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奉孝
(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傳統武術技擊誕生于歷史的長河中,包含了中國人對“打”的理解,對“不打”的追求。“以曲打直”、“以柔克剛”的武技,“點到為止”、“尊師重道”的武德,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核心,值得我們畢生的信任與追求,信任像粘合劑一樣將人們的精神文化合在一起,有利于民族團結與民族信仰。但當今社會下的傳統武術技擊卻深受大眾的質疑,近些年來在網絡上不斷發酵的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的格斗事件,引起大量網友的憤慨。諸多的“大師”相繼以碾壓的姿態被擊倒,不禁引起大眾的質疑:傳統武術是否能實戰?武術大師是否值得信任?武術是否具有科學性?隨著武術事件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在社會上爆發了傳統武術技擊的信任危機,這勢必是對民族精神、民族團結的打擊、國家文化自信的阻礙。以現代性視角分析傳統武術技擊現代性過程,并以信任危機成因理論探究現代社會下的傳統武術技擊信任危機的原因,為消除大眾的質疑以及為傳統武術技擊現代性發展提供幫助與依據。
信任是信心的一種特殊類型,他認為信任是對一個人或一個系統之可依賴性所持有的信心[1]。而信任危機是指社會成員相互交往過程中由于缺失有效性承諾而導致的缺乏基本信賴之不確定乃至不安全關系狀況[2]。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期間,社會發展出新的變項,傳統的信仰、價值體系無法把它納入自己的詮釋和整合體系之中,當這種“反常”因素不斷積聚、壯大,并從中孕育出新的價值體系,傳統的價值體系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機甚至瓦解中[3],社會上彌漫著對傳統不信任的氛圍,引發信任危機,其中有三點基本成因:現代性進行中的傳統斷裂、存在的孤獨、制度性承諾的乏力。
傳統武術技擊指的是沒有受到西方文化以及體育文化等大規模影響,基本上按照中國傳統文化所規定的方式以及拳種流派為基本場域流傳的武術技擊[4],也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武術技擊。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期間,現代與傳統的割裂會導致信任危機的爆發。大致在20世紀30年代,土洋體育之爭這場大規模傳統與現代的辯論代表著傳統武術信任危機的爆發,包括文化、功能與意義等整體都備受質疑,技擊方面也被認為是“牛鬼蛇神”,從而迫使傳統武術技擊的一部分進行現代化轉變,競技散打應運而生。在競技散打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彌補了傳統與現代的割裂,從外在的傳播方式、傳授方式、組織體制到內核的基礎理論、價值觀念都進行了現代化改變,但削足適履的改變下,競技散打并未很好地體現傳統武術技擊。而傳統武術技擊現代化發展并不樂觀,競技武術的熱潮將傳統武術技擊邊緣化,民間自主的現代化發展也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以“徐雷”比武事件為導火索,接二連三的武術事件爆發,“大師”的價值觀念、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備受質疑,信任危機并非因此產生,早期的相關武術事件就已初現端倪,“香港太極擂臺賽”、“千里制敵”的氣功大師、未觸即飛的“閆芳推手”都曾引來質疑,信任危機一直存在,但如今的信息化社會將武術事件進一步傳播與擴散,才有如今信任危機的全面爆發。雖然現代并不是深刻的社會轉型期,但信任危機的產生卻是社會轉型期問題的遺留以及民間自主現代性方向錯誤的表現,下面以現代性視角下信任危機成因來分析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
