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
(臨邑縣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山東 德州 251500)
自發性氣胸在呼吸內科中發生率較高,臨床可分為原發性自發性氣胸和繼發性自發性氣胸,多種疾病均可能導致自發性氣胸[1]。及時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方法,胸腔閉式引流是臨床治療自發性氣胸的重要方法,但臨床應用廣泛的胸腔穿刺抽氣、胸腔閉式引流均存在不足,其中胸腔穿刺抽氣需要多次進行胸腔穿刺,存在比較明顯的額外損傷,同時會增加胸腔感染的發生風險[2-3]。而常規的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需要置粗管引流,雖然引流效果好,但創傷明顯,并發癥發生率高[4]。本研究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改良胸腔閉式引流與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的不同治療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68例自發性氣胸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兩組,各34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18~68 歲,平均(46.86±20.94)歲。對照組男22 例,女12 例;年齡20~70歲,平均(47.81±21.13)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自發性氣胸診斷標準[5];②氣胸壓縮范圍30%~95%;③無引流禁忌證;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非自發性氣胸;②合并出血性疾??;③合并機體重要臟器嚴重不足;④對治療缺乏良好耐受;⑤氣胸壓縮范圍30%以下。1.2 方法 觀察組接受改良胸腔閉式引流,選擇膀膚穿刺針、雙腔導尿管,按照胸部CT檢查結果以及胸片檢查結果于腋下做一個穿刺點,患者保持坐位,對手術視野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并鋪好無菌巾,利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利用尖刀緊貼肋骨上緣做一個橫行0.5 cm 長的切口,利用4-0 可吸收線對切口進行U 型縫合,不進行打結處理。選擇少量0.9%氯化鈉溶液注入膀胱穿刺針側孔,將膀胱穿刺針順著肋間隙垂直置入,當觀察到側孔出現水柱波動,表明成功進入胸腔,將針芯拔出后將20G 雙腔導尿管置入穿刺鞘,將15 mL水注入氣囊中,尿管接水封瓶,利用可吸收線將尿管纏繞,覆蓋好無菌紗布。并利用紗布包扎尿管氣囊側孔,避免氣囊出現漏水。
對照組接受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選擇靜脈穿刺包、輸血器、水封瓶,切口定位、體位、消毒鋪巾、麻醉都與觀察組相同,麻醉起效后利用左手將穿刺點皮膚固定,右手順著穿刺點肋骨上緣取中心靜脈穿刺針向胸膜腔垂直刺入,回抽顯示有氣后將針芯拔出,將導絲置入,通過擴皮器進行擴皮處理,沿著導絲將導管置入,深度9 cm左右,之后將導絲退出,與輸血器連接,導管接水封瓶,在皮膚上縫好導管并做好固定,利用透明敷貼將導管在胸壁進行固定。
1.3 觀察指標 ①康復指標:比較兩組術后肺復張時間、導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②并發癥:比較兩組術后胸膜反應、胸腔積液、胸痛、堵管、皮下氣腫、切口感染的發生情況。③療效標準:痊愈,氣體完全吸收,肺完全腹脹;好轉,肺基本復張,肺組織壓縮不超過5%;無效,氣體吸收不明顯甚至病情進一步加重,插管時間超過2 周,或者需要轉為實施外科手術治療??傆行?痊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康復指標 兩組肺復張時間、導管拔除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指標結果比較(±s,d)

表1 兩組康復指標結果比較(±s,d)
住院時間8.75±1.61 9.23±1.87 1.134 0.261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4 34肺復張時間4.12±1.16 4.38±1.35 0.852 0.397導管拔除時間5.31±1.52 5.94±1.86 1.529 0.131
2.2 術后并發癥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1.7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35%(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1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29%,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自發性氣胸主要由于肺部疾病引發肺組織、臟層的胸膜破裂,或引發與肺表面臨近的細微氣腫泡發生破裂,進而使支氣管或肺部空氣進入胸膜腔中[6-7]。氣胸可導致肺部喪失膨脹能力,肺部容積明顯縮小,機體肺活量明顯降低,肺部最大通氣量下降,從而導致限制性肺通氣障礙,嚴重時甚至出現低氧血癥[8]。氣胸較嚴重時還會增高患者心率水平,降低血壓,或引發休克,部分張力性氣胸還會導致縱膈移位,引起循環異常,患者可能因此發生窒息甚至死亡[9]。
胸腔閉式引流一直是臨床治療氣胸的重要方法,以往應用較多的一直是粗硅膠管,用于胸腔閉式引流中效果突出,可迅速實現肺部復張,但粗硅膠管會形成比較明顯的創傷,術后并發癥明顯,且患者身心都需要承受較重的負擔,接受度不高[10]。中心靜脈導管逐漸廣泛應用于胸腔閉式引流中,一般選擇靜脈導管,管徑更細,胸腔中血滲液或纖維素容易使其發生堵塞,必須多次沖管處理,胸腔感染風險也明顯增高。且靜脈導管質地比較硬,隨著呼吸會慢慢發生外移,脫管的風險較高[10]。有研究也顯示,靜脈導管對于裂口大、有大量氣體排出的氣胸患者以及張力性氣胸患者不適用[11]。本研究種改良胸腔閉式引流方法應用的是雙腔導尿管,管徑處在粗硅膠管和靜脈導管之間,彌補了靜脈導管引流量小、易堵管,粗硅膠管創傷大的不足,且導尿管質地軟,對胸壁沒有明顯刺激,對肋間神經沒有明顯壓迫,所以患者的疼痛感輕微,接受度更高。另外,改良胸腔閉式引流中應用的導尿管有氣囊的支撐作用,所以發生脫管或者堵管的風險較低[12]。

表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肺復張時間、導管拔除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1.19%、85.29%,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對于自發性氣胸患者,選擇改良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能夠獲得與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治療接近的效果。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1.76%,明顯低于對照組發生率32.35%(P<0.05),提示相較于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選擇改良胸腔閉式引流能夠提升治療安全性,減少治療相關并發癥。
綜上所述,改良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自發性氣胸效果能夠獲得與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接近的效果,且前者能夠減少并發癥,提升治療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