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殘疾人服務中心電診科,遼寧 沈陽 110015)
近年來,肝臟腫塊疾病發生率不斷升高,主要涉及肝血管瘤、轉移性肝癌以及原發性肝癌等,嚴重損害患者身體健康,甚至威脅患者及生命安全,及時予以可靠的診斷方法是保證后續治療及預后效果的關鍵[1-2]。腹部超聲是臨床常用的疾病診斷方法,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診療及預后觀察中,可對血流信號、血管結構進行觀察,具有重復性佳、操作簡便、圖像清晰等優勢。本研究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遼寧省殘疾人服務中心收治的120 例肝臟腫塊及相關疾病患者,旨在分析腹部超聲在肝臟腫塊及相關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工作提供一定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遼寧省殘疾人服務中心收治的120 例肝臟腫塊及相關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 例,女52 例;年齡35~70 歲,平均年齡(43.37±2.85)歲;肝血管瘤患者42例,原發性肝癌45例,轉移性肝癌33例。
納入標準:①經手術病理檢查明確為肝臟腫塊及相關疾病者;②年齡≥18歲;③已獲知情同意權,積極配合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腎等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嚴重基礎性疾病者;③精神異常或溝通障礙者;④其他系統或臟器嚴重疾病者。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腹部超聲檢查,叮囑患者進行檢查前8~12 h 不可進食,選擇平臥位、半臥位,先予以二維超聲檢查,明確病灶形態、數目、邊界情況及內部回聲,之后予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3 MHz,全方位掃查腹部肝臟投影區,觀察肝動脈附近血流信號,明確病灶血流及血管內徑,之后,囑咐患者屏住呼吸,以便于獲取更為準確的阻力比、門靜脈充血指數、血流灌注指數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疾病超聲影像圖特征及血流分級,記錄并比較DPI、PCI、RR、TLBF。血流分級:腫塊內無血流即為0 級,出現1~2 棒狀血流即為1 級,腫塊內部及邊緣有3~4血流(斑點狀)即為2級,腫塊內部及邊緣多量血流即為3級,腫塊內部及邊緣血流豐富,呈現為網狀或片狀,即為4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疾病超聲影像圖特征 轉移性肝癌可見腫塊周圍彩色血流信號少且微弱,二維超聲表現為瘤體邊界清晰、數量多、形態各異,存在等回聲、低回聲、高回聲以及混合回聲,高回聲表現為不規則形狀,混合回聲瘤體相對較大,低回聲腫塊體積相對較小。
肝血管瘤表現為血流速度緩慢,彩色超聲檢查較難檢測到血流信號,二維超聲可見瘤體邊界清晰,適當增加探頭頻率可見組織變形,且存在肝實質回聲,包括高回聲及低回聲型。
原發性肝癌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侵犯門靜脈者可見血管腔內存在團塊,動脈流速快、血流信號豐富,二維超聲表現為,瘤體為圓形或類圓形,且存在高回聲、低回聲以及等回聲,以高回聲最為常見,低回聲最為少見,結節型患者瘤體表現為圓球形,內部回聲參差不齊,巨塊型患者瘤體多為圓球狀、分葉狀,回聲不均勻。
2.2 不同疾病血流分級 原發性肝癌、肝血管瘤血流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流分級情況[n(%)]
2.3 不同疾病DPI、PCI、RR、TLBF 比較 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1 癌DPI、PCI、RR、TLBF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患者各項指標均高于肝血管瘤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疾病類型DPI、PCI、RR、TLBF比較
肝臟屬于腫瘤好發器官之一,肝臟腫塊及相關疾病發生率不斷增高,盡早予以可靠的診斷方法,及時檢出疾病可為臨床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改善患者預后[3]。與此同時,臨床對于肝臟腫塊及相關疾病患者多實施手術切除治療,但術前必須明確良惡性,判斷疾病類型,便于確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
超聲檢查具有簡單易行、無創、經濟等優點,能夠清晰顯示病灶數目、位置、形態等情況。肝臟惡性腫瘤可見血管內皮基底膜稀少、內皮結構不完整,而腫瘤的生長主要依靠血管[4-5],肝細胞癌患者血供主要依靠肝動脈。血管瘤的血管壁上無肌肉組織,此疾病分為薄壁型及厚壁型,不同類型血流信號并不相同,借助此特點可進一步區分不同類型的肝血管瘤,另外,原發性肝癌則在病灶周圍可見豐富血流信號[6-7]。本研究采取腹部超聲檢查,對其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并對比不同肝臟腫塊疾病圖像特征、血流信號。
本研究結果顯示,轉移性肝癌可見血流信號少且微弱,瘤體邊界清晰、數量多、形態各異,多種回聲類型,不同回聲病灶形狀不同;肝血管瘤血流速度緩慢,瘤體邊界清晰,可見組織變形,且存在肝實質回聲;原發性肝癌侵犯門靜脈者可見血管腔內存在團塊,動脈流速快、血流信號豐富,瘤體圓形或類圓形,以高回聲最為常見,結節型瘤體圓球形,內部回聲參差不齊,巨塊型瘤體圓球狀、分葉狀,回聲不均勻;原發性肝癌、肝血管瘤血流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DPI、PCI、RR、TLB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患者各項指標均高于肝血管瘤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發性肝癌、肝血管瘤組血流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DPI、PCI、RR、TLBF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各項指標均高于肝血管瘤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腹部超聲檢查能夠明確疾病類型,后經手術病理檢查進一步確診,診斷結果差異不明顯,這也表明腹部超聲的可靠性。實際過程中發現,在判斷肝臟實質性腫塊時,予以彩色超聲分析二維圖像,能夠明確腫塊良惡性[8],但僅依靠彩色超聲,只能觀察到大分支血管、主干血流,對于微小血管情況并不能顯示[9-10],這可能導致結果出現偏差,臨床可結合其他檢查方法,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性。
綜上所述,腹部超聲應用于肝臟腫塊及相關疾病診斷中,臨床價值較高,可有效檢出疾病,且可良好分型,明確腫塊良惡性,便于臨床下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