現代性的特征之一就是懷疑、批判、否定,就是反傳統,這里所指的反傳統并不是一味的拋棄,而是揚棄[2]。人類對傳統性價值制度的懷疑反思,代表進入了現代性過程的開端。而傳統性既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根本,亦是一種寄托、精神安頓與生命之根[2]。現代性過程之中,一方面大眾離開了立命安身之根,一方面未達到現代性的彼岸,這時人們正處于文化迷茫狀態,對傳統性的質疑,對現代性的陌生,巨大的文化割裂中孕育出信任危機。
土洋體育之爭而引發的武術現代性過程中,國家整體的落后以及西方主流文化的干預下,全國上下彌漫著文化不自信現象。傳統武術技擊在軍事上的落后,被當做迷信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傳統,在現代性過程中沒有做到客觀地、辯證地取舍,而是拋棄式的批判,使得傳統武術技擊不被重視且在民間進行著自主的、非專業化的現代性發展。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所表現的現代性特征來看,的確彌補了現代化初期一部分斷裂,如在傳播途徑、普及形式、傳授方式、組織體制等一些客觀的硬件斷裂得到了彌補,但是由于民間非專業性、領頭者文化水平低以及受傳統觀念束縛等影響,在價值觀念層面上是現代化停滯狀態,存在著現代性過程初期所遺留的文化斷裂:前人經驗觀與科學規律觀的斷裂。由于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橫行,受著花法化的競技武術套路的影響和技擊的不重視而導致現代性過程中存在方向倒退,形成了新的斷裂:唯理論觀與實踐觀的斷裂。
2.1.1 舊斷裂的遺留——經驗觀與規律觀。經驗觀指的是以前人的經驗總結為依據,規律觀指的是探究事物內在邏輯而形成的理論為依據。某種程度來看,兩者都具有科學性,但經驗是規律的外在表現,而不是規律內在邏輯,了解經驗可以被認為接近了規律而不是掌握了規律。
有學者曾經提到在傳統社會中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是通過不斷地經過實踐而積累的經驗,無論在醫學、氣象、外交等等多方面是依靠前人之經驗。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中依舊存在著前人經驗觀與科學規律相斷裂的情況,在拳理拳法、訓練時間、訓練內容、強度安排、訓練頻率等延續著前人的經驗,而沒有深刻挖掘規律中的內涵,比如在訓練內容上傳統武術技擊訓練會安排大量的靜力性練習動作,比如馬步與樁功練習。在同等負荷下,動力性練習相較于靜力性練習來說,在提升肌肉橫截面積、肌肉收縮速度以及主動肌與對抗肌和協同肌的協調性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優勢[5]。長時間的靜力性練習,對于保持該姿勢的穩定和該狀態下的肌肉力量有所幫助,但是在以爆發、力量為主的實戰來看效率并不高。
對于傳統武術技擊訓練階段來說,武術的訓練階段大致分為基礎功力訓練階段、套路訓練階段、拆招喂手訓練階段和固功統神階段[6]。在功力與套路基礎階段需要大量的時間,固有言十年太極不出門,這是前人的經驗總結。這一種觀念在當今陳家溝的太極拳訓練基地也依舊延續著,站樁與套路練習階段就需要半年以上。現代來看并不有效,不僅長時間的靜力性練習對其爆發力有阻礙作用,而且以擊空練習為主的套路練習相比于擊實為主的實戰練習在發力方式與擊打點都有所差異,并不能形成良好正遷移作用,再者長時間的基礎周期不但對實戰幫助不大且枯燥乏味的內容也會使許多習練者望而卻步。
在拳理拳法方面,現代“大師”也遵循著前人的經驗,浪漫主義思想氛圍下所誕生的拳理拳法有著夸張夸大的成分,若一味的以經驗為標準,避免不了會理解錯意,夸大自身。而閆芳、雷雷與馬保國就是很好的例子,前人經驗觀的特點下,他們將夸張化的技擊理論視為真理,不探究其深層科學規律導致與社會格格不入。
2.1.2 新斷裂的產生——唯理論觀與實踐觀。唯理論觀指的是過度地重視理論,而缺乏實踐的檢驗,從而形成理論至上。而實踐觀指的是重視實踐的檢驗,與理論形成良好的互動。傳統武術習練過程中,雖說在基礎階段所需要練習時間較長,但最終點依然落在了實戰上,與拳理拳法相互反饋形成理論與實踐結合體系,而這一點與現代實踐觀相吻合。但在傳統武術技擊現代性過程中卻存在倒退的現象,使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中有新斷裂的產生。以最近武術事例中可以看出,所謂“大師”其實對技擊實戰沒有基本的了解,而其技擊方式多是與徒弟間的喂手練習,或是一些技擊技巧的展示:“雀不飛”、“接化發”、“內力震西瓜”等沒有實質性的對抗練習,存在對抗練習少、對抗質量低的現象。