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勇,胡凱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劇,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以及終末期腎病(endstagerenaldisease,ERSD)的發病率顯著升高[1]。慢性腎臟疾病的治療大多以透析為主,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需定期檢查評估其有無合并慢性腎功能衰竭類相關并發癥,如貧血、礦物質骨代謝異常等[2-3]。視黃醇結合蛋白4(retinolblinding protein4,RBP4)是一種血液中視黃醇的轉運蛋白,主要由肝臟合成,為一種低分子量蛋白,廣泛分布于體液中,在終末期腎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極高[4],但關于RBP4 在慢性腎臟病中的作用目前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析評估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質4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的表達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慢性腎臟病患者135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80例,女55例;年齡48~62歲,平均(45.32±6.34)歲;慢性腎炎65例,糖尿病腎病31 例,高血壓腎病21 例,其他18 例。另選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體檢的志愿者32名作為對照組,男19名,女13名;年齡49~62歲,平均(46.00±6.1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納入標準:①符合CKD診斷;②無認知、精神障礙;③配合度較高。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②惡病變者;③腎功能急性惡化者。
1.2 慢性腎臟病分期 依據美國腎臟病與透析病人生存質量指導指南(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分期標準[5],將觀察組135 例患者分為1 期(n=18)、2 期(n=20)、3 期(n=30)、4 期(n=31)以及5 期(n=36),見表1。

表1 慢性腎臟病分期Table 1 Stage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1.3 方法 ①采取所有受試者空腹靜脈血3~5 mL,3 000 r/min離心,離心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RBP4水平。②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胱抑素C(cystainC,CysC)、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并計算出eGFR。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RBP4、CysC、Scr 以及eGFR 水平,分析觀察組RBP4與CysC、Scr以及eGFR的相關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RBP4、CysC、Scr 以及eGFR 水平比較 觀察組RBP4、CysC以及Scr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eGFR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各期RBP4 隨著eGFR 水平的下降呈上升趨勢(F=36.12,P<0.05);觀察組各期CysC水平隨eGFR 水平的下降呈上升趨勢(F=69.12,P<0.05);1期、2期以及3期患者Sc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期、5期Scr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RBP4、CysC、Scr以及eGFR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RBP4,CysC,Scr and eGFR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RBP4、CysC、Scr以及eGFR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RBP4,CysC,Scr and eGFR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觀察組1期2期3期4期5期對照組例數135 18 20 30 31 36 32 RBP4(mg/L)83.57±42.12 39.69±6.63 53.00±15.32 65.18±20.00 88.00±20.38 110.45±42.31 35.90±5.55 CysC(mg/L)1.89±0.82 0.82±0.25 1.18±0.40 1.59±0.20 2.12±0.34 2.53±0.70 0.71±0.10 Scr(μmol/L)383.52±352.20 69.33±14.00 89.12±15.36 135.22±33.68 270.51±88.09 650.38±210.13 68.33±6.65 eGFR(mL/min)39.70±38.14 116.35±23.00 73.60±10.74 45.66±9.20 21.41±4.61 8.22±2.20 121.00±18.58
2.2 相關性分析 觀察組患者RBP4 與eGFR 呈顯著負相關(r=-0.663,P<0.05),其各期RBP4 水平也均與eGFR 呈負相關(P<0.05);RBP4 與CysC 呈正相關(r=0.734,P<0.05);RBP4與Scr水平呈正相關(r=0.734,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RBP4與CysC、Scr以及eGFR的相關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RBP4 and CysC,Scr and eGF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KD主要由于腎臟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從而引發腎功能衰竭[6]。既往臨床中通常監測血清Scr水平的變化情況反映腎功能狀況。有研究指出[7],約超過50%的CKD患者其Scr水平仍正常,因此,其反映腎功能情況的準確率較低,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學者將2 型糖尿病腎病患者以及正常人血清的RBP4 水平進行檢測,發現血清RBP4 可作為診斷糖尿病腎病早期損害的敏感性指標[8]。RBP4 是一種由脂肪細胞分泌的新的脂肪因子,在免疫調節與血管穩態方面具有獨特作用[9],與心血管疾病、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高血壓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RBP4、CysC 以及Scr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eGFR水平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腎臟濾過以及清除小分子量蛋白的能力下降有關,從而使RBP4 在血清中的含量明顯增加。機體所有核細胞均可產生CysC,循環血液中CysC 能自由透過腎小球,在近曲小管幾乎全部重吸收后被完全分解,不返回血液,其水平的升高提示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12];RBP 是維生素A 的運載蛋白,在血漿中90%與甲狀腺結合前蛋白結合后無法通過腎小球,未結合的RBP 可自由通過腎小球,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分解。在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時,血RBP水平升高[13]。因此,對于CKD患者,其腎功能受損較重,導致腎小球濾過功能受損,故而CKD患者體內RBP4、CysC水平均較正常人群更高。另外,本研究發現,觀察組各期RBP4與CysC、Scr水平均呈正相關,1、2以及3期慢性腎臟病患者Sc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5期Scr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RBP4 對早期CKD的診斷靈敏度高于Scr高,RBP4聯合CysC檢測有助于CKD進展性損傷的早期發現。
綜上所述,RBP4與常規腎功能指標相關,聯合檢測RBP4以及Scr、CysC能夠提高對CKD疾病的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