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虹
(江西省景德鎮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宮頸上皮內瘤變是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癌前病變統稱,包括宮頸不典型增生和宮頸原位癌,可反映宮頸癌發生中連續發展的過程,該病主要由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吸煙、微生物感染、內源性與外源性免疫缺陷引起。宮頸上皮內瘤變通常無明顯癥狀,有些患者可表現為白帶增多帶血、接觸性出血、宮頸充血、糜爛等慢性宮頸炎,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將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1]。手術是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過將病灶徹底切除,達到一次治愈的目的,但由于不同手術方式存在療效與安全性差異,影響患者預后效果[2]。因此,本研究針對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分別采取宮頸環形電切術(LEEP)與改良宮頸冷刀錐切術(CKC)治療,進一步分析兩種術式對患者臨床指標、病灶殘留率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24~48歲,平均年齡(36.42±11.25)歲;體質量43~69 kg,平均體質量(56.36±12.24)kg;CIN分級:Ⅱ級27例,Ⅲ級13例。觀察組年齡25~49歲,平均年齡(36.65±11.26)歲;體質量43~69 kg,平均體質量(56.54±12.37)kg;CIN分級:Ⅱ級26例,Ⅲ級14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取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陰道鏡檢查確診為宮頸上皮內瘤變,且碘實驗呈陽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為首次患病,且滿足手術指征;②患者術前主要臟器功能正常;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宮頸瘢痕,不能充分擴張者;②生殖道急性感染期者;③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精神異常者;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行LEEP 術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全身麻醉,常規消毒會陰部、鋪巾,行陰道、宮頸消毒后將窺陰器置入,使用5%醋酸棉球將宮頸浸濕1 min,隨后將碘溶液涂抹至患者整個宮頸與穹窿部,確定宮頸病變范圍,使用宮頸鉗鉗夾宮頸,探查宮頸管走行及宮腔深度,連接電刀,設置電凝功率40~50 W,以宮頸碘染色情況確定錐切范圍,于碘不著色區域外3~5 mm處做環形切口,深達宮頸間質5~10 mm,斜向宮頸內口,以順時針或逆時針緩慢移動電極360°,將宮頸組織切除,創面行電凝止血,觀察無活動性出血后,清理創面,術后將切除組織標記送檢。
1.2.2 觀察組實施改良CKC 術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全身麻醉,常規消毒會陰部、鋪巾,置入窺陰器使宮頸充分暴露,使用5%醋酸棉球將宮頸浸濕1 min,隨后將碘溶液涂抹至患者整個宮頸與穹窿部,確定宮頸病變范圍,于碘不著色區域外5 mm處使用針狀電刀將錐底淺層宮頸組織切開,隨后使用冷刀將包括鱗柱交接部位的深部組織切除,切除錐高15~25 mm,行電凝止血后使用可吸收縫合線連續鎖邊縫合,重建宮頸。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切緣陽性率及病灶殘留率相關指標;②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包括感染、宮頸粘連、宮頸狹窄、盆腔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術中出血量(mL)7.42±2.36 24.16±5.13 18.749 0.000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手術時間(min)10.51±2.62 19.25±4.86 10.012 0.000
2.2 并發癥、術后切緣陽性及病灶殘留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17.5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術后切緣陽性率及病灶殘留率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宮頸上皮內瘤變是反映宮頸癌發生、發展中的連續過程,其發病原因與多種因素相關,宮頸上皮內瘤變有兩種不同結局,一是低級別病變,可自然消退;二是高級別病變,具有癌變潛能,隨著時間推移可能發展為浸潤癌。因此,選擇合理有效的手術方式及時治療高級別病變是預防宮頸癌的有效措施[3-6]。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與提高,宮頸錐形切除術已廣泛應用于宮頸上皮內瘤變的治療中,包括LEEP術及CKC術。LEEP術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頻電刀經由環形電極尖端產生的高頻電波,且因組織本身的阻抗,在接觸病灶組織后,吸收電波而瞬間產生高熱,完成切割目的,快速切割病灶組織不會對切口邊緣組織的病理學檢查造成影響,該手術方式操作簡單易行,費用低,且具有手術時間短、患者疼痛感較輕等優點,應用于宮頸上皮內瘤變的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7]。盡管LEEP術相對創傷性較小,但環形錐切范圍不理想,且若宮頸周圍出現較嚴重的感染或黏膜增生等情況,會增加切除難度,進而使術后病灶殘留以及切緣陽性率明顯增加[8]。傳統的CKC術是由外向內呈圓錐形形狀切下部分宮頸組織,提供足夠標本,其優點是能基本根除1~2級病變,但因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導致感染、宮頸粘連等并發癥較多,存在一定局限性。觀察組患者行改良CKC術,術中使用電刀配合治療,易掌握錐切范圍與深度,通過旋轉宮頸進行操作更加方便,有效降低了組織牽拉與損傷率;另外,術中調整電凝與止血功率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創面出血引發的術后并發癥,其治療效果較顯著[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而觀察組術后切緣陽性率、病灶殘留率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兩種術式應用于宮頸上皮內瘤變治療中均有較好效果,LEEP術因手術時間短,利于控制術中出血量,改良CKC 術切除更徹底,病灶殘留率較低,術后并發癥相對較少,利于患者預后[10]。
綜上所述,宮頸上皮內瘤變治療中采用LEEP 術與改良CKC術均有較好的效果,其中LEEP術創傷較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而改良CKC 術在保證病灶切除范圍、降低病灶殘留率及術后并發癥方面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