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良,黃軍銘
(永州市中心醫院下肢創傷骨科,湖南 永州 425000)
不穩定型粗隆下骨折主要是由于股骨受到高能量損傷所致[1],隨著近年來交通事故增多,不穩定型粗隆下骨折發生率呈逐漸增加趨勢[2-3],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其中股骨重建髓內釘療法屬于常用術式,但有研究顯示[4-5],股骨粗隆外側壁不穩定易導致骨折部位穩定性下降,導致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內固定失敗,從而引發髖內翻畸形等并發癥,故有必要開展重建股骨外側壁干預治療。本研究旨在探究股骨重建髓內釘結合有限切開重建股骨外側壁治療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不穩定型粗隆下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 例。觀察組男13 例,女7 例;年齡23~51 歲,平均(32.75±2.73)歲。對照組男14例,女6例;年齡24~50歲,平均(32.68±2.69)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不穩定型粗隆下骨折者;②≥18 歲者;③對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麻醉禁忌證者;②精神障礙者;③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股骨重建髓內釘治療,對患者開展全身麻醉,協助其取平臥位,以折端為中心,于大腿近端外側做一切口(5~7 cm),充分顯露折端,提起遠折端(使用持骨器),后對遠端實施逐級擴髓,并于大粗隆上做一縱向切口(約5 cm),觸及大粗隆頂點,于大轉子頂點開口(使用開口器),插入球頭導針,并經折端穿出,后對近端實施逐級擴髓,牽引患肢以復位折端,在透視下向髓腔內插入球頭導針,自近端至遠端實施擴髓,后對近端實施逐級擴髓,插入股骨重建髓內釘,并經遠端鎖釘孔、近端鎖釘孔分別打入鎖釘(2枚)、拉力鎖定螺釘(2枚)。
觀察組應用股骨重建髓內釘結合有限切開重建股骨外側壁治療,對患者開展全身麻醉,協助其取平臥位,對患肢實施對抗牽引復位,若復位效果欠佳,可于股骨大粗隆稍遠端骨折處作一切口,以充分顯露折端,待復位成功后,重建股骨近端外側壁,將股骨大粗隆頂點作為進針點,置入導針,打開進針點處皮質,置入股骨重建髓內釘,在透視下觀察主釘位置滿意后,置入頭釘導針,側位透視下使其盡可能位于股骨頸中間,正位透視下使其盡可能位于股骨頸軸線偏下處,測量深度后,置入螺旋刀片,并經遠端鎖釘孔打入靜力型鎖釘(2枚)。
術后對所有患者均實施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并結合患者康復進程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均隨訪1 年,比較兩組手術情況、住院時間、髖關節功能評分、骨折愈合時間、生活質量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髖關節功能評分[6]:使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總分100 分)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髖關節功能越好。生活質量評分[7]:選擇生活滿意度指數A量表(總分40分)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術中出血量(mL)148.15±29.47 159.24±32.78 1.125 0.268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20 20手術時間(min)70.36±18.14 72.24±23.61 0.282 0.779
2.2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骨折愈合時間(月)7.47±2.30 6.58±2.25 1.237 0.224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20 20住院時間(d)17.65±2.48 17.98±2.67 0.405 0.688
2.3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1 年后,觀察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20 20髖關節功能評分治療前52.24±2.50 52.23±2.48 0.013 0.990治療1年后32.32±2.41 35.24±2.58 3.699 0.001治療1年后80.41±2.32 87.29±2.47 9.080 0.000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25.24±2.61 25.19±2.57 0.061 0.952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0.00%)低于對照組(20.00%)(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股骨重建髓內釘屬于臨床治療不穩定性股骨粗隆下骨折常用的髓內固定手術,能有效提高抗旋轉與抗切出能力,有助于維持骨折端穩定性,從而更適合治療不穩定型粗隆下骨折[8-9]。多項研究調查顯示[10-12],大部分不穩定型粗隆下骨折患者常存在股骨外側壁不穩定等問題,而完整股骨外側壁能有效支撐頭頸骨折塊,對防止頭頸骨塊旋轉及內翻具有較好的作用,有助于避免骨折復位丟失及髓內釘彎曲斷裂,對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股骨重建髓內釘治療的基礎上重建外側壁,以維持其完整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在股骨重建髓內釘的基礎上行有限切開重建股骨外側壁不會顯著增加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安全性較高,且不會延長住院時間。治療1 年后,觀察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0.00%)低于對照組(20.00%)(P<0.05)。提示對患者實施股骨重建髓內釘結合有限切開重建股骨外側壁治療更有助于減少髖內翻畸形、螺釘松動等并發癥發生,對改善髖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具有良好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對不穩定型粗隆下骨折患者實施股骨重建髓內釘結合有限切開重建股骨外側壁治療可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改善髖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