在技擊實踐少的情況下,就出現了理論至上的觀念。在眾多武術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大師”們對武術技擊理論的盲從,武術技擊理論其本身的時代特征是比較夸張且浪漫的,在沒有實踐的檢驗和理解下,避免不了會出現誤解和神化。雷雷的“化勁破裸絞”、閆芳的“推手”、馬保國的“接化發”就是唯理論觀的結果,極度的崇拜太極理論中所描述的“化勁”、“彈勁”、“內勁”等,而沒有實踐的檢驗下,導致高估了自身以及理論的實用性。打破了傳統武術技擊所推崇的“練打結合”實踐檢驗體系,沒有與當今的科學實踐觀相吻合,使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在民間進行著逆現代化發展,從而形成新的斷裂導致信任危機的產生。
本體論的角度看待信任危機,其解釋到信任就是存在的不孤獨,信任危機就是存在的孤獨。將長時期閉關鎖國的傳統社會狀態比成一個“大家”,在這“大家”之中,不同領域文化之間理論與實踐不斷交流,如儒家、道家、陰陽家等理論與中醫、武術、書法之間的交流以及各文化的不同派別之間的交流都是說明了在“大家”之中,各自文化存在并不孤獨。但是社會轉型中,西方科學文化大舉進入“大家”并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了主流,可以看做“大家”中進入了許多有分量的成員,相比之下,傳統文化之間的交流就顯得邊緣化和孤獨化,這時若依舊以自我主體的方式存在,那么就會在文化圈處于存在孤獨狀態,會使其陷入普遍的懷疑與焦慮之中。
傳統武術技擊而言,實踐交流方面,傳統武術重視實戰的鍛煉,但由于受宗法制度的影響,更多的是本門本派內部的實戰鍛煉,門派之間則更多的處于封閉狀態。而擂臺賽、職業鏢師、護院以踢館等形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門派間也有所交流。而理論交流方面,儒家思想為主的武德體系與“俠”文化、道家思想為主的武術戰略、中醫理論為主的養生功法、太極哲理為核心的太極拳、五行學說為內涵的形意拳都是與中華主流文化理論相互交流的成果,形成了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技擊戰術、技擊招數以及技擊原理,此可謂并不孤獨。而隨著傳統武術技擊現代性發展,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依舊是以自我為主體的存在方式,實踐交流方面,由于對技擊實戰的不重視,門派內部存在對抗練習少、對抗質量低的情況,內部的實踐交流并不有效。而門派之間而言,當下以MMA、拳擊、柔道、跆拳道的技擊方式為主流的情況下,并未與之交流,緊鎖師門從而形成孤獨局面。理論交流方面,與主流文化理論的交流是緊跟時代步伐以及具有現代性的表現,但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中的理論則存在著停滯化,并未與當今科學理論相互交流,甚至出現彼此不容、互相排斥的現象。實踐交流孤獨與理論交流孤獨使其處于孤獨的封閉狀態,避免不了會迷失方向并導致信任危機的產生。
制度性承諾指的是社會組織通過社會結構,社會運作方式,制度體制等方向向社會工作做出客觀性正式承諾。但是大眾對制度性承諾的信任不單單是對承諾發出者的信任,而是依賴對整個社會抽象系統的信任。社會轉型中,人們的交流方式由“在場”到“缺場”發生了重大改變,現當代社會出現了“虛化時間”與“虛化空間”從而使時間與空間分離,從根本上否定了熟人交往的方式,從而將人們置于信息社會之中,從交往與接受信息的局限性變為普遍性。這時人們互相之間交往其標志著世界互動,而這種非當面交往方式是需要通過社會抽象系統進行的,社會抽象系統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方面是符號標志系統,它是相互交流的媒介體系,如一些語言符號、圖形符號、文字符號。另一方面是專家系統,是由技術成就和專業技術隊伍所組成的體系。社會抽象系統中的信任機制亦可以分化為對符號標志系統的信任與對專家系統的信任。
