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強,陳琦菲
(1.江西省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腫瘤科,江西 吉安 343000;2.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功能科,江西 吉安 343000)
乳腺癌是由乳腺上皮細胞增殖引起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1]。乳腺并不是維持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然而,由于乳腺癌細胞失去正常的細胞特性,細胞間的聯系較松散,易發生脫落現象。癌細胞脫落后,游離癌細胞會隨血液或淋巴擴散到全身,發生轉移,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臨床針對乳腺癌仍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放療與基因靶向治療。術后輔助化療對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積極作用,與非化療相比,輔助化療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與復發率,同時延長患者生存期[2]。表柔比星作為乳腺癌化療常用藥物,可提高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但表柔比星具有質量與效應關系,藥物使用劑量越大,心臟毒性和消化系統不良反應越大。因此,選擇合理的劑量進行輔助化療至關重要?;诖?,本研究進一步探討75 mg/m2與100 mg/m2表柔比星輔助化療對乳腺癌患者療效、腫瘤標志物及不良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就診于本院的80 例乳腺癌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年齡25~66 歲,平均年齡(46.31±2.57)歲;體質量45~72 kg,平均體質量(61.42±4.25)kg;病程5~58個月,平均病程(24.61±4.95)個月;病理分期:I期8 例,Ⅱ期12 例,Ⅲ期11 例,Ⅳ期9 例。觀察組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46.57±2.66)歲;體質量46~74 kg,平均體質量(61.22±4.11)kg;病程5~60個月,平均病程(24.84±4.86)個月;病理分期:I期9例,Ⅱ期13例,Ⅲ期10例,Ⅳ期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5 版)》[3]相關診斷標準;②經術前粗針組織學穿刺,經病理確診為浸潤性乳腺癌;③患者資料完整;④具備讀寫能力,可配合調查;⑤對本研究中所涉及藥物無過敏性反應者;⑥患者均簽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已接受相關治療者;②精神疾病者;③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研究及調查者;④伴有其他嚴重合并疾病、并發癥及遺傳疾病的患者;⑤合并其他并發癥或急性病;⑥合并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第6 周至第7 周進行輔助化療,方法:化療前,靜脈滴注格拉司瓊(河北智同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0509、20180615,規格:3 mg)用于止嘔,每次6 mg,每天1 次;口服地塞米松(吉林省銀諾克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0908、20181011,規格:0.75 mg)防止過敏,起始劑量為每次1.5 mg,每天3次,維持劑量為每次0.75 mg,每天1 次。輔助化療過程中靜脈滴注紫杉醇注射液(黑龍江福和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1120、20180116,規格:5 mL:30 mg),175 mg/m2,滴注時間>3 h,每3 周1 次;肌肉注射苯海拉明(亞邦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1001、20180421,規格:1 mL∶20 mg),每次20 mg,每天2 次;靜脈滴注西瞇替丁(廣東南國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1131、20180606,規格:0.4 g),將0.4 g 西瞇替丁與5%葡萄糖注射液溶合后靜脈滴注,每天2次。滴注紫杉醇開始至用藥結束過程中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熗瑫r輔以胃保護治療。
對照組與觀察組在輔助化療基礎上應用表柔比星(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08015、20180204,規格:10 mg)治療,對照組與觀察量組分別以75 mg/m2與100 mg/m2劑量表柔比星溶于250 mL 0.9%氯化鈉溶液后靜脈滴注,每天1 次,滴注時間在3 h 以上。每3 周為1 個療程,兩組均治療6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6 個療程后的治療效果,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5 版)》,痊愈:乳房形態良好,輔助化療后無并發癥,各項臨床表現及乳腺癌病變基本消失,接受相關檢查后,結果顯示為陰性;顯效:乳房形態良好,輔助化療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各項臨床表現明顯改善,乳腺癌病灶明顯減少,經相關檢查后,結果顯示大部分轉為陰性;有效:乳腺輕度變形,輔助化療后出現并發癥,臨床表現改善,乳腺癌病灶縮小,經相關檢查,部分患者轉陰;無效:乳房嚴重變形,輔助化療后出現嚴重并發癥,臨床表現未改善,乳腺癌病灶未縮?。唤邮芟嚓P檢查后,結果顯示為陽性??傆行?