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萍,李曉梅,莫志衛,駱淑娟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光明),廣東 深圳 518107)
臨床路徑主要是指在臨床中進行有計劃、有秩序的管理干預,是當前醫療服務管理中應用度較高的一種管理模式[1-2]。而不同科室的臨床路徑診療帶教工作,要根據實習時間進行劃分,在臨床路徑中,實習生可按照計劃進行學習,帶教老師也可以根據臨床路徑,對每個時段的教學內容進行執行,同時測評臨床路徑完成狀況,通過后再進行下一路徑,未通過者可按照原路徑繼續進行練習,以確保教學質量[3-5]。本研究以科室臨床醫療實習生為研究對象,采取不同的實習帶教模式,觀察帶教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實習的100 例實習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50例。甲組男5例,女45例;年齡19~24歲,平均(22.4±1.2)歲;學歷:大專21 例,本科及以上29 例。乙組男4 例,女46例;年齡18~25歲,平均(22.7±1.3)歲;學歷:大專19例,本科及以上31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研究;配合度高。排除標準:對本研究內容不知情或未同意研究的實習生。
1.2 方法 甲組實習生采用傳統的帶教模式,帶教老師可以根據實習生的分班情況,按照教學大綱的內容指導實習生進行學習。乙組實習生采用臨床路徑帶教模式進行教學,具體的帶教內容包括:①實習生到院后,可先告知其科室的基本情況,使其對科室有一定的了解,然后確定帶教老師,并按照教學大綱和實習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臨床路徑計劃。以時間為依據,對實習生進行指導教學,并在實習期滿前2 d 進行考核。②實習第1 周,帶教老師可以先讓實習學生熟悉醫院科室的環境,告知其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學習內容,向實習生介紹科室患者的臨床特點,使其掌握患者的病情評估方法,用藥指導和飲食護理等知識;向實習生講解溝通技巧,職業操守和法律法規等知識。③實習第2 周,向實習生講解基礎的技能操作方法,讓實習生為患者提供各種基礎的診療服務,告知其在對患者進行診療的過程中,要積極與患者溝通;并告知實習生科室醫療設施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教導其科室各類并發癥的觀察方法,以便在臨床上為患者提供相應的治療措施。④實習第3周,帶教老師應指導實習生掌握各種疾病知識,使其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進行病房巡視,引導實習生獨立完成基礎的診療操作。同時,積極參與到科室病理教學討論中,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實習生進行討論,并給出解決答案,進行教學總結,實習結束后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考核。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實習生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綜合能力評分狀況及實習生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其中,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滿分均為100分;綜合能力主要分為分析能力、預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溝通能力4項內容,每項25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實習生的綜合能力越強;實習生對實習帶教工作的滿意度可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估,滿分100 分,<70分為不滿意,70~90分為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實習生理論知識考核成績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 乙組實習生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明顯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理論知識考核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習生理論知識考核與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82.3±2.7 92.6±2.5 19.793 0.000組別甲組乙組t值P值例數50 50理論知識考核成績80.3±3.6 90.4±3.8 13.644 0.000
2.2 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分比較 乙組實習生分析能力、預見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評分明顯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實習生綜合能力評分比較(±s,分)
解決問題能力17.2±1.7 21.8±1.6 13.933 0.000組別甲組乙組t值P值例數50 50分析能力19.4±1.6 23.4±1.8 11.744 0.000溝通能力17.4±1.7 22.8±1.5 16.842 0.000預見能力15.4±2.1 20.6±1.8 13.294 0.000
2.3 兩組實習生帶教滿意度比較 乙組實習生帶教滿意度明顯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帶教是一種指導實習生學習、實踐的教學方式,也是培養優質醫療服務人才的重要措施。良好的臨床帶教方法有助于實習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提升臨床操作技能水平[6]。常規的帶教方法因教學內容隨意,在某一時段內工作重復性較高,且教學內容有限,因而導致實習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帶教工作質量不高[7-9]。因此,為提高實習生的帶教質量,要選擇合理、有效的帶教模式。
臨床路徑帶教模式與傳統帶教模式比較,以實習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結合臨床患者的情況,制定科學、系統的臨床帶教方案,指導實習生進行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改善臨床帶教的效果[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實習生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實踐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分析、溝通、預見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評分、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甲組(P<0.05),表明臨床路徑帶教模式在實習生帶教中的應用效果更佳,有助于提高實習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技能與綜合能力,增強其對實習帶教的滿意度。主要原因在于臨床路徑帶教模式,能規范帶教老師的教學行為,促使教學工作逐漸系統、規范化,并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難點,提升其教學質量[11-12]。對于實習生而言,臨床路徑帶教模式可以增強其在臨床治療操作中的主動性,激發實習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3]。因此,采用臨床路徑帶教模式既能提高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又利于增強實習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實習生對帶教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實習生在醫院實習期間,采用臨床路徑帶教模式進行學習和實踐,既能使其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又能增加實習生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提升臨床教學質量。因此,臨床路徑帶教模式適合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