2.3.1 武術符號系統的崩塌——武術技擊符號理解的夸張化與抽象化。對武術技擊字符號的夸張理解可以從理論夸張化、傳播內容夸張化來說明。武術理論夸張化在前文有所敘述,武術理論誕生是浪漫主義包裝過的,“掌心力從足心印,一指霹靂萬人驚”,“全力一吐,沉重若山”,“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等夸張的形容,使大眾對“氣功”、“內勁”、“精氣”等武術符號有著夸張化的理解,認為“氣功”的修煉可以刀槍不入,認為“內勁”之力可透過皮骨傷之內臟。使得不僅大眾甚至武術習練者都對武術符號有著夸張理解。傳播內容夸張化從武術的傳言、小說、影視等傳播方面來看,武術本著“俠”之精神被賦予超人的技擊能力,飛檐走壁、以一敵十、蜻蜓點水、隔山打牛等等數不勝數,在傳播著“俠”的思想的同時,不斷將武術符號在人們心中夸張化。
傳統武術技擊理論融合各家文化之時,也將道家、陰陽家、中醫理論等抽象性的詞語融合進傳統武術技擊理論之中,在解釋“內力”、“氣功”、“氣血”等武術符號時,人們抽象化的理解容易產生分歧。或許自以為的氣通全身、掌握陰陽,但在他人理解中僅僅是初學階段。武術符號理解不同,會造成內部分歧并混亂的現象。
夸張化與抽象化的武術符號理解使得大眾對武術技擊過于的高估以及大眾對武術符號理解的分歧,潛在的問題在“徐雷”比武事件之后爆發,碾壓性的失敗導致了大眾對武術巨大的落差,引起諸多質疑從而進一步導致了信任危機。
2.3.2 “大師”專家系統的崩塌——知識技能水平、道德水平的崩塌。專家系統是承諾的發出者,專家其本身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是大眾信任的基礎,如吉登斯所認為的那樣,人們信任專家系統是建立在信賴他們所掌握的那些原理法則基礎上。除此之外,道德水平也是人們信賴專家系統的重要依據,在許多事例中,都有著專家技能水平達標下,因道德水平低下而故意隱瞞、欺騙大眾,最終導致喪失信任的情況出現。所以在本文將專家系統的信任分為知識技能水平以及道德水平。
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專家系統也是由知識技能水平與道德水平兩個方面構成。從技擊專業技能的角度來說,如果將傳統武術技擊不單單限制在武術之內,作為技擊術而言,多個掌門人碾壓式的擊敗,其身體素質、技擊戰術都沒有體現出來,其本身就是技能水平差的表現。從技擊知識的角度來說,“大師”認為綜合格斗是純粹力量的搏斗,沒有技術含量。以及對武術技擊知識的認識,內功的術高莫用、點穴神功、千斤化勁等等。存在現代格斗知識匱乏以及武術理論知識盲從的情況,技擊知識水平不全面也不科學。
從道德水平角度來說,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許多武術“大師”其本身道德水平卻極為低下,如河北省太極拳副主席閆芳來舉例,隔山打牛、未發而彈飛并口無遮攔地與其弟子配合“推手”,最后被新聞記者拆穿卻也不動聲色地找尋借口。但是在十幾年的發展中,這些例子隨著時代的進步反而愈發變多了,幾乎“大師”們的騙人套路十分相似,都是以大大夸張了自己的技擊能力。陳小旺、雷雷或近來的馬保國與新聞媒體或知名運動員的配合,就有了以太極之力巧推亞洲大力士、太極勁力劈瓜、手掌太極球、單挑MMA冠軍等等,都是為了夸張自己的技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欺騙和謠言。而被揭穿之后,“大師”們的反應也出奇的一致,找各種借口進行開脫,“鞋子滑”、“對手沒有武德”、“水里下毒”、“術高莫用”等等,他們并不承認技不如人。一次次的武術事件中,“大師”們欺瞞大眾、死不悔改、謠言惑眾都說明了其本身道德水平極為低下。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在知識專業水平與道德水平同樣崩塌的情況下,專家系統的信任也就無從談起了,信任危機的產生也就顯得那么理所應當。
現代性的起點是質疑和批判傳統,從“徐雷”事件為開端,其爭論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認為這是現代化的高潮,可以發現一些改變在其中,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變得開放了,不斷地和自由搏擊、散打等項目進行交流;質疑聲也使學者將目光聚集在傳統技擊上,不斷地在武術理論與技擊實踐上提出新的觀點;影響力也使中國武術協會發出武術習練者不得自封“大師”稱號的倡議;更多的民眾監督打假,對民間的傳統武術組織有了一定分辨能力;這些變化也都說明了現代社會下傳統武術技擊正經歷著現代性改變,懷著揚棄、客觀的態度解決信任危機的成因,對現代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