殖、分化、轉移與蛋白絡氨酸激酶信號通路有關,有諸多研究證實阻斷其信號通路可抑制NSCLC患者腫瘤細胞的生長[9-10]。安羅替尼作為新上市的絡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自上市以來在多項實體瘤的臨床研究組均取得良好的效果。Han 等[11]研究中將117 例化療無法耐受的晚期NSCLC患者隨機分為2 組,安羅替尼組和安慰劑組,治療后發現安羅替尼組患者無進展生存時間顯著優于安慰劑組,并指出安羅替尼可以顯著降低疾病進展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入組患者疾病緩解率為28.6%(16/56),疾病控制率為60.7%(34/56),且不良反應中以1~2 級不良反應為主,3級不良反應3例,4級不良反應2例,說明鹽酸安羅替尼治療晚期NSCLC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與黃艾彌等[12]研究結果相符。安羅替尼具有抗腫瘤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生長的雙重作用,可通過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和干細胞因子受體激酶的ATP結合域相結合,進而抑制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和干細胞因子受體激酶的磷酸化,阻斷相關信號通路的傳導,發揮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13]。進一步研究發現,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吸煙史、腦轉移與NSCLC患者預后無明顯相關性,但也有研究指出不吸煙、無腦轉移的NSCLC 患者治療預后更佳[14],這可能與病例納入數量不同有關,需進一步納入足夠樣本深入研究。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鱗癌、Ⅲb期、安羅替尼三線治療的NSCLC患者在治療后疾病控制率要顯著優于腺癌、Ⅳ期、安羅替尼四線及以上治療的NSCLC 患者(P<0.05),提示鱗癌、Ⅲb 期的NSCLC 患者接受安羅替尼治療效果更顯著;同時也表明盡早采用安羅替尼治療療效顯著,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鹽酸安羅替尼治療NSCLC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且安羅替尼屬于口服無創治療,避免長期住院產生的費用支出,患者耐受性更好,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同時NSCLC 患者預后與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安羅替尼治療時機有關,臨床應當針對性實施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