(痊愈+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6個療程后的糖類抗原125(CAl25)、癌胚抗原(CEA)、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A)、糖類抗原135(CA135),采集兩組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以3 500 r/min離心15 min后取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量血清中腫瘤標志物CAl25、CEA、SCCA 與CA135 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說明書操作。③于治療6 個療程后記錄并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心肌損害、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血液系統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6 個療程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Al25、CEA、SCCA、CA135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6 個療程后,兩組各腫瘤標志物水平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CAl25、CEA、SCCA、CA135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6 個療程后,觀察組不良反應(心肌損害、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血液系統反應)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乳腺癌的發生、發展與環境、基因、情緒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且乳腺癌發病率與病死率較高,發生轉移率較高,預后差,治療較困難,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近年來由于該病持續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目前臨床上治療乳腺癌通常使用手術、化療,針對晚期或遠處轉移患者,應用輔助化療治療。但早期單一輔助化療具有局限性,效果不佳,需聯合其他藥物治療。
血清腫瘤標志物可有效評價乳腺癌的早期病理改變、治療效果、轉移及預后[4]。CA125 是具有抗原性的高分子糖蛋白,其血清水平與乳腺癌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性。CEA是胚胎性致癌物質,其血清水平與乳腺癌的病理分期及預后有關。SCCA 為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是一種可以判斷乳腺癌嚴重程度的常用腫瘤標志物,其血清水平與患者病情進展相關。CA153是一種黏蛋白,被廣泛認為是乳腺癌臨床診斷的特異性標志物,當細胞癌變時,糖基化轉移酶被激活會引起細胞表面糖類變化,CA153由癌細胞向血循環中釋放。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CAl35(U/mL)40.68±5.24 40.51±5.31 0.144 0.886 16.37±3.69a 24.34±3.87a 9.427 0.000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CAl25(U/mL)55.78±6.36 55.68±6.25 0.071 0.944 26.16±3.15a 32.85±4.79a 7.380 0.000 CEA(μg/L)5.53±1.32 5.44±1.36 0.300 0.765 2.64±0.27a 3.31±0.35a 9.586 0.000 SCCA(μg/L)11.28±0.47 11.23±0.45 0.486 0.628 7.85±0.33a 9.04±0.36a 15.411 0.000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 個療程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CAl25、CEA、SCCA、CA135 低于對照組,表明100 mg/m2表柔比星聯合輔助化療可提高乳腺癌患者治療效果,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分析原因在于,表柔比星是蒽環類抗腫瘤藥物的一種,能抑制核酸的轉錄和復制,阻礙腫瘤細胞的惡性生長和遠處轉移,延長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該藥作用機制是直接嵌入DNA 堿基之間,干擾轉錄過程,阻止mRNA 的形成,進而抑制DNA 和RNA 的合成。此外,表柔比星能抑制腫瘤細胞合成DNA 和RNA,干擾腫瘤細胞的生理活動,誘導自由基的產生,引起細胞內脂質過氧化,從而促進腫瘤細胞凋亡[5-6]。
臨床研究發現,表柔比星的劑量與臨床療效呈正比,若劑量超過一定水平,患者會出現一系列嚴重腸胃功能中毒反應及心肌損害等不良反應[7]。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心肌損害、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血液系統反應)均高于對照組,表明100 mg/m2表柔比星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安全性較75 mg/m2表柔比星低。分析原因在于,表柔比星主要通過自由擴散進入人體細胞,不僅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還會影響正常樹突狀細胞的增殖。正常組織內大量分布的表柔比星是導致心臟毒性和脫發的主要原因。由于藥物的劑量與效應關系較為明顯,因此,治療乳腺癌時要根據藥物不良反應合理把控[8]。但只要在患者可耐受范圍內,就不會降低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100 mg/m2表柔比星聯合助化療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降低,但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因此,在實際治療中,應根據患者的病情與耐受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