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立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凈月實驗學校,吉林 長春 130117)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重大命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講,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為傳統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產生了很多“新面孔”,打造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作為極具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社會活動參與的主體的大學生,在國家引領和指導下緊抓機遇,迎接挑戰。那么 “互聯網+”時代究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時代的出現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創新創業機會,以創新創業為主體的大學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獲得的好處非常多。
跟傳統行業創業相比,“互聯網+”視域下的創業選擇因其條件和環境的不同而日趨多元化,這就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創新創業選擇。
第一,“互聯網+”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很多新平臺。在“互聯網+”背景下,集成電路、操作系統、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相融合,兩者的融合為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提供了機會。同時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各種新的平臺和豐富的創新創業機會。而且,在2016年的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就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做出了新的指示。在國家政策指引下,高校、高校等機構紛紛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給予充分支持,并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在這一趨勢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所涉及的領域多種多樣,如醫療、農業、食品、教育等等,大學生在落實創新創業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行業領域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通過互聯網平臺打造的基礎設施工具和環境來進行創業創新活動。
第二,“互聯網+”有利于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增加了新的模式。傳統的創業模式較為單一,常以單打獨斗這種形式出現在大眾面前。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創業模式出現了一種新形式,這就是“聯網創業”。聯網創業這種形式的誕生無疑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互聯網+”創新性在于對中國傳統創業模式的改進,并把各種商業經營模式進行整合,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創造設立出了具有高風險性新穎性、意義性與風險性并存的另一種創業組織形式。因此,大學生能把自己的觀念盡可能地表現出來,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過在這里需要警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互聯 網+”模式是在傳統性創業模式的基礎之上,取其精華,與“互聯 網+”的新形式相互統一,在相互統一的大前提之下,對傳統創業活動進行改造,增加它的創業創新價值。
第三,“互聯網+”有利于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開拓新途徑。在傳統的創業活動中,大學生需要在實際的市場環境下進行創業活動,但是,大學生的創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譬如說,大學生缺乏經濟來源,大學生缺乏創業經驗等等,這些局限性導致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創新性無法完全施展開來。因此在高科技和人類智能性的大背景之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不僅要建立在大眾市場的前提之下,更要借鑒信息技術的各種高科技技術手段,以便于獲得最具有參考意義的資料和信息。不僅如此,而且,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前提下,大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尋找更多的潛在客戶,并開拓他們的創新和創業市場。例如,與當前龐大的食品交付市場相較而言,盡管020食品交付平臺所占市場份額不到20%,但它仍有較大的市場需要探索。020面臨的消費群體目前主要是在白領和大學生當中,但并非所有白領和大學生都采用020平臺進行消費。那些沒有使用020平臺的人也是大學生也能繼續開拓市場。
在發展傳統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中,盡管國家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但還沒有系統,完整的政策來幫助他們。在此過程中,我們只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并與相關聯的機構和部門進行聯絡,以實現我們自己的創新和創業。然而,機構和部門僅向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而沒有提供有效的保證。如果在創新和創業過程中出現問題,它將由大學生負責。因此,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不僅受到自我約束,而且還受到外界約束,這使得他們的創新創業實際上變得困難。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國家通過政策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全面的支持,鼓勵大學生乘“互聯網+”之船,揚帆起航,進行創新與創業。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的進程下,制定了許多扶持策略,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開辟了便捷性通道。例如,2015年,我國第一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入“互聯網+”的新內容,并明確表示應明確提出“互聯網+”計劃,這有利于我國的健康發展。電子商務作為電子商務的國際市場,也是在開拓者的支持下。同時,國家還發布了許多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策略,例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創業家空間,促進群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等等。這些文件涵蓋了創新創業教育,創業,融資,稅收等多個方面,為創新創業經驗不足的大學生提供了全面的指導,有利于大學生的創新,規律的創業精神發展。
“互聯網+”就像一把雙刃刀,不僅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且提供了許多新的挑戰。
以我國目前的教育模式來講,第一,大多數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生存在這樣的學校氛圍中,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與市場和社會相分離。此外,他們參與學校教學活動所獲得的大部分知識都源于書籍,這是理論上的,沒有社會實踐經驗,這使他們無法在有限的經驗驅動下對復雜的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將波及其創新和創業的詮釋。
第二,對于創新創業活動,大部分大學生緊隨其后。看到同學們開始自己的事業,他們也全力以赴。他們沒有明確的創業目標和方向。結果,在創新和企業家活動中,他們沒有對市場進行實際調查或接觸。意識到市場的發展,未能制定產品的營銷方式,未能制定合理的產品價格,所有這些都導致了創業過程中的許多彎路,甚至在遇到困難后放棄創業。
還有,“Internet+”要求大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管理能力。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有限,導致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采用傳統的單一模式,這自然會被市場消除。例如,一些大學生目前發現了中國龐大的食品外賣市場,在他們進行創新和創業時,他們也將食品外賣視為自己的創業活動,并選擇使用互聯網從事創業活動。然而,外賣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長期被“饑餓”,“百度外賣”和“美團外賣”等“老牌”外賣公司所占領。大學生缺乏與“老牌”公司相競爭的能力,他們必定會敗北。
雖然在文章中說道,為了確保大學生在“互聯網十”的大前提下能獲得更優的創新和創業機會,國家制定了許多政策和文件,但我們不分析這些政策和文件。整體上很難找到,它仍然不健全并且沒有系統化。第一,對于國家政策來講,缺乏具體的執行計劃,而是只有指導作用。這樣,當部分地方政府或機構執行國家政策時,他們一般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根據自己的觀點“更改”這些策略,以使這些政策不合時宜,或者不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該政策未 實施。
另一點,盡管這些優惠政策已經做出了很多設置,但它們并不是很強大。例如,2014年以后,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頒布了許多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文件,并給予了優惠待遇。例如,在某些減免稅項目中,涉及的實際成本相對不大。有的甚至只有幾十元,對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來說幾乎是無用的。
第三,國家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沒有足夠的監督。在“互聯 網+”的發展背景下,國家支持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精神,但政府在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精神過程中并未發揮良好的監督作用,及時調整,所以業務不成功。除了上述機遇和挑戰外,還有其他相似的內容,此處未列出。簡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必須抓住機會,運用多元化的模式開展創新創業,以創新帶動產業發展,為國家發展盡一份力。