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洪,唐京雄,吳錦華
(江門市新會區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廣東 江門 529100)
對于精神疾病極度興奮躁狂的患者,選擇見效快、療效確切的治療方式可及時控制患者病情,達到及時神經阻滯化的目的。氟哌啶醇注射液雖為精神疾病患者治療的常用藥物,但不良反應較多,會導致患者依從性差,且可能誘發抑郁等。因此,逐漸出現了一些新型藥物用于治療精神疾病患者,如注射用甲磺酸齊拉西酮藥物。目前,已有報道指出[1],注射用甲磺酸齊拉西酮藥物可在確保雙相Ⅰ型障礙躁狂急性激越癥狀患者病情治療療效的基礎上,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近年來,注射用甲磺酸齊拉西酮藥物逐漸應用于臨床,但對于該藥物與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仍然存在爭論。本研究旨在探討注射用甲磺酸齊拉西酮對雙相Ⅰ型障礙躁狂發作急性激越癥狀的療效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 例雙相Ⅰ型障礙躁狂發作急性激越癥狀患者,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26~57 歲,平均(34.2±1.1)歲;病程9~25 個月,平均(15.3±1.1)個月;體重指數20.3~25.1 kg/cm2,平均(22.3±2.1)kg/m2。研究組男11 例,女19 例;年齡25~58歲,平均(34.8±1.2)歲;病程8~25個月,平均(15.8±1.2)個月;體重指數20.5~25.9 kg/cm2,平均(22.7±2.3)kg/m2。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滿足《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 版)》(DSM-5)[2]中雙相Ⅰ型障礙躁狂發作急性激越癥狀診斷標準;②PANSS-EC 評分≥14 分;③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不穩定或顯著的神經系統或軀體器質性疾病;②存在心臟疾病史;③藥物或酒精依賴;④依從性差;⑤哺乳期或妊娠女性;⑥生化指標、血常規、心電圖等檢查結果異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氟哌啶醇注射液(山東魯抗醫藥集團賽特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7024042,規格:1 mL∶5 mg)治療,肌肉注射10 mg,每6 小時給藥1 次,控制每天總量≤30 mg,每天注射次數≤3 次。研究組采用甲磺酸齊拉西酮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056,規格:1 mL∶20 mg(以齊拉西酮計)]治療,肌肉注射20 mg,間隔6 h 后再次給藥,控制每天總量≤40 mg,每天注射次數≤3 次。兩組均持續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2、6、24、48、72 h時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興奮因子(PANSS-EC)評分評估兩組激越癥狀,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癥狀越輕。采用臨床療效總評量表-病情嚴重程度(CGI-SI)評估兩組臨床療效,包含療效指數(EI)、療效總評(GI)、病情嚴重程度(SI)3部分,評分越低說明療效越好。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狀況,包括頭痛、口干、惡心、心動過速、肌強直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CGI-S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CGI-S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CGI-SI評分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CGI-SI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GI-S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CGI-SI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CGI-SI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治療后4.01±1.21 4.11±1.20 0.321 0.749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 30治療前6.74±2.21 6.73±2.20 0.018 0.986
2.2 兩組PANSS-EC 評分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2、6、24、48、72 h兩組PANSS-E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PANSS-EC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NSS-EC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PANSS-EC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NSS-EC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 30治療前20.71±3.21 20.72±3.20 0.013 0.990治療后2 h 18.55±5.32 18.56±5.33 0.007 0.994治療后6 h 16.58±4.21 16.59±4.22 0.009 0.993治療后24 h 15.35±3.26 15.54±3.25 0.226 0.822治療后48 h 14.57±4.21 14.58±4.22 0.009 0.993治療后72 h 13.21±2.32 13.54±2.21 0.564 0.57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4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精神分裂癥為臨床較常見的一種精神性疾病,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患者會表現為急性激越癥狀,可能出現傷人、自傷等行為,是近年精神科疾病治療關注的重點之一。現臨床治療雙相Ⅰ型障礙躁狂發作急性激越癥狀,主要方法包含電休克治療、肌注苯二氮卓類藥物、肌注氟哌啶醇藥物等[2],治療效果均較明顯,但不良反應較多,如錐體外系不良反應等,會直接影響患者的依從性和疾病治療效果。有研究均表明[3],氟哌啶醇注射液可導致錐體外系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低,甚至會引發藥源性激越癥狀,不利于長期治療。同時,臨床在治療雙相Ⅰ型障礙躁狂發作急性激越癥狀時,需考慮機體的代謝特征和生理特征,應高度重視治療安全性,盡量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提升治療安全性。
甲磺酸齊拉西酮注射液屬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人體給藥后,對額前葉紋狀體皮質中活性有增強效果[4]。此藥物對機體多巴胺D2 有拮抗效果,進而達到緩解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的目的,另外也可拮抗5-羥色胺2 受體(5HT2),進而改善患者認知缺損、焦慮抑郁癥狀、陰性癥狀。目前,有研究表明[5-6],急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接受甲磺酸齊拉西酮注射液治療,見效快,療效好,且安全性較高。也有研究表明[7],甲磺酸齊拉西酮注射液不僅對老年精神急性激越癥狀患者有良好的療效,且對青少年的精神激越癥狀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也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CGI-SI評分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及治療后2、6、24、48、72 h 兩組PANSS-E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4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甲磺酸齊拉西酮藥物在確保治療療效的基礎上,安全性更高,與顧培等[8]研究結果一致。但因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等因素限制,未探討藥物見效速度,因此,可在今后的研究中重點討論。
綜上所述,與氟哌啶醇注射液比較,臨床采用注射用甲磺酸齊拉西酮藥物治療雙相Ⅰ型障礙躁狂發作急性激越癥狀,雖療效基本相當,但給藥安全性更高,對疾病治療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